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产业名片更新换代的话语体系之外,佛山童装行业留给我们的思考并不会随着它的“消失”而戛然结束。在产业与城市升级转型的背景下,我们该深思,如何纪念和反思佛山童服品牌的“消失”?
笔者以为,此时,总结和反思的角度应该是多方面的。这个行业需要引导壮大的黄金节点在哪里?主导童服行业命运变迁的因素究竟何在?依靠资本原始积累的生存模式在何时悄然落后于时代?这个行业为什么最终没有获得做大做强、进而华丽转身的机会?它们又给佛山产业转移留下了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如果说,佛山童装曾经是响亮的品牌,一定有业内老板立刻反驳:佛山童服业发展10多年间,有哪个品牌随着行业的壮大脱颖真正而出了吗?他们的答案是:几乎没有“如果我们算一家,那我们是老老实实靠外单转而做内销,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一家中型童装企业老板坦承。话语中没有自豪,只有心酸。在这样的情况下,佛山童装的品牌内涵又意味着什么?答案始终是模糊的。
正因为此,有人说,经历了金融危机、招工难、成本上涨等风风雨雨之后,佛山童服业仍旧是一群没有长大的孩子,这或许是整个行业的悲剧:没有形成佛山童装品牌的严格的质量控制、没有建立起行业标准、难以形成真正有影响力的品牌。在常年做外单的过程中,也没有真正去学习和研究品牌。事实上,直到今天,佛山童装业依旧遵循着“便宜才是硬道理”的生存法则。面对新兴市场客户一遍遍的讨价还价,佛山童装只能接受利润率极度压缩的现实。
另一方面,童装业做大做强也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在童装业,一些经营者始终持最初的暴发户心态,行业不景气后结队去购房买楼,浮躁情绪蔓延,难以抵挡诱惑。从业者早已对这个行业缺乏信心与耐心。也有老板叫屈“辛酸自知,这个行业深层次的问题一直被掩盖,从未被正视,折腾与观望最终让人难以看到前景。”
在产业与城市转型升级的语境中,这个行业更多时候成了被升级、被淘汰的对象。现在,部分经营者携资金转移到内地,在河南、湖南等三线城市的针织纺织工业园重新落地,而更多的从业者则改行、被迫抛弃这个行业。此时,也有童服从业者问:我们能不能实现广东省内部的集团化转移?向东南方向100公里有多少贫困县等待造血式的帮扶,为什么不能引导我们实现集团化的转移?然而现实是,时机一过再出手相救已经有心无力。
“佛山童装不能仅仅看做是一个行业,它带动了工业化时期的就业、城市和商业消费等等。但这个行业始终游离于政府的视野之外,难以对地方形成真正的吸引力。”要彻底离开佛山的时候,更多的童服行业老板感慨10年来“体制外生存”的不易。在2005、2006年童服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谁能够引领诸多中小企业做大做强,而相反,它们承受更多的是一些短期行为、短视行为的直接影响。
千里之外的浙江却摸索出了携房地产与服装纺织行业转移向核心城市之外的贫困地区,给予房地产企业和服装纺织企业地租和税收优惠,在这样起点上建立起新的高标准工业园,当地最终繁荣了两个行业,带动了贫困地区的发展。连片工业配套设施和发展新思路让佛山老板羡慕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