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
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这一字之差,意味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使命、发展路径以及发展规律都将发生重大转变。转变的本质特征在于:纺织工业将实现从“规模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跃变。行业资产的衡量标准,将不再局限于厂房、机器、劳动力规模等有形资产,创意、知识产权、环境资源、品牌信誉等无形资产也将成为“价值经济”涵盖的重要内容。
可以预见的是,“价值经济”对于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将表现出显著的战略意义:它具有抵抗要素成本上涨和全商业周期波动,实现品牌溢价,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它不再依靠“汗水经济”谋求“世界工厂”的规模与体量,而是通过塑造品牌群的和谐生态圈,形成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提升,在全球纺织服装价值链体系中赢得尊重,掌握话语权。
那么,纺织工业的社会责任管理实践与“价值经济”的发展目标之间,又存在哪些内在的逻辑联系呢?在我看来,纺织行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是“规模经济”向“价值经济”递进的“隐形翅膀”。深入考察两者之间的关系,有3个不容忽视的关键词,它们分别是“价值”、“品牌”与“供应链管理”,它们将为纺织服装行业的社会责任管理提供更为开阔与理性的观察视角。
向“价值经济”转变的“有序化能量”
本质上,纺织服装产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也是“规模经济”向“价值经济”运行的必然要求——现有的纺织服装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通过行为模式和行为评价准则的确立,改变以往单纯追求规模增长、偏向“无序”的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了“有序”的内涵式增长。“价值”最初来源于特殊的物质系统——耗散结构的“有序化运动”,“有序化能量”是最原始意义上的“价值”。人类的发展过程在本质上是价值创造与价值消费的过程,需要以直接或间接的“有序化能量”为动力源。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价值观”。
这样的思维轨迹,将对目前纺织服装产业的创新模式产生意义非凡的启迪作用。从“规模经济”到“价值经济”的转变,恰恰体现为一种从“无序”到“有序”,“有形”到“无形”的产业进化思维。从另一个意义上来说,规模是具象的、可统计的,因此是“有价”的,但价值却带有某种抽象的意味,它的衡量因为主观意识的存在,令“无限溢价”成为可能。所以,这种提升还隐含着从“有价”到“无价”的转变。因此,“无序—有序,有形—无形,有价—无价”,这三个层次的转变,将令“十二五”期间的纺织服装产业拥有更为深刻的发展价值观,获得更为强劲的内生能量。
回到csc9000t上来,以“有序”作为基本特征的社会责任运动,体现为公平的竞争,和谐的劳工关系,以及对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从责任管理规范化、系统化的形成,到行业与核心企业相结合的责任绩效发布,再到责任管理针对产业集群的纵深推广,csc9000t旨在立足于产业链的各个节点,令各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协作与博弈,形成有序、利益平衡的理想状态。这种理想状态的达成,不仅将会令当下的供应链协作变得和谐、高效,而且还会作为一种战略管理的方略,演变为一种长远的责任竞争力。
品牌“软实力”的核心内涵
20世纪 90年代初,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创“软实力”( soft power)概念。他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
在我看来,“软实力”有点类似于目前热门的流行语汇——“气场”,它因为某种“存在感”而不容外界忽视,代表着某种值得信赖、值得交付,值得尊重的“实力”。纺织服装产业同样存在着这样一种具有导向性与辐射力的“软实力”。“社会责任”就是衡量品牌“软实力”的一个基本参数。它强调纺织服装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敢于担当,以及善于担当责任的品牌,才能在消费群体中诱发好的品牌联想,在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上胜出,锻造出归属于这种“存在感”的消费磁力。
为“形象”定价,同时伴随着“消费民主时代”的到来。“责任位移”与“消费者责任”的趋势在不断加强,理性的消费行为不断强化着自我判断的能力,越来越具有主动性。消费者们不仅开始关注产品本身,同时还更加关注产品生产的整个过程——该企业是否是诚信经营的社会公民?有无“血汗工厂”的劣迹?是否存在过度开发自然资源的嫌疑?有无尽最大努力体现“低碳环保”的生产理念?……国际信誉研究院对21000名客户的调查表明:在发达国家中,有12%~20%的消费者倾向于抵制缺乏社会责任的公司。这种抵制体现在:公司销售量减少,存货价格下降,以及员工离职率增加等方面。在美国、德国、加拿大,每5位投资人中就有1位声称在进行投资决策时,会阅读企业的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报告,并且这种做法呈现持续上升的态势。
可见,消费者和投资者对不同品牌责任实力的自动过滤,左右了品牌企业能否有效实现“产品-商品-消费品”的价值实现。
然而,相对于科技研发、产品创新等“硬功夫”,“软实力”的塑造往往因为缺乏量化的工具而显得乏力。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的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csc9000t)开始针对责任管理绩效,设计评价的量化指标与通用工具。
2008年6月,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了旨在让责任实践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的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指导体系——《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csr-gates)。csr-gates包含201个有关报告企业的生产、管理与经营活动,且与利益相关方权益密切相关的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为csc9000t各执行企业、行业内上市公司以及各分行业的领军企业提供了全面、规范、本土化,并能充分体现行业特点的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工具。
至此,如同利用特定的工具可以测量磁场的强度,对纺织服装社会责任“软实力”的评判也有章可循了。围绕“以人为本、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公平竞争”的考察基准,csr-gates为公众以及利益相关人了解责任绩效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范本。
社会责任:“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工具
如果说,“软实力”的视角重在塑造品牌履行责任的“印象分”,那么,“供应链管理”的视角,则令社会责任真正凸显出再造企业业务流程的“工具属性”。
如何理解“供应链”?简单地说,供应链就是以中心制造商为核心企业,以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为链条,通过供应、交换、需求将链条上的各个企业连成一体的功能网链。通过这个定义可以看到,供应链上各个企业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核心企业的角色非常突出,它应当担负起制定或指定供应链所需要遵循和遵守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和外部守则。
正是基于对“核心企业”的角色认定,csc9000t希望将社会责任管理的信息披露及管理准则制定,锁定在业内领先的纺织服装企业。2009年,在业内具有领先地位的10家纺织服装企业联合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利用其在各自供应链体系中的先锋作用与话语权,实施利益相关者管理,在追求社会和环境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经济、社会等综合价值最大化。
在我看来,在分散式生产方式占据主流的世界里,锁定核心企业,明确运作规范,以“社会责任”为基准线的供应链管理(如严格的审计制度,供应商管理与定期检查制度,信息披露与共享机制,教育培训与风险防范),将有效地发挥“涟漪效应”(ripple effect),令整个产业链条形成“形散神不散”的大格局。
目前行业层面的“品牌与纺织服装供应链管理”已经进入试点阶段,其核心环节主要定位在“质量管理”、“集成创新管理”、“社会责任管理”和“信息服务管理”。其中,质量管理旨在通过对卓越、安全品质的全流程把控,提升对纺织服装产业链的尊重,兑现对消费者的基本承诺;以产品协同开发为核心的产业链集成创新,则从产业链上下游的角度,对接核心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供需诉求,形成精准、高效、利益平衡的协同运作机制;信息服务管理旨在提供专业、畅通、快速反应的信息共享体系;而社会责任管理,则是权、责、利落地的基本保障,在各供应链合作伙伴间形成公平、透明、标准共享的沟通机制。
“纺织强国”的梦想,承载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心存这样一份情怀,中国纺织工业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建设,定将见贤而思齐,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实业强国”应有新解——责任的担当。这将令中国纺织工业不仅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民生产业,同时还是一个“财富创造”、“智慧创造”与“幸福感创造”的“实力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