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棉纱  纺织  染费  降税  阿克苏  环保  化纤  缅甸  美棉  卢比  盛泽  服装  服装定制  不染色  丝路柯桥  皮棉  生态  中俄  染料  人民币 

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的经验耐人寻味

   日期:2018-12-11     浏览:2    评论:0    

这个月,市商务委得到好消息———历经数轮审核,“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终获国家商务部初步认定,成为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经过国家商务部网站公示,预计近期即将授牌。

去年底,一个“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悄然成立。它由散布在全市的15家外贸服装服饰龙头企业组成。这些企业有的做面料生意,有的做外贸流行女装,有的则是专做消防服……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拥有自有品牌。

为何要建立这样一个以品牌作为“入会”首个条件的外贸创新基地?这个基地的创新运转模式,对于上海外贸企业转型、外贸结构升级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带着这些疑问,不久前记者走入了一家家出口创新基地的成员企业,了解他们身处上海外贸业转型关键阶段的真实感受,调研他们加入“创新基地”后呈现出的种种变化。记者发现,这个创新基地的经验耐人寻味。

政策与资金对接企业需求

【调查】去年,商务部下发关于开展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培育工作的函,希望经过5—10年培育,在全国形成一批出口带动效应强、产业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作用突出的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外省市许多地方有很多某一特定行业的产业集聚区,如袜子之乡、陶瓷之乡等,而市商务委外贸发展处工作人员发现,作为直辖市,上海地域范围和经济发展程度与其他地方很不同,要找到某个特别突出的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类别,不符合上海的现实,像上海的纺织服装业,生产环节大多已移至市外。

调研中,市商务委看到一个现象:大浪淘沙,上海保留了一批昔日的面料服装外贸龙头企业,比如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1949年成立的中国蚕丝公司,目前是国内最大的服装出口企业;比如上海新联纺进出口有限公司,沪上第一家工贸结合的重点进出口企业,其向欧美出口的衬衫、成衣、裤子等均居全国前列……像这样规模大、基础好的纺织服装类外贸企业,是上海外贸的一支中坚力量。但由于传统的外贸模式日渐式微,特别是金融危机后欧美贸易保护壁垒加剧,对他们原有的经营模式带来挑战。

这些行业龙头还有个共同点,他们都储备了自有品牌,“从代工到设计”的转型也在慢慢推进。丝绸集团苦心经营十年的lily品牌,在国内30多个省市开设了200多家零售店铺,并在海外十多个国家开设了20多家专卖店;新联纺的“新联”商标先后在美国、加拿大、欧盟、日本等34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近年来自行开发新产品并申请专利162项。

不过,企业自身的探索之路是艰难的。丝绸集团董事长徐伟民坦言:目前为止,lily品牌在盈利平衡点上挣扎,所创造的价值在丝绸集团中占比甚微。

市商务委渐渐形成了一个创新的思路:既然这批企业有基础,又有转型的冲动,而光靠他们自身,瞻前顾后难下决心,何不以政府推动?

共识形成了:上海创建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要打破地域上的局限,要在模式上创新,不是以产品为纽带,而是以品牌为主线,将这些企业组成联合体。去年8月17日,“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挂牌成立,由上海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新联纺进出口公司等15家服装服饰龙头企业组成。

这个“大虹桥基地”去年的销售总额超过400亿元,出口贸易总额47.9亿美元,占上海纺织服装出口的三分之一。目前,基地已拥有各类品牌数量156个,其中获国家及上海市级著(驰)名品牌49个,被评为国家及上海市级著(驰)名商标11个,在国外注册商标数量644个,获主要出口国(地区)的认证数量11项。可以说,上海分散的面料服装出口主力已经被这个基地聚拢在了一起。

【思考】外贸转型的想法提了多年,但推进速度却很慢,关键是政府部门摸不准企业真正的需要。金融危机成为一个契机,正是在危机后外贸环境巨变,促使企业更有决心、有动力去改变,而政府部门此时推出创建出口创新基地的引导机制,能够将政策与资金扶持,有效地与企业需求对接。

创新模式推动贸易便利化

【调查】创新基地的框架搭起来了,建立了理事会共同管理。但这个基地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如果只是简单地把这些企业现有的规模和效益相加,显然没有多大意义。要让这个组织形成更大的合力,创造出过去单打独斗所不能达到的“联合舰队”价值,才是关键。

今年4月,上海大虹桥服装服饰出口创新基地与上海浦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签署了一份"检企合作备忘录",检验检疫部门明确了"精细化服务"原则,对大虹桥基地内不同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对质量管理较优企业进行"信用监管",按照全国通行标准对企业自身的检测能力进行监督;对"一类企业"主推"验证监管",定期抽取一定比例的产品检测;对"二类企业",则监管更细致,帮助其提高产品质量。这是大虹桥基地成立后的首个重要动作,无疑对基地内的企业提升外贸产品质量、享受贸易便利化等方面带来了好处。

大虹桥基地从一开始就受到了更多政府部门的关注。董事长徐伟民说:"如果单独一家企业要跟商检部门谈合作,签备忘录,恐怕不太现实。但现在以一个基地平台的名义,管理部门给予优先扶持,而且扶持的是一个产业群体,这就比较容易达成。"

不过,除了抱团赢得外界的扶持,各企业自身如何实现资源共享?市商务委给大虹桥基地的建议是,各企业发挥各自所长,分别牵头发展公共服务平台,把原先一家企业的特长升级成为基地内所有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从而带动全行业产品的升级。

上海纺织控股集团下属的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依托其拥有长期的面料、纤维等领域的研究、检测经验,在大虹桥基地建立了公共检验检测服务平台。他们已获批作为第三方检验检测中心,受到商检部门认定,可以为基地内成员企业提供检测服务。"企业产品只要通过它的检测就能出口,具有与商检部门相同的效力。这对分秒必争的外贸生意来说,节省了时间就是节省了大量成本。"

此外,大虹桥基地引入东方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作为基地公共物流平台,服务内容包括国际航运、国际船舶代理、国际货运代理、国际集装箱储运、国际快递、国际展览运输及报关、报检等国际综合物流业务。同时,将公共物流系统与企业贸易erp系统对接,达到信息共享、流程精简、效率提升的目的。

【思考】基地的放大效应和共赢模式,驱动了企业去主动建设服务平台、资源共享、抱团转型。上海许多外贸龙头企业国有色彩浓厚,由于考核机制缺乏弹性,相比于砸钱试做品牌,本能上更倾向于维持原状。在创新基地中,政府引导企业通过共建平台去主动投入,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品牌化经营有了更大平台

【调查】出口制造企业以代工为主,在产业链中身处被动,是我国外贸业的软肋。中国企业什么时候能有在国内外都叫得响的服装品牌,而不是总为外国品牌做嫁衣裳?

想法很好,但实施很难。其实很多年前丝绸集团就在国内外注册了不少品牌,lily只是其中之一。但在很长时间内,做外贸根本用不上这些自有品牌,出口到欧美的服装绝大多数是贴牌。大虹桥基地内许多企业都有类似经历。

外贸行家告诉记者,外贸与内销,听起来只是国际国内不同的市场,但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行业。从企业的经营方式到用到的人才、资源、接触的单位和部门,全都不同。因此过去许多外贸企业尝试转做内销,几乎鲜闻成功个案。

不得不转,又很难转。调研发现,做品牌与做外贸相比,有几个关键因素是必须增加和强化的。首先是研发,只有企业自己能开发,才有主动权。其次是设计,不同于外贸来样加工,做自有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设计人才。此外,还要有打样和展示平台。由于长年从事外贸,这些企业这些方面都较弱。

走进位于四川北路上的lily品牌总部,一个200多平方米的展示中心引人注目。这里布置成品牌专卖店的形式,2011年秋冬新款琳琅满目陈列在货架上。再移步设计中心,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年轻设计团队正画着下一季的服装设计稿子。旁边的打样中心内,今年冬季第三波的品牌时装正在紧张地制作样衣。在同一幢楼内,还有lily品牌面向全国不同大区的营销团队……徐伟民把这里看作酝酿阶段的"秘密武器"。他坦言,这个品牌做了11年,但前9年都没有赢利,外界甚至不知道是丝绸集团的品牌,"现在还不能靠lily这个品牌赚钱,但是我知道,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得靠它吃饭。"

而新联纺走的是另一条路:依然做外贸,但从简单的来样、来料加工延伸到更多环节。金融危机后,一些国际服装品牌为节省成本,把部分设计业务外包。新联纺就主动承接,董事长黄勤说:"从设计环节到生产制造都做,这就增加了客户对我们的依赖度,所占的产业链环节长了,议价空间自然也提升了。"

市商务委鼓励新联纺把这长期出租的老厂房收回来,建造自己的设计、打样、展示平台。事实证明,这是个正确的选择。有了展示中心,客户眼见为实,直接下单。设计中心更不得了,高薪聘请的设计总监凯文带领设计师们每月推出设计系列,客户选中某一个系列,就进行产品的深度开发和设计。在这个过程中,新联纺也在慢慢为自己产品的品牌化经营之路积蓄能量。

【思考】没有政府推动,外贸企业转型之路也要走,但可能耗时更长、更艰难。有了政府引导,企业更积极。或许最终不是所有外贸企业都能成功转型,但这是个集聚平台,更是个交流合作平台,还可以是孵化升级平台,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推动更多的外贸企业,来减轻"转型之痛"。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