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江苏省张家港市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纺织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棉纺织、毛纺织、针织、服装、化纤、印染等多品种、多领域的产业格局,75%以上的纺织装备已达到上世纪90年代的国际先进水平。当国内一些发达地区计划逐步退出或弱化纺织产业的发展时,纺织强市张家港则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加大发展纺织这一传统制造业的力度。日前,张家港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徐根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纺织经济发达地区不但不应退出纺织业,而且更应加大发展力度,通过现代科技全面改造这一产业,推动传统纺织向现代纺织的转型与升级。
记者:纺织对于张家港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多大?
徐根法:国家对纺织工业地位的评价在张家港得到了全面体现,既是当地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又是具有出口竞争优势的产业。截至2010年末,张家港市共有规模以上纺织企业593家,其中超过10亿元的集团型纺织企业有11家,完成工业产值732.1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的18.4%,工业销售收入共计734.71亿元,同比增长22.7%;实现利税43.4亿元,同比增长55%;实现利润28.35亿元,同比增长123.3%;纺织行业出口总额达到33.6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量的35.3%。
目前,张家港市拥有苏州市级纺织产业基地3个,分别为苏州市纺织品毛衫(塘桥)特色产业基地、苏州市氨纶纱(金港)特色产业基地、苏州市毛纺织(杨舍)特色产业基地。自2002年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先后将张家港市命名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将张家港市德积镇和塘桥镇分别命名为“中国氨纶纱名镇”和“中国棉纺织毛衫名镇”。张家港市的华芳集团、澳洋集团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占有较高地位,名列全国纺织工业百强企业。该市行业布局相对集中,特别是以乡镇形成的区域产业群日趋明显,经过多年调整发展的张家港纺织业的地位不断提升。
记者:您认为,这几年张家港纺织工业发展具有哪些鲜明特点?
徐根法:行业总量增长逐年加快是张家港纺织工业发展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张家港市纺织行业较其他行业先探底着陆,相对于其他行业所受冲击较小。
3年来,行业复苏态势明显,销售总量增幅不断提高,即使是在危机影响下的2008年,张家港纺织行业生产总值仍然同比增长1.1%,2009年同比增长3.9%,2010年同比增幅达到22.7%。3年来,张家港纺织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也由2008年的17%上升至2010年的18.4%;3年来纺织行业投入步伐不断加快,2008年投入17.5亿元,占全市工业投入比重为8.8%;2009年投入21.2亿元,占全市工业投入比重为9.4%;2010年投入29.8亿元,占全市工业投入比重为10.8%。
同时,张家港纺织行业赢利能力大幅提高。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系列宏观政策出台,纺织行业景气指数大大提高,行业赢利能力也逐步提升。从规模以上企业的完成情况看,效益指标增幅由负转正。2008年行业利税和利润分别同比下降17.9%和38.2%;2009年两项指标增幅分别提升至15.4%和29.8%。2010年,全市纺织行业利税和利润增长分别达到55%和123.3%,3年来,张家港市纺织行业销售总量增长38.3%,利润增幅达到81.6%。
当地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外贸出口形势逐年好转。随着出口退税比例的提高和国际市场逐步复苏,张家港市纺织行业自营出口总额由2007年的24.6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33.6亿美元,回归行业出口首位。
记者:当前,张家港市纺织行业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挑战是什么?
徐根法:一方面,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张家港市纺织工业以资源或传统主导产业为主,中小纺织企业进入的门槛较低,企业层次较低、规模偏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和创新能力不足,造成产业分工层次低,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同时,中小纺织企业的产业结构相似、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企业之间竞争主要以低成本为主,极易导致企业过度竞争、打价格战,影响可持续竞争力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研发投入比重偏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张家港市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真正有研发投入的不足20%,建有苏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研发机构8家。全市纺织行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即大部分企业制造能力强而技术开发能力弱,也就是中间加工能力强,但研发设计和品牌经营两头能力弱,产品处于中低端。具有代表性的是当地毛衫加工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绝大部分企业仍以贴牌加工为主。
另外,资源要素制约突出,产业发展瓶颈明显。纺织行业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原材料无法自给,另外劳动力、土地等日趋紧张,使纺织工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制约日益明显,产业发展瓶颈明显。
记者:面临这些问题,张家港市为什么仍然坚持发展纺织不动摇?对于有些地方计划弱化或逐步退出纺织行业的现象,您如何看待?
徐根法:如果说问题,任何行业都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未来,不能只因为发展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就全盘否定这个行业,尤其是像纺织业这一曾为国家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重要行业。如何全面认识纺织行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认为,国家对纺织工业已经作出准确的评价——国民经济传统支柱产业、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
我不赞同一些以纺织发家的地区丢弃纺织优势产业的做法。我非常赞同国家鼓励大力发展高新产业,但这不意味着各地不顾本地实际和传统优势,盲目跟风,甚至将自己发展了几十年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丢弃。我认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应充分认识自身特点,在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结合当地资源潜力发展新兴产业。另外,传统并非陈旧,传统产业不仅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具有巨大的改造和提升的空间,通过转型提升,传统产业仍然可发展成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新兴产业。张家港的纺织产业就具有这些特点和潜力。
记者:张家港纺织产业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根法:纺织是张家港的传统优势产业,一是规模企业龙头效应明显。近几年来,注重发挥纺织产业优势,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的拓展,规模企业支撑作用日益显现。行业前十名企业的销售总量占到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的56%。华芳集团作为全市规模最大的纺织集团,拥有国际国内一流的棉纺、毛纺、织造、染整、制衣生产、检测设备,年产纱38万吨,各类棉织布近2亿米,精纺呢绒2500万米。澳洋集团的粘胶产能30万吨,位居全国同行第三。骏马集团现有10万吨钢帘线产能,钢帘线四期已开始建设,建成后总产能将达到2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轮胎骨架材料生产基地。而龙杰化纤目前已形成年产各种系列的涤纶长丝10万吨的生产能力,已逐步形成以涤纶工业长丝、差别化民用丝、军品长丝为主导的产品结构体系。新芳集团以粗纺呢绒、半精纺纱线为核心的纺织企业,现有8万锭半精纺纱锭,是最大的半精纺纱线生产基地,年产成品呢绒650万米、半精纺纱线1万吨。2010年完成销售9.3亿元,利税达到6076万元。
二是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高。近年来,张家港市积极引导纺织规模企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提高装备水平和生产效能水平,全市纺织产业中80%以上的纺织装备达到上世纪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鹿港科技引进意大利先进纺纱设备,节约近70%的设备投资成本,将节省员工1000人左右,有效节约用工成本50%以上。东渡纺织加大技改投入,引进国外高、精、尖材料模拟测试检测设备、自动化面料染色试样系统、低浴比环保气雾染色设备、低能耗节能型面料后整理设备、cad服装设计系统、全自动服装裁剪系统、服装自动化生产控制系统、特种电脑绣印花设备等专用设备,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三是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张家港市坚持“传统产业高新化、传统产品高端化”的发展理念,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从低档产品向高档产品的转变。华芳集团近年来加快调整企业产品结构,棉纱向高支精品提升,后道产品向高支高密开发,增加产品结构中中高档产品、精品、优质产品的比重,不断提高,差别化率位居同行业前五位。
四是品牌建设成效显著。为了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建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华芳纺织研究院申报了国家一级实验室,并着手成立博士后工作站;鹿港、普坤等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纺织研发中心,大多数纺织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张家港市不断提升品牌对纺织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华芳集团、澳洋集团等龙头企业为依托,打响名牌带动战略。
记者:您认为,下一步张家港纺织产业应该如何进行结构调整?
徐根法:产业结构要提档升级,这是首要的。按照“精品化、高端化、品牌化、差别化”的原则进行转型升级,通过技术改造和装备水平提升、规模企业培育、兼并重组等方式,采用错位、差别化发展战略,实施“转移一批、改造一批、提升一批”的发展战略,整体上提升当地纺织行业的水平和竞争力,大力开发高技术纤维和新型纱线等纺织新材料,重点发展新一代多功能差别化纤维、高档纺织面料、装饰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和品牌服装等项目,延伸发展产业用特种纺织品。引导企业争创名牌、品牌,通过名牌带动战略,推进纺织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随着经济发展,本市土地资源紧缺,各项生产要素成本上涨较快,一些劳动密集型、低利润的纺织企业,生存发展均面临严峻挑战。因此,鼓励服装加工及纺织初加工企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已成当务之急。今后,要进一步鼓励重点规模纺织企业,将研发、设计、销售部门放在本市,而将生产部门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加速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业资源优化。张家港市纺织行业近年发展过快,造成总量过剩、资源紧缺,特别是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设备的运行,既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又是影响环境的重要因素。今后,要按照产业升级要求,限制劳动生产率低、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大的落后纺织企业的发展,并严格限制新的重复建设项目投入。
同时,还应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科研机制、自主创新的投入机制,特别要建立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企业要从单位长远发展出发增加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投入,并通过多元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科技成果开发和成果转化。而且还要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改善人才工作环境、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以此推动整个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