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的一场疾雨,将郓城的街巷冲刷的亮亮堂堂。屋外尘嚣远去,宗克斌心头的阴霾却挥之不去。
当天,棉纱的市场交易价格跌到2.6万元/吨;而在最近的五天中,40支纱的价格累计下跌了1000块钱。这让宗克斌和郓城县铨丰胜织造有限公司的其他5名合伙人心急如焚。
眼前的账本再清晰不过:按1.1吨棉纺1吨纱、最新吨棉价格2.05万元计算,每吨纱所需原料成本即有2.2万元,再加上电费、工人工资、运输等各项基本成本开支7000元,他们每纺一吨棉纱,就得净亏2000元。
“从2011年的春节到现在,我的厂子已经亏了120多万了。”宗克斌告诉记者。
这座以棉纺工业闻名全国的鲁西南县城,集中了山东省一半以上的纱锭产量。但如今,该县220多家成规模的棉纱企业,鉴于亏损压力,已有七成以上的棉纱企业选择停产,坚持满负荷生产的企业更是不足10%。
棉价“过山车”式的波动、国内通胀环境下各类成本的轮番上涨,已经让宗克斌和他的同行们面临生死之劫;而外部市场复苏的晦暗前景,更使像郓城这样的外向型经济地区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
1.棉价“过山车”之痛:一生产就亏本
去年以来,宗克斌经历了两个“想不到”:去年高棉价时行情好到没想到,而今年春节过后纱价拽着棉花(20420,20.00,0.10%)价格大幅跳水,惨到超过金融危机对行业的打击,更是没想到。
去年棉花价格暴涨期间,宗克斌和他的同行们也过了一段好日子。按常例,40支吨纱售价在2.6万~2.8万元之间,去年下半年上涨到4万元以上。
“在当时,这是往年盈利水平的4-8倍。”宗克斌说,曾几何时,行情好到百年不遇。
而就在此时,一场危机已然酝酿。从去年11月份棉花价格暴跌开始,郓城县的棉纺企业即全线临亏。
宗克斌回忆,2010年11月份,14800元/吨棉花的价格被游资炒高到3.4万元/吨左右,当时还是1.6万元左右一吨的国外棉花开始大量涌入国内市场。
鉴于此,国家商务部开始限制棉花进口,并在期货市场上限制2个月以上长单期货的炒作交易。
调控政策一出台,资本开始迅速撤市,其后不到1个月时间,棉价每吨迅速下降了7000元。
“今年春节过后正月初六开工生产,市场又有棉价上涨的恐慌信息发布,棉花价格又上涨8000元。”宗克斌说。
他认为,现在回头来看,是当时的游资在利用最后的机会抽逃资金,但对于这种短期内棉花行情的大幅度剧烈波动,他这个多年从事棉花收购生意的“行家”也“看不懂”。
以印度皮辊棉为例,2011年5月中旬每吨售价还在3万元左右,而目前已暴跌至2万元。
宗克斌告诉记者,面对棉花市场短期的剧烈波动,棉纺行业特殊的生产周期决定了难以随行就市采购生产:1吨棉花从进车间生产到纺出棉纱,至少需要一周时间。
这就意味着,为了防止原料价格上涨,和不少同行一样,宗克斌就不得不买涨存货;而在迅即到来的价格暴跌行情时,又难以用上低价棉,企业也不敢买跌。
“不少温州商人到有保税区的港口整船整船地接棉花,然后到郑州商品交易所利用郑州棉花行业网站发布棉价上涨信息。”宗克斌说,“游资利用期货市场哄抬棉价,等到他们撤离后,我们棉纺企业却已经在3万元左右的高位上存了不少高价棉。”
期货市场,对于这座县城里不少浸染棉纺行业多年的企业负责人来说,还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市场游戏。
宗克斌了解到的情况是,当地规模在5万锭以上的大棉纺企业,收购的高价棉基本在1000吨以上,其中一家更是在3.2万元/吨的高位上至少购进了1500吨,春节过后至今,已经亏损了2000万。
宗克斌的手里还有60吨左右的高价棉正在消化,虽然不是在3.2万的高位上抢购的,但也和目前的棉纱价格基本持平。
“每纺一吨棉纱,至少亏好几千块。”他对此颇为无奈。
灾情不仅限于郓城。宗克斌听说,山东滨州的一家上市棉纺企业同样因为收购了高价棉,2011年要巨亏10个亿。
2.停产更停不起
“停产?停产更亏,停不起啊。”
宗克斌与合伙人不敢停产的苦衷有三。
首先,他们担心停产后工人流失,一旦行情好了,很难再招到熟练工人。
宗克斌告诉记者,去年棉花和棉纱双双在高价位时,绝大多数企业进行了扩产,致使工人奇缺,于是,企业老板们纷纷给员工涨工资,有的到处挖人,有的则是防止被人挖。
用工矛盾最激烈的时候,是在一次行业碰头会上,企业老板们纷纷像当地农村小孩子一样“骂誓”以杜绝彼此“挖墙脚”。可过了不多久,又恢复原样了。
“去年一年,我们的纺工工资涨了3次。”宗克斌说,一旦今年9月新棉花上市后行情好转,再上哪里去找工人呢?
第二个令人担心的是,停产后企业会失去多年的客户关系。
第三个也是最为直接的困难是,银行还贷和民间借贷的还本付息压力。“至少开工还有流动资产,消化一下高价库存棉。”宗克斌说。
他的这座1万纱锭的小纱厂包括当地农村信用社贷款和民间借贷在内,共有200多万的一年期贷款,年利息都在一分以上。
郓城县棉纱企业基本装机都在1万纱锭以上,当地官方统计,全县装机总规模约为350万纱锭,是山东第一棉纺大县,纺纱业也是当地第一大支柱产业。相形之下,整个山东省的总纱锭数还不到650万锭。
据记者在郓城县调查发现,郓城县有70%以上的企业停产,其中的华灵纺织、华联纺织、圣达纺织等几家大型龙头企业已经在今年4月开始停产避难,如今坚持满负荷生产的企业不足10%,却是在亏本状态,宗克斌的铨丰胜织造就是其中一家。
3.越南纱
“杀到”家门口
从去年秋冬开始,除了卖涨存棉造成如今积压之外,下游织布行业就以减少国内外订单的方式,拒绝承受上游的高成本的转移。
“后来,棉花、棉纱的价格都以20%-30%的速度增长,织布企业的产品价格只上涨了8%左右。”宗克斌说。
宗克斌所听说过的越南、巴基斯坦等新型经济体棉纱企业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在这次棉价大跌后竟然在自家门口“短兵相接”。
“越南劳动力成本比我们便宜一半以上,原料价格比当时国内棉价低了近一万块。”宗克斌感叹说,“听行内人说,仅越南一个国家,几乎抢走了中国棉纺织产业在国际市场上30%的订单。”
让宗克斌更感紧迫的是,越南棉纱仍在继续占领中国国内棉纱市场份额,尽管国内40支棉纱已经跌至2.6万左右,棉纱难以出售,但不少织布企业却在大量进口产自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东南亚国家的低价棉纱。
“从经营成本角度考虑,说实话,我要是织布企业老板,我也愿意用越南纱。”因此,宗克斌担心的是,具有低成本优势的越南棉纱将逐步蚕食国内棉纱产业的市场领地。
让他更为焦虑的是,国内棉纱、纺织企业约有40%的订单来自国际市场,而国家降低棉纺行业出口退税率的产业政策,使得他和同行们在国际上更不具有竞争优势。
4.工厂倒闭殃及地方金融
在这座鲁西南内陆县城里,民间投资活跃却又渠道单一,乡村跟风式的消费习惯也影响到投资领域。
去年,郓城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超过140亿,高居菏泽市之首,地区内其他县市均不超过100亿。民间投资主体模仿跟风进入棉纺产业,成了当地产业集群膨胀、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历史上郓城县曾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县”,但自1997年开始,随着当地棉麻公司的破产改制,这个农业大县的农民几乎不种棉。
“郓城棉纺行业所需要原料棉1/3靠进口,2/3用新疆、河北等省的本地棉(行业人士称国内棉花为本地棉)。”朱风歧告诉记者说。
朱风歧的身份是郓城县汇通物资储运中心的业务经理,而该中心就是郓城县政府为当地棉纺企业配套而建的菏泽市首家棉花专业存储中心,在此之前,郓城棉纺企业所购棉花储存在聊城、滨州等地。
朱风歧介绍,近两年来,随着中小棉纺企业的数量增多,郓城县每年至少消耗棉花30万吨。
而考虑到中小棉纺企业的资金需求,当地政府引入山东省农信社扶持当地棉纺产业发展,山东省农信社首例仓单质押业务就将贷款放给郓城县棉纺企业。
具体操作是,当地棉纺企业以存放在储运中心的原料棉花作质押,农信社按照货价的70%予以放贷。
据记者调查,郓城县有规模以上棉纺企业128家,全部为民营企业,在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运营中,没有银行借贷的企业不足3%。
不明朗的行情,加之银行还贷压力,在郓城县已经有停产的棉纺企业老板彻底对后市失去信心并开始卖厂,其中多为1万纱锭的小企业。
据打探,1万纱锭的棉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近400万元,如今200万元便有人愿意出售。
当地棉纺行业人士担心,如果有大量企业随后破产,将会使得金融机构形成大量呆坏账,进而使得当地金融机构支持的第一大行业成为金融生态重灾区,而贻害整个行业乃至区域经济发展。
山东棉纺大县调查:七成企业停产
值得注意的是,郓城的棉纺企业中,目前仅有一家企业在生产60支纱,其余均为40支纱及以下品种。40支纱在当地算中档棉纱,算上40支纱及更低档的32支纱、21支纱等品次,中低档棉纱所占比重超过80%。
而这些生产中低档棉纱的企业,正是这次棉纱暴跌行情的重灾区。
不过,覆巢之下亦有完卵。
8月11日上午,郓城县工业园区郓城县明星华联纺织有限公司门口,记者看到一块用红色粉笔写成的“招工简章”小黑板斜靠在门口的墙根上。
这家于2002年入园的民营企业拥有6万纱锭,月产700多吨纱,目前正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
“主要是现在新上了一个循环再利用的气流纺项目,大约需要20个工人。”明星华联总经理杨延宽对记者解释。
不仅满负荷生产,而且还在行业低谷之时扩张新上项目,杨延宽和他的工厂成了郓城棉纺织业界的一个特例。
而之所以还能够在行业处于最低谷、同行纷纷停产避难时进行扩张,在于他曾预判这场危机迟早会来,并提早做足了准备。
杨延宽告诉记者,2010年11月,棉花带动棉纱价格大涨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做外单委托生意的外贸公司的怪现象。
“十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没事做,我问他们怎么回事,他们说棉花价格上涨高得离谱,都不敢再接外单。”
杨延宽敏感的意识到:“考虑到棉纺织产业的特殊周期,最慢到2011年春节过后的三四月份,就会反映到我们棉纺加工环节。”
他当即决定,将前期抢购的1500吨棉花尽快出手,并调减库存纱,再生产新棉纱时不做库存。
杨延宽透露说,及早处理库存棉,不仅没有因高价原料积压而导致的亏损,反而让他因此赚得价差200多万。
虽然在去年以来游资利用期货这一虚拟经济在棉花市场上的翻转中,“总算没有栽跟头”。杨延宽说,整个过程中他还是捏了一把汗。
“现在正跟济南一家期货经纪公司谈合作,至少会在原料采购上利用期货这一交易方式。”杨延宽说,今后做棉纺生意,如果不懂期货,不能分辨利用行业网络信息,20年的艰苦打拼就会付之一炬。
6.倒逼的转型压力
这场行情危机也促使杨延宽对企业产品战略进行全面调整。
他告诉记者,自己的公司是当地唯一一家纺色纱的企业,过去的纱线产品结构基本为色纺与40支纱各占一半;今年7月底,杨延宽陆续将全部生产线调整为色纺。
“色纺比纯白棉纱的附加值每吨大约高出1000元。”杨延宽说。
不过,色纺的投入也是普通棉纱的一倍左右。杨延宽告诉记者,从纺棉纱到色纱,除了资金投入压力之外,还有其他门槛拦住了众多同行进行产品转型。
“棉纱基本现款现货,色纺一半都是一个月最快半个月批量结算,资金回笼慢。”鉴于此,杨的工厂生产线过去并没有全部用来生产色纱。
此外,棉纺改色纺,还必须改造厂房以使其层高配套。色纺车间可以纺棉纱,但棉纺车间却不能改成色纺。
“除非建厂之初就预留层高。”杨延宽告诉记者,他规划建设厂房时就是按照色纺车间的标准建设,只是为了资金回笼快,拿出一半车间用于纺棉纱。
即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而连年上涨的工资成本,让杨延宽深刻地感受到,企业再靠简单增加规模扩大再生产的方式,已到了穷途末路。
他告诉记者,去年一年纺织工人工资上涨了三次,目前平均工资在2600元/月,已经与江浙一带棉纺工人工资水平持平。
“你没想到在山东最落后的西部县城,人力成本会上涨这么快吧?”杨延宽说,明星
华联必须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减少用工量。
在厂区西侧预留地,还是水泥墙面的二期项目因此次行情危机暂停,仅厂房投入840万,设备订金已经缴纳,规模6万纱锭,可纺80至120支的高支纱,而1万纱锭的用工人数为25人,仅是目前技术条件下的1/4。
“越南棉纺工人月工资仅约600元人民币,是国内的1/4,同样的棉纱每吨价格比国内便宜1000元以上。” 杨延宽说,“要想在行业里继续立足,不提高劳动效率,怎么和越南同行竞争?”
杨延宽还想尽快完成的一个项目,是投资额达3000万元的喷气织机项目。
“织布项目上来以后,可以消耗掉自产80%以上的纱线。”杨延宽说,在他的产业链式发展规划中,这也是在搭建平台以备将来上马服装项目,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企业抗市场风险能力。
“正常年份,纺纱行业纯利润在3.5%左右,织布行业5%,服装行业在10~20%之间。”杨延宽解释说,搭建起这样的产业发展链条之后,总的利润率基本就会稳定在30%,“即便某个环节出现问题,企业还能正常运转。”
7.风险未竟
市场行情还远没有稳定。
据中国棉花价格指数,7月11日吨棉价格为19238元,比上一交易日下降94元,仍在持续下跌。
“我估计,棉花价格跌到1.8万元/吨才能真正稳定下来。”杨延宽说。
郓城不少棉纺企业老板对9月中旬新棉花上市充满期待,相信会是一个拐点。而杨延宽并不如此乐观:“棉纺行业后年才能够恢复正常盈利。”
最近,随着美债评级下调而引发的新一轮市场信用危机,亦对棉纺产品海外市场的恢复进程再次蒙上阴影。
而如此之长的行业恢复期,也让杨延宽担心低谷扩张计划会受此影响而充满变数。
“简单说,就是银根连续收紧,行业持续不景气,会增加企业融资难度,提高融资成本,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生产。”
他告诉记者,听说不少企业曾用5分左右的民间高利贷用于偿还到期银行贷款。“如果每个企业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额10%左右的资金,在技改、扩能、提升装备水平上都会从容很多。”
杨延宽正在上马的二期棉纺项目,总投资需要8000万左右,目前已完成840万元的厂房投资,目前只筹集到2000万资金,还有6000万元左右的缺口。
尽管明星华联的资产负债率不到30%,但由于目前郓城棉纺行业普遍不景气,贷款很难。
他告诉记者,不知道这次市场阵痛期还会调整多久,因为明星华联不是,也绝不能独秀于此次行业地震。
“如果同行们连续出现经营亏损,就会不断有企业破产倒闭,银行贷款还不上,必然导致呆坏账,进而金融机构会将棉纺行业当作金融生态重灾区,而影响整个行业的信誉、信贷量。”杨延宽分析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记者了解到,2010年,棉纺织行业占郓城县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为13.9%,占当地工商税收的45%。受今年以来的棉价大跌影响,今年上半年,棉纺行业所占财政总收入比重已下降为12.3%。
据了解,棉纺织行业既是当地一大支柱产业,又是重要的民生产业,现有从业人数7万多人。郓城目前共有纱锭350万,纺织企业395家,2011年4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郓城县“中国纺织工业名城”牌照,成为魏桥纺织之后中国第二大纺织产业集群。
记者调查中发现,郓城县政府在2011年6月出台的一份《关于促进棉纺织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中,鼓励新建棉纺织项目、技改项目,此外,没有其他扶持棉纺织企业度过市场波动危机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