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严斐
西部冠军王瑀作品——《编织梦想》
南部冠军吴嘉乐作品——《有“形”有格》
东部冠军夏霞作品——《转校生》
北部冠军王璞作品——《上岸的鱼》
大赛进入成熟期的标志是什么?恐怕仁者见仁。从境界上划分,“真维斯杯”关注的已不仅仅是专业和产业,而是年轻设计师的技术成长和品性成长。特别是当越来越的选手处在80后与90后的接合部时,这种关注对于中国设计界的新老更替有着无法衡量的价值。
在不久前“真维斯杯”四大赛区齐动员的复赛接力战中,记者清晰地感受到来自于评委和选手的变化,同样是更加奔放舒展,一个是对全方位人才的用心锤炼,一个是对严峻就业形势的心理预备。作品之外如何做人?这是大赛抛出的又一个命题。
大赛可否需要面试环节?
作品先于作者被评委认识是所有大赛的共性,但它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评委无法了解设计师本人的风格和品位,而选手所应当具备的一些基本素质也无法提前考察,作品成了衡量选手水准的唯一指标。
这届选手处在向90后过渡的性格特征已经相当明显。不少选手来自物质丰厚的家庭,开着名牌轿车来比赛的不乏其人,对于“为什么参赛”这样简单的问题似乎都没太想清楚。
大赛组委会负责人告诉记者,过去的选手常常怀有诚惶诚恐之心,对于能够入围已经感到相当幸运,可是现在很多选手对硬件设施挑三拣四,反而对作品质量满不在乎。
更令人惊诧的是,这届选手对包装和推广的重视达到了超乎想象的程度。这些年“真维斯杯”大赛着力铺开的推广半径如此看来的确深入人心,在东部赛区决赛还未开始之前,就有选手对大赛常年合作的电视媒体提出了宣传自己的诉求。
如果说这些还都在可理解范畴之内,那么某些赛区的选手面对评委直截了当的点评表现出来的承受力不佳,使人很难说清楚来参加这样一次专业比赛的目的究竟是“学习提升”还是“一炮而红”。“不敢将这种心理素质与90后挂钩,但至少可以隐约看出现在年轻设计师的浮躁心态。”一位常年跟踪大赛的场外观察员如是说。
记者几年前采访香港青年设计师大赛时曾注意到它有一个“面试”环节。对于每一位即将走上伸展台的选手,评委需要考量的不只是其作品的视觉效果,更要审视作品背后的设计者将来可能撑起的文化天空。当然,这是一个需要投入成本的尝试,操作层面也有太多值得探讨的细节,但对于综合性人才的甄别和选拔却有着特殊意义。
批评是另一种形式的奖励
在分赛区获奖选手职场心态调查中记者发现,承认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占绝大多数,强调工作环境舒适度的却几乎没有。南部赛区亚军潘文豪说,从前会觉得毕业后很难找上一份理想工作,但现在却认为,最恶劣的实践才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这届选手的矛盾性正是在于,包装意识浓郁似乎显示了他们“自我中心”的一面,同时他们也有着在环境考验面前“放低姿态”的勇气和智慧。尤其是获奖选手在谈到从评委点评获得哪些有价值的思索时,普遍倾向于在不同声音中寻找有利于自我改进的突破口。
大赛资深评委杨棋彬似乎特别能捕捉这一信号,今年他负责实力较强的东部赛区和南部赛区,选手们充分领教了这位严师的“刻薄”。
东部赛区有一位选手连续两届参赛都未入围。评委们扼腕于这个外表时尚的小伙子,设计出来的作品和自身装束大相径庭。当大家小心措词生怕挫伤了他的自信心时,杨棋彬评委一语道破:“设计不止一条路,女装设计不成可以改男装,再不成还可以改童装,或者索性就去做美工好了……”事后记者采访这位选手,他非但没沮丧反而表示:“我到底适合什么风格的设计还需要摸索,参加一次大赛失利总好过今后择业时的迷茫。”
有人戏称,香港评委这些年频繁参与内地大赛,普通话水平大大提高,批判功力也随之见长。在记者看来,简单直率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到了“批评是另一种形式的奖励”。
来自香港的李国华评委清楚地记得,当年拜读在张启秀老师门下的时候听到的评语远比这些尖刻得多:“张老师常说,批评实际上就是往你们的口袋里送礼物。”对于这一点,在李国华将自己的工作室经营得风生水起后体会得更加真切。
品位也要构造在技术之上
邓达智评委在点评西部赛区时告诫冠军选手,这个名次只代表他在当地的水平,如果放到东部赛区恐怕连入围都难。这话听上去虽然直白,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四大赛区间存在的明显差异,而且这种差异还在此消彼涨不断的变化当中。
以往概念中实力偏上的北部赛区今年颇有下滑之势。曾被外界误读为大赛“关系户”的北京服装学院竟无一人进入总决赛,是这所知名院校从“真维斯杯”第一次空手而归。
在两名香港选手分夺冠、亚军的势头下,南部赛区整体水平重新处于上风。一位评委告诉记者,在广东当地接受时尚资讯的内容和速度,不比香港以及国外逊色。那里的选手水平相对整齐,都在一个较高的位置上,没有其他赛区那种参差不齐的感觉。有人猜测,大赛的最终角逐已经成为“东部赛区与南部赛区的博弈”。
这个结论也许未时尚早,记者倒是很想把赛场上听到的另一个观点拿出来品读。点评会上,评委们总是习惯拿作品风格与作者的穿衣风格进行比照,然后遗憾地说:“你只要忠于自己的风格,按自己的穿衣品位来设计就很好了,为什么做出来的偏偏不像你呢?”
懂得品尝美食就一定会烹饪吗?同样的道理,会买衣服和会做衣服是两码事,不然为什么会有“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分。想象力根本不到位也就算了,像评委所说的“想法很好但制作不到位”,就需要审视一下基本功了。再高超的品位也要构造在技术之上,忽视最基础的专业语言,无疑是把摩天大楼建在沙漠之上。
分赛区冠军留言板
夏霞(东部赛区冠军)
毕业后,先尽量进比较有实力的成熟的公司,以学习为主,用长远的眼光对待,全力以赴工作。有必要时再考虑读研或国外深造。如果继续深造,我会着重对各个品类的深入了解,熟知款式特征,加强延展变化的能力;研究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用现代的手法演绎,让传统同样具有时尚性;多思考生活本质。另外还要深入了解各大品牌。年轻设计师成材的最好途径首先是做好个人,要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其次是把握机遇。
王璞(北部赛区冠军)
目前就业形势并不好,社会竞争压力很大,而且社会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要求非常高。我曾经灰心过,也曾经抱有很大的希望。本专业对于大多数同学并不是最理想的选择,而我最希望的就是自己创业,当然之前最好能进入那些创业比较成功的设计师工作室中学习,了解创业真正需要的知识和资本。如果进入企业,我认为需要专业的素质、团队合作的能力、学习的能力,还有就是能够一直努力向管理者的职位进发的想法。
吴嘉乐(南部赛区冠军)
在香港,时装设计没有从前那样兴旺,职位也非常紧张,设计师必定要不断自我增值提升实力,才能得到一份工作机会。大部分同学都会选择当一位时装设计师,不论是针织、梳织或皮草,男女装或童装等都是热门之选。当然也有少数人选择从事与时装相关的行业,如橱窗设计师、时装买手或杂志编辑等。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长处,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如果工作中的经验会让你有所收获,这才能一步步接近理想。
王瑀(西部赛区冠军)
在大三时就应该考虑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就业前要有职业生涯规划。当心中有个大概的计划和目标后,便应该到符合目标的公司实习。实习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自我评测的方法。通过实习可以积累相关专业的经验,并且在实践过程中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兴趣点、专长在哪儿,不足与薄弱的地方又在哪儿,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弥补缺陷,更充分地发挥优势。实习可以说是模拟就业,工作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会极大地激发自己的潜能。实习就像一面镜子,让你真正地看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