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家纺企业都在销售蚕丝被产品,并打出“冬暖夏凉”的宣传口号。众所周知,蚕丝习凉,因此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值得商榷。
从纤维的结构来看,绢丝纤维由约70%的丝心蛋白和25%的丝胶蛋白构成。丝心蛋白组成丝心时,尚留35%丝容积之空隙,且覆于外的丝胶蛋白也含有亲水侧链氨基酸,使蚕丝具有了很好的吸湿性能。在天冷时能降低热传导率,保暖性胜过皮和棉,天热时能排出多余热量,使被内温度维持在一个人体感觉舒适的状态。由此很多企业称蚕丝被“冬暖夏凉”。针对于纯手工蚕丝被,即:手工制作的“长纤维”蚕丝被,的确具有良好的冬暖夏凉的效果。但是针对目前大量存在的“机制蚕丝被”,此类说法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首先,蚕丝被作为近几年兴起的丝绸制品,其生产方式也由传统的手工作坊转变为机械与人工相结合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也就是“机制蚕丝被”——通过机器设备,将大量蚕茧条,平铺平整即可。该类蚕丝被的纤维几乎全部被打乱并断裂,或有的填充物就是落丝,属于“短纤维”。由于加工过程中几乎全部由机器机械掌控,且纤维本身的柔软性,使得机制蚕丝被内部的蚕丝短纤维容易结成团。同时,使用中也会出现内部纤维的断层、结块并变薄,严重影响其透气性,透气性差的被制品在出汗时易于发涩。虽然蚕丝的吸水性是棉的1.5倍,但是当人体汗液附着于蚕丝被上不能及时排出时,被内湿度增大,这样,因外界温度高,汗气放热,夏天将出现潮湿闷热感;而冬天外界温度低,汗气吸热,出现微空调现象,人体温度下降而出现寒冷感;其次,当机制蚕丝被使用一段时间后,弹性变差,纤维间易于牵制,时间久了便会结团结块,透气性降低,如同前面的情况,同样达不到“冬暖夏凉”的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舒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