大市场关了,通关方式变了,俄罗斯纺织服装销售渠道近两年的改变,考验着在俄华商的生存和应变能力。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在俄纺企迫切需要一个集约、高效的展示平台,发挥品牌竞争力的聚合效应。“自2009年莫斯科切尔基佐沃集装箱大市场关闭以来,俄罗斯的纺织服装市场一直比较混乱,许多莫斯科的华商都无处落脚。另一方面,俄罗斯政府打击‘灰色清关’的力度不断加大,那些习惯了固有经营模式的外贸人士很难摸准门道,在俄做纺织服装生意变得更难了。”广东省丝丽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温卫东说。
有调查显示,大市场关闭之前,俄罗斯当地纺织品的主要经营渠道为:联邦政府制定的批发经营、各大区域的批发商、联邦政府零售网络、区域性零售网络以及各地零售网络等。这期间俄罗斯成熟的交易平台还不够多,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集市仍在交易中占据主导位置。
但近两年来,俄罗斯消费者越来越喜欢在商场购物。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新型贸易中心的开业成为促进贸易额增长的主要动力。
虽然主流贸易方式发生变化,但据俄罗斯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陶米恒在接受采访时介绍,目前,俄罗斯轻工业商品的市场饱和度为需求的60%~70%,因此俄罗斯有着非常广阔的市场空间,中俄两国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前景亦十分乐观。“贸易方式的变化必须让我们及时做出调整。我们在俄投资的华商、纺企都需要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将他们的品牌效应发挥出来,将中国企业的竞争优势聚合、放大。”温卫东说。
正是看清了进入俄罗斯市场的着力点,去年6月,广东丝纺集团就开始酝酿在俄建立一个能够展示广东名优纺织产品的交易平台,“广东商贸城”系列项目随后逐渐浮出水面。在陈列独具中国特色的丝绸制品和各式服装产品的同时,该商贸城还为企业提供物流、清关、金融、财会和客户管理等方面的配套服务。“平台所提供的销售、物流等服务都是统筹管理,因此能为企业节省不少资金。就好比一百个企业来分担十个企业在俄市场的经营成本,企业有更多的精力和物力打造自身品牌形象,平台的聚合效应也由此体现出来。”温卫东说。
相关资料显示,中俄纺织服装贸易是两国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2007年俄罗斯进口中国纺织类产品金额为85亿美元,创历史新高。经历金融危机的贸易低谷之后,2011年以来,中国的纺织产品供货量再次回升,对俄罗斯的出口量基本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