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单价涨四五成 九成企业招工难 国际贸易壁垒重重……
今年1月至10月,经中山检验检疫局检验出口的中山服装5.64万批,数量8.13亿件,货值17.85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1.7%、18.0%、25.8%。尽管经历过前两年的金融危机后,今年中山地区服装出口有所升温,但该局通过走访企业发现,中山服装出口仍受到很大束缚。
原材料上涨棉花价节节攀升
据了解,今年棉花价格创140年来新高,成为纺织行业讨论最多的话题。目前,棉花价格的上涨已逐渐向织布、印染、服装等下游产业传导。服装生产企业作为供应链的末端,很难将布料价格降低,而国外客商又不可能完全消化原材料涨价的成本,所以其处境最为艰难。中山作为全国闻名的休闲服装之都,产品以全棉或棉制产品居多,企业受冲击的程度更严重。
三角镇某服装企业老板感叹:“我做制衣三十年,还没见过棉花价格疯涨成这样,现在每周布价都比上周贵一块钱一米,整件服装单价起码上涨四五成,而订单是前期就定下来的,客户根本不肯提高单价,真是做得越多赔得越狠。”
汇率迫使企业舍长单接短单
“这段时间工厂都在日夜加班加点赶货,早一天出货,美国客户的款项就早点支付,企业遭受美元贬值的风险就降低一分。”五桂山某输美服装企业报检员说,老板看着每天的外汇兑换表都说,“睡醒一觉,利润又缩水了。”
面临汇率变化的不可预知性,出口企业不得不忍痛舍弃长单改接短单,这样虽然每一批订单能临时改变价格,但长远来看就损失很多倾向于签长单的大的高端客户,同时由于都是急单,出口货期一般很赶,员工往往要加班加点才能完成,产品质量往往容易招客户投诉。
劳工短缺问题依然较为严重
今年中山检验检疫局走访的百余家企业,有九成多的企业都反映招工困难,人员较前两年明显减少。相当数量企业生产人员缩水三分之一,有的缩水甚至达四分之三。劳工短缺问题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后,一味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低成本经济扩张模式就难以持续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近年来,中山某些生产企业未雨绸缪,对劳工短缺的问题提前作了一些应对。一是通过生产工序、工作流程的合理安排,以单件流程模式缩短产品的生产周期,同时单件流程模式能解决企业招熟手技术工人的困难。二是设备方便更多的使用自动化设备,例如毛衫自动织片机、休闲裤的自动生产流程、自动裁剪系统等都使生产效率得以提升、人手相对减少。
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有待提升
从今年1至10月中山检验检疫局检出不合格出口服装的情况看,不合格原因主要在纤维成分标签标注的不合格、ph值超标、游离甲醛超标、童装绳带和小部件不合格。
中山服装主要输往欧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本,这几大贸易国家占据中山服装出口贸易的七成,这些国家都对服装上的标签标注有明确的规定,若标签标注不合格在国外可能判欺诈甚至判定罚款。童装绳带、小部件安全性能是欧、美、日等国关注的要点,中国产童装多次因绳带不合格、小部件不合格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通报召回。
出口服装企业屡“碰壁”
各国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通过技术壁垒、绿色壁垒等新型的国际贸易壁垒手段,对出口国家的纺织品服装进行限制。如欧盟的“偶氮染料禁令”、“蓝色染料禁令”、“reach指令”等,对纺织材料的偶氮染料、甲醛、镍、镉等都有严格的规定。又如美国《消费品安全改进法案》,严格限定输美儿童产品的含铅量不得超过300ppm。由于欧美科学技术水平较高,在技术上处于垄断的地位,制定的标准都是根据自己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中国企业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如果要达到要求,就必须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力去开发绿色产品,无形中增加了产品成本。
另外,中山服装出口企业多是加工贸易型或是贴牌加工,产品质量多由客户或中间贸易商把关,企业对出口国的标准法规不甚了解,对变化反应迟钝,出口产品因安卫环项目不符合要求无法出口或被客户索赔、退货的事件时有发生。
产业升级不能再搞权宜之计
经过近几年资源、原材料、人力成本的上涨,制衣行业成为微利行业,难有相应的空间来消化人民币持续升值、原材料疯涨以及各项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有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倒闭,行业洗牌在加剧。对此,业内人士认为,剩下的生产企业必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产品升级力度,力争在国际市场上的议价权,随行随市地调整产品价格的能力。针对恶意炒作、哄抬原材料价格的行为,政府应出台相关措施打压控制,确保行业的良性发展和生产商、贸易商的利益。
中山纺织服装产业经过多年发展,有较完整的产业链,具有较强的竞争力,特别是牛仔服装竞争优势明显。因此,中山纺企要充分认识自身优势,调整产品结构,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加快产业升级,力争在纺织服装贸易中掌握主动权和话语权,实现产业的稳步发展。产业升级是漫长痛苦的,政府和企业对此要有长远打算,不能再搞权宜之计,“谁先升级谁先受益,谁也就占据竞争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