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三个月,国内外商品市场经历了暴风雨般的洗礼,如基本金属、贵金属、能源、软商品等龙头品种短期都惊现“雪崩”。伦敦的铜价已经比2月最高时下调了超过12%,棉花跳水了30%以上,白银、原油等商品两周多以来更是暴跌逾30%和20%。
这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常见的现象——有人开始拿罗杰斯“开涮”,他著名的曾经让众多人痴迷的商品长期牛市理论被说成是“忽悠人”,投资商品似乎也成了一个笑话。我们还可以看见一个现象,唱衰美元的声音突然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人呐喊:美元将强势升值,所有商品将随之承压,就如过去三个月大家所看到的一样,牛市已经终结。
其实在2月以来的商品下跌大潮之前,整个市场已经经历了长达两年多之久的“发育”。在各国“印钞救市”的“援助”之下,充裕的流动性和经济复苏的需求使得有色金属中的铜成为涨势最为“悠久”的品种之一,国际铜价自2008年末就开始了近乎“v”字形的反转,到今年2月总体涨幅逾260%。2010年下半年,“价值洼地”农产品开始重心上移,此后的玉米、小麦、糖等商品价格纷纷翻倍,棉花还翻了两倍,白银过去半年就上涨了逾150%,诸如铜、天胶、棉花等商品甚至已经超越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屡创历史新高。
但这轮调整就像是不小心“揉进眼中的沙子”,习惯于长期牛市的投资者突然对短期的调整不习惯了。然而商品上涨总是漫长的,回调总是突然的,每次价格的暴跌都会引来世人的非议。2010年上半年,欧债危机的如火如荼致使美元接连走强,国际铜价6个月震荡下跌了25%。但事后证明,欧债问题成了美联储继续量化宽松过程的“小插曲”,伦敦铜随后8个月飙升了65%以上,农产品、能源也随之走强。
去年11月,因为中国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让全球商品市场担忧流动性的收紧。美盘的棉花、糖短期悉数重挫20%以上。但随后几个月,人们发现中国的“提准”、加息,乃至其他非美经济体的收紧政策几乎成了家常便饭,加上美国仍在推行qe2政策,商品继续在“政策麻木”下上涨。之前领跌的美盘棉花火速返回200美分/磅以上,金属价格如伦铜几乎没作调整直接攀上1万美元大关,一直滞涨的原油不断发力,达到110美元以上。
正如前几次商品大调整中的情况类似,本次回调中,唱空的人绝不缺乏理由。先是日本大地震可能会打击商品需求,紧接着是非美经济体的加息潮,然后是本·拉丹被击毙、地缘影响下滑,再到欧债问题又起、美元再次走强,就连传说中素未谋面的商品基金经理的止盈也可以作为看空的借口,尽管我们可能永远也看不到确切的基金持仓数字。
相对这些看着有些“虚”的利空,我们不应忽略可见的事实。事实是,尽管一些工业所需求的商品急剧回落,那些需求更为刚性的大宗农产品价格却非常坚挺。美盘大豆的价格几个月来表现异常抗跌,仅从每蒲式耳1400多美分降至目前的1330美分。美盘的玉米价格在4月中旬还创下780美分以上的历史新高。即便金属、原油、棉花、白银等商品大幅跳水,但它们的调整幅度也远远小于过去两年多来的涨幅,且大的上升趋势并没有被破坏。
今年以来流行的利空也“潜伏”着利好的一面。任何地震之后都面临灾区的重建;全球加息的大潮是否也意味着利空出尽;本·拉丹被击毙不意味着反恐战争的结束;欧债问题突出不意味着美元必定东山再起;飘忽不定的商品基金也可能在价格调整后再次抄底。2009年以来,商品已经习惯了缓慢上涨、快速下跌的走势,本轮调整是否也如过去一般,看似“转势”实则“假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