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1棉花年度即将过去,“过山车”这个词贯几乎穿了整个年度。棉价“过山车”式的疯狂窜动不仅让棉农、棉企和纺织企业心惊胆战,深受打击,也暴露出了我国棉花产业和宏观经济政策出台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棉价“过山车”式的运行不可避免,条件再次契合时,可能更为剧烈。因此,它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以免重蹈覆辙。
一、疯狂的“过山车”及其危害
此轮棉价上涨开始于2010年3月份,到2010年8月份,半年左右的时间,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从15000上涨到18000,涨幅为20%,还算平缓。真正的疯狂开始于2010年9月份新棉开秤以后,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从18000直线上涨到2011年3月份的31000以上,半年时间里上涨了72%,创涨幅和涨速历史记录。此后棉价急剧下跌,到7月底,中国棉花价格指数(cc index328)降到20100左右,从高点计算,降幅为35%。作为有价格发现功能的期货,其价格窜动更为剧烈。郑棉价格走势代表“棉一连续”从2010年8月末的17000元/吨一路上涨,到2011年二月中旬,期价摸高到35000元/吨,涨幅超多200%。到7月底,期价又回落到21400元/吨左右,跌幅为39%。这样的价格窜动只有“过山车”能够形容。
棉价“过山车”式的运行给涉棉主体造成了巨大危害。据省棉花协会调查,全省目前还有近20%的棉花没有出售。其主要原因是价格波动剧烈,棉农在价格上涨阶段等价惜售,下跌阶段期又盼望来年价格。高棉价并没有真正给棉农带来高收益。目前籽棉出售价格在3.5元/斤左右,比本年度前期中位价格低2元/斤左右,以前期中位价格5.5元/斤计算,棉农存棉收益减少12亿元左右。同时,由于对价格剧烈波动心存忐忑,棉农植棉意愿也不如预期的那样高涨——省棉花协会调查显示,2011年全省播种面积930万亩,同比增长仅2%。棉花企业更是亏损严重。有关方面统计,6月底全国商业库存215万吨,其平均成本在30000元/吨左右。按现价计算,亏损在250多亿元。加上农发行规定8月底贷款清零,棉商还款压力巨大,苦不堪言。纺织企业也深陷泥潭。前期由于棉价疯长,纺织企业普遍囤棉,原料库存激增,成本大幅增加;后期由于棉价下跌,想消耗原料库存,但纺织品出口又不给力,造成产品库存激增。据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抽样调查,3月份以来,棉纺行业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去年95% 以上),产销率只有87%。另有资料显示,纺织企业纱布平均库存从2011年1月份的13.88天,增长到 6月份的35.02天;大约20%的中小纺织企业已经关门停产,大中型纺织企业也试图通过限产、替换原料等方式度过难关。同时,由于对未来行情无法确定,90%以上订单皆为短期订单。更糟糕的是,由于棉价和用工价格高涨,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力正逐渐丧失,欧美客商已开始向孟加拉国、越南、罗马尼亚、摩洛哥等国转移订单,且速度在加快。总之,业内普遍观点是这次困局“比2008年还严重”。
二、棉价“过山车”运行的成因
2010年全国皮棉产量为597万吨,恰好处于从2000年-2010年棉花产量的中位数,而2011年的最高价格比前10年的最高价格高出了70%。产量不足、存在供需缺口不应该是棉价疯狂的主要原因。
本轮棉价“过山车”式的演绎的原因,一是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出台的宏观经济刺激政策。受货币超发推动,通货膨胀抬头,商品价格普涨。这是最根本的原因。二是资金炒作。棉花作为价值高、品种新的期货品种,其金融属性被挖掘发挥,成为大资金的青睐对象。各路资金为求保值或追求收益,肆意炒作大宗农产品,而棉花作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宗农产品,成为被炒作的领头羊。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国家开始收缩货币,打击商品炒作,但大宗商品炒作之门一开,情况不易控制。这是直接原因。据统计,2009年8月—2010年7月底,郑棉“棉一连续”总成交量不到3650万手,而2010年8月—2011年7月底,总成交量超过27678万手,增长660%。三是高棉价和日益增加的人工成本造成纺织出口增量停滞(数量而非金额),棉花需求减少。四是国家19800元/吨的临时收储价给市场传递了强烈的降价预期。虽然国家的根本意图也许不在此,但鲜明的价格标竿矗立在那里,炒作资金哪能放过。五是纺织品出口退税下调传闻和部分混纺布、亚麻纱线等纺织原料进口税率下调加剧棉价下跌。从5月份市场开始传言,国家相关部门已通过将纺织品出口退税从16%下调至11%的决定,预计将于6-7月正式推出执行。这一传言加剧了棉价下跌。到6月24日,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下发通知,自2011年7月1日起,对混纺布、亚麻纱线等纺织原料,进口关税最惠国税率从12%下调为6%。这对已经疲弱不堪的棉纱、棉布市场更是雪上加霜,进而强化了棉花价格下跌态势。
这些因素或相互接力发挥作用,或交叉发挥作用,或与价格互为因果,共同造成了棉价“过山车”式的运行。
三、棉价“过山车”后的思考
棉价“过山车”式的蹿动是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和棉花产业存在问题的集中反映。
思考一,宏观经济政策不是万能的,对某些行业是良药,对某行业可能是毒药。尤其是短期内反向调整。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不同,它不是各个行业都萧条不堪。四万亿庞大货币的投放,本意为应对预期中的金融危机,但对通涨的考虑不足,造成商品价格普涨,引发棉花过度炒作。为抑制通涨尤其是怨声载道的房地产价格高涨,迅速掉头,收缩货币,抑制通涨,再度给投机资金炒作棉花的机会。
思考二,产业政策的推出,只目标正确不够,时机也非常重要。19800元/吨的临时收储价目的是保护棉农利益,目的正确。但在棉价处于历史最高位时发布收储价,并且价格仅为最高价的60%不到,对投机资金来说就等于有40%的利润空间。
思考三,棉花产业链各主体对金融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主导力量的认识不足,在金融性市场经济中如何把握机会、回避风险的能力急需提高。棉农由于远离皮棉、期货市场,把握市场的能力、回避风险的能力很弱,只能在价格上碰运气,并且碰运气会传递到棉花种植环节。这种情况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性转变。近几年,棉花企业大都参与撮合、期货交易,但对棉花期货市场尤其是“资金市”、“政策市”的认识有待提高,过分看高看低的极端态度普遍存在,不能因势灵活调整策略。纺织企业心态躁动,不从自身行业出发应对市场变化,而是追求跨行业利润,想赚快钱——跟着棉商囤棉,甚至不少纺织厂也做起了买卖棉花的生意,摇身一变成了兼职棉商。纺织企业陷入困境,部分原因可以说是自己造成的。
四、降低棉价“过山车”发生机率的建议
当前市场主体各方深受打击,苦陷泥潭,都盼望价格稳定。市场经济环境中,价格波动是正常现象;价格炒作不可避免;适当的投机有利于价格发现。但“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对整个行业的发展危害极大。如何降低“过山车”式的价格窜动机率,如何保持棉价相对稳定,在市场主体均可接受范围内波动,是政府和棉花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建议一,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要与产业政策相配合,减少误伤。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因其对整个经济体发生作用而威力巨大。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应审慎决策,充分考虑不同产业的具体情况,对正常发展的产业应该有产业政策相配合,尽量避免“按下葫芦起了瓢”的局面。
建议二,国家收储应该常态化,敞开化。在种棉收益不可预期的情况下,棉农的选择是少种或是不种。这是棉花产量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国家收储应该常态化、敞开化,价格可以一年一定,只有这样才能使棉农清楚计算预期收益,消除价格波动恐惧,降低种棉风险,从而切实保障棉农利益。
建议三,纺织行业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品研发,加快产品结构升级,与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国家错开产品线,用高端产品提升出口产品的利润水平。同时要积极开发国内市场,提高内销规模,把销售风险分散到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建议四,鼓励棉商与纺织企业利益连接,共同抵御风险。经验证明,棉商与纺织企业相互考虑对方利益,用部分收益换取长期合作,是共同抵御风险、降低损失的可行途径。农发行等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该根据棉、纺企业历史合作程度和当年合作计划,对共同防范风险好的棉、纺企业优先提供贷款或适度提高贷款规模。
建议五,发挥行业协会的沟通作用,促进棉、纺企业信息交流,使棉、纺企业掌握全面的市场情况,从而根据市场实际变化做出经营决策,同时在沟通、信任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共同抵御风险。针对金融逐渐成为市场经济主导力量、涉棉企业普遍参与撮合、期货交易的实际情况,行业协会要多组织举办相关内容的培训班,普及相关知识和操作技巧,提升涉棉企业利用现代经营手段防范风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