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阿克苏  纺织  生态  染料  人民币  皮棉  服装定制  盛泽  卢比  美棉  降税  化纤  环保  服装  丝路柯桥  染费  缅甸  中俄  棉纱  不染色 

东部纺织企业向中西部产业转移调查实录

   日期:2018-12-11     评论:0    

两个区域在劳动力状态、资源储备、区位条件、市场环境、资金状况、制度因素、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位势差”,势必令产业发展倾向于转移到具有比较优势的一方。

然而转移不仅要看到基础成本的差异,也要考虑其他供应链的差异,如果两者之间抵消不大必有后患。

虽然很多转移企业尝到了甜头,实现了产能的迅速平稳扩张,但也有不少选择转移的企业正面临着短期内供应链系统不完善的压力。流通渠道建设不畅、市场整理规模较小、业态水平较低、产品种类不丰富以及档次较低,都无形中制约着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后续发展。

作为产业转移的“经济福利”,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溢出效应已成为转移企业的普遍共识。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企业认为产业转移不只是设备的迁移、产能的低水平扩张,而是区域产业竞争优势转换升级的有效途径,企业转移是为了寻求更大的创业发展机遇。

作为产业转移的“社会福利”,就业结构改善和加速城市化进程也在被越来越多地重视。西部的纺织服装行业存在普通技工断层、高级技工短缺、产业配套不完善等问题,使一些转移企业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部分中西部规划的工业园准备还不是很充分,整体规划不完善、基础设施不到位、商务和政务环境的配套建设不健全,这些都构成了引资的误区。

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更多的还是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承接产业转移切忌急功近利,更不能来者不拒,而应该充分考虑当地原有的基础产业、资源条件、配套设施、交通运输、水电供应、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扬长避短,发挥比较优势,对拟承接的主导产业进行科学规划,找准产业转移的结合点,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和优势产业进行合理规划。

在对产业承接地河南进行调查时发现,目前沿海转移过来的企业没有水土不服的现象,政府为转移企业提供了很多便利,如在各县承办技工培训学校,专门为纺织印染工业提供日处理6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在土地资源很紧张的情况下划分数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纺织服装工业园区,为印染、牛仔等企业提前做好环境评价准备,大大缩短了转移企业的投资效益周期。

未来企业在选择产业转移地区时,将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当地承接转移的经验以及政策的支持力度上。不少企业认为,政府虽然做出了成绩但还有待完善,政府机构应着力抓好本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突破物流瓶颈、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多层次投资体系等,从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相关配套功能的角度营造产业转移的福利氛围。

集群配套能力尚显不足 低水平产能扩张若隐若现

主持人:转移不是平移而是产业升级,产业升级必然需要规模化的集群式发展。您如何看待这种产业升级式的投资转移?转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有哪些?

华孚:产业转移不是设备搬迁。经验表明,低水平的产能扩张注定是失败的。华孚在中西部三大生产基地进行产能转移、产能整合时,总是把它当作一次很好的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设备升级的机会。通过优化生产工艺,选择先进设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澳洋:如果转移的只是资金、规模、现有生产设备,则是典型的短期行为。因为这种转移没有给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业转移应该着眼于利用政策机会、引进新技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提升产品档次和国际竞争力。

凤竹:产业升级式的转移投资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作为搬迁企业而言,实现设备、工艺流程、品牌建设等自身升级;另一个就是目标转移地的产业集群建立或者升级。中西部地区的纺织服装产业要发展,首先必须有一些现代化、规模化、品牌化的企业进行拉动和整合,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将当地相对初级、落后的产业基础向上提升。在这个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是产业承接地在产业政策方面还没有一个相对明确的措施,如果在环评指标、土地、水、电、蒸汽等基本要求方面没有多少吸引力,产业基础又相对薄弱,我们也很难对是否向该地转移作出决定。

锦艺:转移绝对不是简单地平移,产业转移要与培育优势企业、优势产业相结合,与淘汰落后、兼并重组相结合。郑州第一纺织有限公司和郑州宏业纺织有限公司是香港锦艺集团通过兼并重组郑州老国有纺织企业成立的新公司,淘汰落后产能80%,在新郑市龙湖镇建成投产22万锭的现代化纺织企业,产品质量达到乌斯特2007公报5%水平。

华芳:产业转移不是转移落后产能,而要充分结合我国纺织行业产业升级的大趋势,通过淘汰落后、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的有机统一,实现优化区域布局、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发展后劲的目的。事实上,华芳集团先后实施的多个大型纺织工业园项目都坚持一个原则: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的路子。华芳的异地项目不管是在装备水平上,还是在产品档次上,都领先于公司本部原有的工厂。

太子龙:承接产业转移应该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和更系统的角度来看待,深度分析纺织服装产业目前发展的状况,而不是用简单的产业发展的轨迹来看待转移。产业转移是制造业、流通业、文化创意产业的综合体。

制造业是基础,但是产业转移不能局限在制造业的概念上,而要随着产业的运营而发展,从零售业、服务业的概念拓展思路,更多的是在创造一个物流链条、一种服务品质,把消费者对历史文化、时尚潮流的理解进行深入剖析,综合看待产业的变化状况。

目前,整个产业转移的布局规划尚未统一指导,产业转移的层次不高、产品趋同、过度重视规模扩张、低水平重复等隐忧给纺织业的产业升级带来一定困难。此外,资本运筹的经验不足、国际人才缺乏等因素亦制约着整个产业的发展。

短期内供应链系统不完善

主持人:企业向中西部转移过程中最明显的压力是什么?

澳洋:转移过程中,我们主要遇到以下问题:一是人力资源供应紧张,西部地区缺乏熟练产业工人,加之产业规模化集群转移导致需求暴增,短期培训难以满足企业需求。二是公共基础设施薄弱,新疆地区原有工业基础差,配套设施难以满足规模化转移需求,再加上道路交通、运输能力是个瓶颈,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产业转移的规模和速度。而新疆地区自然环境较为脆弱,发展大工业的环保治理压力大。

凤竹:新产业基地建设成本高;是否有足够人工保障不确定性;对高层管理人员的吸引力不足;地方政府的政策不确定性;是否能保留现有市场,对新市场开拓的不确定性。

华芳:一是运输瓶颈,由于新疆铁路运力紧张,成品出疆在运输上会受到影响,需要国家有关部门、新疆方面的大力支持。二是异地化管理成本增加,华芳派出一批本地管理人员到新疆工作,异地管理的往来费用较大。三是由于新疆虽是产棉区却不是纺织品销售区,因此带来了市场信息、供需双方时效对接上的困难。

太子龙:考虑到沿海和中西部的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资源能源成本确实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使转移后的成本有一些下降。但是这个成本的差异,也要同时考虑到其他供应链的差异,如果之间抵消不大的话,转移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的转移也面临着短期内供应链系统不完善的压力。流通渠道建设不畅通、市场整理规模较小、业态水平较低、产品种类不够丰富、档次相对较低,这些都在无形中制约着太子龙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发挥政府职能大有可为 基础建设和利益分配相辅相成

主持人:目前产业承接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利益分配机制是否成熟?

澳洋:中西部发展之前陷入恶性循环:资源丰富但基础设施薄弱导致产业规模难以提升,资源作为生产原料大量外流内地,并从内地回购高附加值产品,因流通环节成本较高造成消费品价格偏高。为了解决民生,当地政府从紧张的财政收入中拿出大部分进行补贴,无力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无法提供完善的投资环境吸引产业项目进入,造成工业发展缓慢,直接影响当地政府收入。

凤竹:我们已经对福建、河南、江苏等地进行了实地了解,现在国内的产业承接地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还是很扎实的,而且在地方利益分配机制方面也很到位,这已经不是影响企业转移的问题。

锦艺:公司所在地新郑市龙湖镇经济发展比较快,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公共服务、消费能力等基础条件日益完善和成熟。镇上有两所纺织高校(中原工学院和河南工程学院),成为公司技术和管理人才培养选拔基地,同时为校企合作奠定了基础。新郑市为了招商引资,在龙湖镇专门为纺织产业园建了变电站,为公司去年的顺利投产奠定了基础。龙湖镇建立了河南省第二人民医院,解决了职工就医难的问题,还开通了龙湖新厂至郑州生活区的直达公交,解决职工交通问题,减轻了企业负担。

华芳:以华芳石河子公司为例,当地政府在土地、税收、供电、供水、道路等方面都给企业创造了最好的条件,在企业用工方面也给予了最大配合。

太子龙:产业承接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地方利益分配机制是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目前只有地方做好一个基础性设施的工作,才能达到共赢。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一是要建立一个稳定、公平、透明的政策体系和廉洁高效的政府服务体系;二是要建立一个宜居的环境,所有企业家找投资环境的时候,都要看这个地方是不是适合人才的逗留,教育、卫生、文化和环境是否污染等,这些对于投资者及其家人都很重要。只有企业稳定、健康地可持续发展,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分配机制。

奥康:两者本身就不存在矛盾,他们跟进行产业转移的企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我们的切身体会是,产业转移虽然是企业自发的行为,但更多的还是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给予企业适当的政策支持。“西部鞋都”建设之初,奥康和璧山县政府就约定,双方遵循的是一种“政府主导、企业运作、优势互补、共谋发展”的模式。如果没有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引导,没有重庆市政府和璧山县政府、中国轻工业协会和皮革协会的鼎力支持,奥康在当地的拆迁安置工作就很难顺利进行,建设工期不可能那么迅速。具体到招商过程,当地政府不仅为入驻鞋企无偿代办建筑手续,还主动为企业地堪工作实行统一招标,给每家企业节约了几千元预算。

变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

主持人:在产业转移配套政策方面有哪些建议?(包括地方政策、国家产业政策)

华孚:一是设立专门机构,讲究组织工作的策略性。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处理好招商和留商的关系。政府机构应围绕优化投资环境,做好对企业的各项服务,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区县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根据产业特色,在税收政策、土地征用和服务等方面有所创新,通过亲商、安商、扶商、稳商等一系列手段,形成以商招商的“葡萄串效应”。

二是创造良好投资环境,积极承接产业转移。许多地区整体规划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到位、商务和政务环境的配套建设无法跟上,这些都是引资的误区。

三是招商引资手段的创新。在园区公共配套建设,如自备电厂、生活设施、学校、幼儿园、污水治理等方面,可以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共同收益的方式进行开发。

澳洋:在国家产业政策方面,加大对产业转移企业的切实鼓励力度,加大对环保项目、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规模产业升级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给予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适当增加地方税收分配比例。在地方政策方面,切实保证新建和已建企业享受同等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项目建设力度,政府承担产业工人培训工作,对企业提供简便快捷审批手续。

建议国家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财政投入,适当减少西部地区企业税赋,并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减少对贫困地区民生的直接补贴力度。变“输血”为“造血”,鼓励当地发展工业,以彻底解决部分地区贫困问题。

凤竹:现在东部企业转移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产业链抱团转移。所以,承接转移的地区必须有相关产业政策予以配套,要有足额的环评指标,土地、水、电、蒸汽等要素价格必须有一定的吸引力,这样才有利于转移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此外,国家对于中西部产业承接地区,可以通过规划产业承接地带,树立起承接地的城市品牌,不能让转移的企业形成散兵游勇,而是让同一个产业中的企业在转移时达成共识,这样才能迅速形成产业集群。

锦艺:国家对新疆纺织的扶持政策很多,中部地区不是非常明显,要加大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先稳定、再求发展、最终达到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硬功夫软实力一个不能少

主持人:实施转移后,企业下一步发展规划是什么?希望将来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澳洋:公司希望能迅速开拓新疆本地市场,并依托新疆开展外贸活动,充分发挥新疆地处欧亚桥头堡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确立国际领先地位。到“十二五”末产能在现有基础上再翻两番,力争到2015年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利税15亿元、总资产100亿元、净资产35亿元。

凤竹:希望在新的产业基地,首先实现产能扩张;其次是推广我们的面料品牌和服装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希望借助现有的资本平台,在产业链整合方面有所作为。寻找合适的服装品牌进行股权合作,合理运用资本运作平台,将企业做强做大。

锦艺:整合资源,利用优势,着重于信息、产品研发,发展科工贸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

华芳:立足纺纱主业,企业做强,产品做优,同时扩大品牌经营。到2012年底,计划将公司建设成为一家拥有40万纱锭、年产棉纱8万吨、年工业总产值20亿元的大型棉纺企业。

太子龙:在硬实力转移的同时,更要注重软实力的转移、升级。我们的长期绩效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销售、利税年均增长30%以上,年销售额100亿元,利润15亿元,部分品牌建成国际营销网络。短期绩效目标是以诸暨江东旗舰店为模板,改进终端形象,年产服装320万件,营业收入12亿元,利润1.8亿元,员工平均工资每年增长10%,供应商稳定率提升到95%,顾客满意度75%,安全环境指标100%达标。

奥康:我们的发展重点不再是做加法,不再着重于如何做大,而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进一步探索适合自己的国际化路线。当然在发展过程中,奥康也涉足了很多产业,比如生物科技、房地产、金融等,但是如果一个产业不能做到前3名的话,就应该淘汰掉。多元化的诱惑很大,企业家应该理智地分析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富安娜:进一步缓解公司日益紧张的产能,加快公司在全国生产基地的战略布局,充分利用当地的劳动力及资源优势,降低物流成本,保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依托当地优势长远规划

主持人:企业是否有长期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意愿?认为哪些地区最具发展潜力?

澳洋:公司在2003年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号召,在粘胶行业内率先到新疆投资建厂,至今已有8年。按目前西部享受的政策和公司发展前景,公司计划在新疆持续发展。每个发展阶段都会面临各种不同的问题,但公司坚信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下,中西部地区发展潜力巨大。中西部地区各具优势,我们认为新疆、内蒙古更有发展潜力,它们都具有相同特色:能源储备丰富、有一定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且工业发展潜力巨大。

凤竹:我们正在选址建立新的产业基地,中西部地区当然也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一旦选址完成,对企业而言必然是一个长期运营的过程,因为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目前我们还只了解了几个地方,不便发表意见。

锦艺:有这个意愿。特别是集团总部2011年要迁到郑州。比较而言,河南、湖北等地区都具有发展潜力,表现在劳动力资源、产业政策以及投资环境等方面。

华芳:当然有长远发展的想法。新疆资源丰富,发展纺织业有天然优势;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大,发展空间广阔。

太子龙:江苏、安徽、江西三省是“国家品牌生产力”的后花园,是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制造基地,因此是中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升级,与集团的长期发展战略相一致,自然愿意长期在中西部发展,并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出极具创造力的精英团队。

奥康:已经转移出去的部分,肯定要长期发展下去。但是经济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既有的优势不可能永远存在,应该说,产业升级是永恒的话题,时间长短仅仅是相对值。从地区比较来看,成渝、湖北、安徽等地因为当地政府支持,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有经验,资源又有优势,将成为更多企业的选择。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