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家洲
论坛期间,北京服装学院教授郭瑞萍(右)与会议代表进行针织产品设计交流。梁丽萍 摄
在我国纺织行业中,毛纺纱线及毛针织服装加工业的产业链最长也最为完整,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展滞后,都会形成产业链的短板效应,从而制约行业整体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因此,上下游沟通与协作就在这一行业中显得尤为重要。8月3日~4日,在浙江慈溪举行2011年“慈星杯”全国毛纺纱线与毛针织服装产业链技术交流论坛针对这一行业现象和问题展开了充分交流并形成共识——产业上下游需要加强协作,锻造强有力的“链效应”。
毛纺纱线为产业发展奠基
毛纺纱线作为毛针织产业链的源头,近年来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流行色彩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毛纱的花色品种。
据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介绍,目前我国年产毛纺针织纱约67万吨左右,毛纺针织纱的加工企业遍布全国21个省份,虽然分布广泛,但集中度较高,主要集中地区江苏、河北、山东、广东、河南、浙江占全国产量的94%,且各地区加工特色比较明显。江苏以产能居首,并且精纺、粗纺、半精纺门类齐全,规模以上大企业相对较多;山东禹城是半精纺纱线主要生产基地;浙江企业虽然规模相对较小,但企业专业性强,产品研发和创新能力突出。
毛纺纱线作为毛针织产业链的源头,近年随着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步伐的加快,新原料、新工艺、新技术以及流行色彩的运用,极大丰富了毛纱的花色品种,纺纱设备的更新改造,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为毛衫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原料基础。
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棉、毛、麻、丝等天然纤维和各种化纤、功能性纤维广泛应用于毛纺纺纱系统中,形成了各有特色且优势互补的针织纱线。过去不可纺、低档原料均可纺出高档纱线,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满足了不同消费水平的需求。以山羊绒、超细或特细羊毛为原料的纯纺精纺纱线或半精纺纱线已经成为高档时尚的代表,以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混纺的半精纺纱线更适合于休闲服装和功能性产品的开发,满足了毛针织品不同的风格需求。
特别是自主创新型半精纺技术在“十一五”期间的迅速发展,有效解决了传统精纺和粗纺难于单独解决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山羊绒、兔绒、驼绒、牦牛绒等稀有动物的短纤维纺高支纱的要求,并拓展了毛丝、毛棉、毛麻等混纺高支纱产品的开发。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技术部副主任吴砚文告诉记者,这一时期紧密纺、赛络纺、嵌入式复合纺等新型纺纱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紧密纺、赛络纺对改善纱线条干,减少毛羽成效显著,嵌入式复合纺技术打破了目前纺纱支数的极限,大大降低了成纱对纤维根数、长度的要求,对于可纺性较差的原料如羽绒、木棉、兔绒等纤维以及各种短纤维、强度较低的纤维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加工,实现了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优化利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吴砚文说,新技术的应用,使粗纺、精纺、半精纺的纺纱支数大大提高。根据近两届中国毛纺织协会组织的全国毛纺纱线名优精品推荐活动报送的样品分析,使用100%山羊绒原料加工的精纺针织纱最高纺纱支数达到120公支,粗纺针织纱最高达到46公支,半精纺混纺纱的纺纱支数也已达到了140公支,这些纱线突出了高技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特性。
毛针织产业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毛针织服装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产销、出口、效益、投资等经济状况在毛纺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会长彭燕丽在论坛上指出,毛针织服装是毛纺行业中主要的大类产品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加工水平的提高,新原料、新工艺、加上服装设计诸多元素的应用,使毛针织服装不仅具有保暖功能,更成为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休闲服装,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毛针织服装自身舒适、便利的性能,比较适应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特征,我国毛针织服装作为外销传统拳头产品,在国际市场,特别是大众产品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中国毛针织服装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超过50%,市场份额高。初步统计,毛针织服装内外销数量各占50%,内外销金额比约为65∶35。
毛针织服装行业的工业总产值、产销、出口、效益、投资等经济状况在毛纺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全毛纺行业的41%,出口占59%。据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毛针织服装年产量约30亿件,其中含羊毛、羊绒产品约占20%;毛针织行业规模以上2238家企业从业人员近45万人,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的98%,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毛针织加工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地,并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以中小企业为主、产业配套的毛针织服装生产基地和专业市场,资源的配置使产业集群效应明显。“十一五”期间,毛针织服装出口数量基本保持低速增长、出口单价保持同步上升态势,并且价值增速高于数量增速,2010年毛针服装出口数量总计31842万件,同比下降3.92%,其中羊毛衫出口8763万件,同比增长2.02%,出口金额为7.32亿美元,同比增长21.04%,出口单价同比提高了18.61%,表明出口毛针织服装档次的提升。
自动化设备提升产业竞争力
随着人们对针织服装外衣化、时装化、舒适化、个性化要求的提升,一般普通横机已不能适应高品质和复杂花型的生产要求。
电脑横机作为毛针织生产的主要设备,以其优良的性能、简捷的操作、高效率的运转、花色品种的多样性逐渐替代了手摇横机,特别是劳动力资源的短缺,亟须改变传统设备的生产节奏,减少用工又能按时交货。目前国产电脑横机在生产普通产品上发挥了巨大作用,性价比更是进口设备无法抗衡的,国产设备顶替了部分进口设备,大大节省了企业更新改造的成本。
据中国纺织机械器材工业协会工程师李岱介绍,进口电脑横机的势头依然强劲,德国的stoll仍然占据着针织机械的领军地位,在生产高端产品或复杂产品以及开发新产品上,国产设备还存在着差距。电脑横机需求的增加,带动了国内电脑横机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当前国内外电脑横机制造企业处于供不应求态势。产业链完整配套和自动编织设备国产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正是我国毛针织服装行业竞争力优势所在。
近年来,中国毛针织产业发展迅速,装备升级刻不容缓,中国电脑横机的市场亦是相当广阔。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针织企业通过不断提高整体装备水平,强化研发、和市场营运,以期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随着人们对针织服装外衣化、时装化、舒适化、个性化要求的提升,一般普通横机已不能适应高品质和复杂花型的生产要求,取而代之的是更为先进的电脑横机。
论坛上,宁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平范介绍了企业电脑横机的发展情况,他谈到,目前慈星电脑横机月产量已经超过1100台,成为全球月产量最高的品牌横机。对于依靠品质和服务赢得客户信赖的慈星来说,即使是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慈星的发展依然稳健有力,更以惊人的销量显示出行业领跑者的地位。自2004年开始电脑横机的研发和生产以来,慈星销售收入保持了300%的年均增长率,从百万级到千万级到近十亿元级,慈星电脑横机已经成为全球电脑横机前3强、中国电脑横机的第一品牌,占国产横机品牌市场份额的60%以上。
内外并举销售渠道多元化
国内毛针织行业须重新细分市场、审视产品定位,实施名牌战略来提高其在国内高档及国际毛针织市场上的竞争力。
记者从论坛了解到,以上海恒源祥集团为代表的一批毛针织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取得成效,一批优势企业在新一轮的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具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专业优势,取得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上海恒源祥针织产业集团总经理廖江南在论坛上提出“品牌是利润最丰厚的商品”。他谈到,国内品牌在国内高档毛针织品市场及国际市场总体竞争力还不强。毛针织行业必须重新细分市场,重新审视产品定位,实施名牌战略。国际针织品贸易己占纺织品及服装贸易的30%,针织品需求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梭织物及梭织服装,这给针织行业提供了一个发展机遇。我国针织品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很大,以品牌为龙头,全面提高出口产品附加值,走集约化发展道路是长远之计。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组建境外公司,参与国际竞争。针织行业面临着巩固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培育国际名牌、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的艰巨任务。
论坛指出,在开拓国际市场的同时,内销市场的支撑作用不容忽视。随着国内零售业的格局不断变化,毛针织服装在大百货商场的销售地位逐渐下降。据统计,全国重点大型百货商场的羊绒及羊毛衫销售量2009年与2006年相比没有明显变化,2010年同比有所下降。目前只有羊绒衫等高档单品品牌在部分大型百货商场中有专柜,羊毛衫一般仅作为品牌单品出现在大百货商场中,大量的羊毛衫在专业市场上批发或零售,超市、大卖场等零售方式销量显著。
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个性化需求的急速上升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毛针织服装的销售呈现渠道多元化趋势。量体定制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目前在重庆、张家港、清河等地,逐步形成了店铺式和网上定制式,定制的产品逐渐系列化,不仅仅局限于羊绒衫、羊毛衫,还有夏季的桑蚕丝服装、冬季的皮草等,定制的经营方式是批量套码与个性量身定制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经营模式。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使流通环节成本大大减少,让消费者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服装,特别给外销订单剩余产品提供了销售渠道。
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截至2009年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和中国毛纺织行业协会共同命名了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湖州市织里镇;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汕头市澄海区;江苏省吴江市横扇镇、常熟市碧溪镇及山东省海阳市等毛衫特色镇,这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成长对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次论坛上,广东大朗镇镇委委员林熙仿谈到,在推动毛织业升级转型工作中,一些产业集群深感人才缺乏,技术创新的源动力不足。在毛纺织业面临重新洗牌形势下,大朗也意识到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是推动毛织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行之有效的形式。因此,大朗与西安工程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研究生创新基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他表示,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过程中,要加快实现地方产业与高校资源的有效对接,充分利用高校的人才和技术优势,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朗镇财政已专门拨款50万元成立了西安工程大学大朗研究生创新基金,由西安工程大学的10名研究生、导师参与毛织产业相关的5个课题研究。今后,大朗镇还将选定10家毛织企业作为西安工程大学的实习和科研基地,每年组织一批学生到大朗开展实习或科研活动。
为期两天的论坛内容丰富,交流气氛十分热烈,与会代表表示,毛针织产业链因其特殊性需要加强联动效应,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相关行业的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十分必要,希望今后有更多的平台交流创新经验,扩大行业资源利用范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毛针织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