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年一度中国纺织创新年会上,需求驱动创新,成为了2010年的主题词。
在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孙瑞哲看来,“需求驱动”既有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也可以理解为产业升级的内生需求,其本质上是一种内涵式增长模式。
可以预见,“十二五”期间,从“要素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型,将成为我国纺织工业培育可持续内生动力的重要突破口。
工信部消费品司副司长王伟在发言中指出,国家扩大内需的战略,为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市场机遇。针对国内纺织服装需求扩大和消费升级的机遇,要加强技术、管理和供应链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创建自主品牌,同时注重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发展,满足国内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立足内需的产业增长
孙瑞哲进一步解释说,需求驱动就是立足于内销市场的创新驱动,而中国纺织工业未来增长的立足点,就是在国内外环境变化的条件下,从原料、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转变。
在他看来,这种新模式不仅有利于减轻成本要素上涨的市场风险、解除价值链上低附加值的分工锁定,而且有利于稀释全球商业周期波动的消极影响,从而建立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模式。
金融危机期间,国务院发布的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
“现如今,根据纺织‘十二五’规划和2020强国纲要,纺织工业的定位还应该加上一条: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瑞哲说。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纺织行业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是新型战略性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能源、环保、生物医药等其他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也将为纺织纤维新材料及纺织品发展创造巨大的需求空间。
突破纤维原料瓶颈
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原料需求强劲增长,纤维加工量从2000年的1360万吨增加到2009年的3780万吨,在世界纤维需求总量中的比重也从25.8%提高到53.6%。
“2010年以来棉价一路暴涨,虽然有供需失衡方面的原因,但其主要原因还是大宗商品在股市、房市低迷情况下被赋予了金融属性。”孙瑞哲说,从天然纤维来看,我国棉花供应趋紧或将常态化,而化学纤维将迎来规模化、差异化和高性能化发展时期。
在孙瑞哲看来,突破纤维原料瓶颈,确保产业安全是纺织工业“十二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不仅要提升化纤产品结构,利用可再生天然纤维,发展再生化纤,还要稳定棉花生产供给,提高单位纤维资源的利用效率。
王伟建议,未来一段时间,纺织工业要力争在高性能纤维和纺织品领域关键技术上实现新的突破,提高产品功能性,使其成为纺织工业新的增长点。
“支招”高成本竞争
经济竞争,归根到底取决于成本控制,这是竞争性产业永恒的主题。
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超过日本,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这将给劳动密集型纺织服装产业带来现实挑战。同时,随着人口红利效应递减,劳动力价格持续抬头,纺织服装业用工成本水涨船高是必然趋势。据统计,近两年我国纺织行业人均工资增幅一直高于制造业。
随着高成本时代的到来,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看来,除了土地和劳动力等固有比较优势之外,产业集群也是纺织工业实现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产业集群可以大幅降低企业之间的各种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学习成本和基础设施成本等。”金碚说,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发达的产业集群也是一个比较独特的现象,同一个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共同打造独具特色的区域品牌。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就是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的优秀代表。十年前,这里只有四五家企业,产值不到5亿元,现如今,园区产值规模已经达到数百亿元。
在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管委会主任沈顺年看来,园区之所以能够迅速成长,人才、资源共享、智力提升和服务平台等要素缺一不可。“十二五”期间,把服务作为生产力,提升服务质量将成为园区的主要发展思路。
“四位一体”的创新动力
孙瑞哲认为,面对“十二五”这一战略机遇期,我国纺织工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在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上,构建“科技、品牌、人才与可持续发展”四位一体的战略框架,塑造新型产业竞争力的动力源泉,完成从“纺织大国”到“纺织强国”的身份转变。
在科技方面,要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以资源和绿色低碳为突破口,实施关键技术突破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并举。刚刚发布的纺织“十二五”科技规划提出,未来五年纺织行业将重点推广110项先进适用技术。
在品牌方面,要以价值竞争逐渐取代数量和价格竞争、以个性化竞争取代同质化竞争,加快培育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据孙瑞哲透露,纺织工业正在规划实施一项“百千万工程”,其中包括百家区域品牌和千家品牌企业。
在人才储备上,要以人力资源的内在优质素质取代人力资源的规模体量。
就可持续发展而言,内需市场、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机制;而节能环保与新技术研发,将提供纺织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基础和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