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支柱产业、重要民生产业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资料显示: 2009年,我国纤维加工量达到3780万吨,占全球纤维加工量的一半。即使在金融风暴肆虐的2008年,我国出口纺织品服装依然达到1896亿美元,占国际市场份额的1/3,远远超出其他国家,是名副其实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80%左右是由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经济贡献的。
“我国的集群经济小到一个镇,中到一个县(市),大到一个地区,从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到一县一业、一县多业,再到一地多链,多地多链,每个产业集群地集聚了几百、数千甚至上万个纺织服装企业,集群经济已成为我国纺织经济的主体、纺织工业的基础,更是我国建设纺织强国的重要力量。”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产业集群工作委员会主任陈树津向《纺织服装周刊》记者说道。自2002年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集群试点工作以来,陈树津就一直负责这方面工作。加上本次第十批授牌的产业集群,目前有175个产业集群被一起列入“十一五”期间产业集群发展试点地区。他认为近些年来,这些产业集群地区的产业水平在逐步提升,并出现了以下十大变化。
克服盲目 从感性逐步走向理性
过去一谈到产业集群,往往用“千家万户”、“千军万马”、“遍地开花”等词汇来形容。确实,许多集群的形成带有自发性、盲目性,不仅缺乏长远规划,短期计划也难寻觅,处于一种自由发展状态。但这些年情况有很大改观,特别是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期,“规划先行”已经被广大集群地区所接受。
如今发达的集群地区,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制定出比较符合实际的长短期发展规划,而实力不足的集群地区则聘请国家、省市协会组织、高等院校、规划设计院等帮助做发展规划。例如辽源袜业,在2005年初建设东北袜业纺织工业园时就坚持高起点规划设计,由中国针织工业协会提议的、具有三甲级资质的江苏纺织设计院进行规划设计,保证了辽源袜业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东北袜业园成为全国针织行业发展最快、成长性最好的工业园区之一,仅用三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五年发展规划》的全部指标。
遵循规律 大力建设公共服务平台
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也是这些年才在国内逐渐被接受的。2002年纺织工业协会开展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工作以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提出了要在集群地区建设一个集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人员培训、信息化管理、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五位一体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亲自抓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作为试点。
2004年12月3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西樵召开了有1400多人参加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场会进行推广。自此以后,到西樵镇学习取经的产业集群络绎不绝。国家发改委的领导也亲自参观了西樵镇公共服务平台,并给予了高度肯定。星星之火逐步燎原,各集群地区纷纷建设公共服务平台。这项工作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2006年财政部专门拨款,支持几十个纺织集群地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这些年也都拨出专项资金,扶植纺织及其他各行业集群地区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淘汰落后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装备
近几年,提高技术进步对产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在行业内已形成共识,各集群地区加快了淘汰落后技术装备的步伐,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装备,使企业技术水平明显提升,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能力。
浙江绍兴县企业技术进步投入大,目前已拥有无梭织机4.19万台,约占全国的1/6,其中进口的占到80%以上,无梭化率总体达到90%以上,化纤、印染、服装等行业也引进了2万多台(套)先进设备。
山东邹平县纺织业大力实施技术改造,积极应用新技术、新装备,提升传统产业,使无梭布比重达到70%、无结纱比重达100%、无卷化比率达到70%、精梳纱比重达到85%。
广东大朗镇鼓励企业引进电脑横机代替传统机械横机,进行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电脑横机数量从2005年不足1000台,增加到2009年的6122台。每台电脑横机相当于6~8个熟练工人的工作效益。
园区建设加快 高级集群形态受关注
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纷纷规划建设了产业园区,一大批企业进入园区发展,环境得到明显改善。通过园区整体规划,完善了公共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集群的产业结构得以优化完善,集群企业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浙江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占地面积从2005年的3.2平方公里增加到2009年底的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从180家增加到367家,从原料、织造到深加工、成品,产业链结构完整,经编产品产量占全国行业总量的20%以上,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该园区还建立了集信息中心、研发总部、检测中心、设计中心等于一体的经编产业促进中心,形成十大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更专业、更全面的服务。
郑州中原区建设了总规划面积13 平方公里的“郑州纺织产业园”,分为五区两中心,即纺织印染生产区、服装加工区、纺织机械制造区、产品展示销售物流区、生产生活服务区和国家棉花及纺织服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中纺织信息中心。目前已开发3 平方公里,入驻企业28 家,累计投资50 亿元。
从长计议 大力开展节能减排
节能减排是近几年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关系到产业健康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广大纺织产业集群地区纷纷采取措施,加快推进节能减排。
绍兴县积极实施节能降耗工程,淘汰落后印染产能,重点在用能、用水企业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目前已有133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半数以上印染企业采用各种余热回用技术,90%以上印染企业染缸实施变频节电改造,197家印染企业绝大部分采用了余热回用技术,近100家印染企业实施了中水回用工程,并积极开展印染企业冷凝水回用到热电企业循环利用。全县形成了90万吨污水处理能力,许多国外同行参观了这些设施,深表赞许。
常熟市梅李镇重视节能技改工作,自2007年以来,先后在印染、色织、化纤、经编等重点纺织企业开展能源审计。通过能源审计,查找在用能方面的薄弱环节,由专家提出节能技改项目建议,企业对照实施;积极配合实施节能监察,淘汰落后用能设备;进一步加强能源管理,降低能源消耗。
注重创新 提高产品竞争力
创新是产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的关键。在集群发展初期,不少企业由于不具备自主研发能力,也不愿意在研发方面投入,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自主研发创新的重要性,主动加大了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投入,保持市场竞争力。
绍兴县纺织企业从应用cad技术入手,广泛采用信息化技术,产品开发从原来三天出小样、五天上批量、七天进市场,进一步提升为三分钟出小样、三天上市场,使产品开发时间大大缩短。
江苏海门市叠石桥家纺产业与市场建设发展过程中,十分注重加大研发投入,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中心,拥有家纺产品专业研发设计机构200多家,专业设计研发技术人员3000多人,每年为家纺企业提供大量新款花型,催生了花型交易新兴产业,使该地区家纺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大提高。
品牌意识增强 提升品牌贡献率
近几年,国内纺织业的品牌意识在逐渐增强,发展模式从追求数量规模到注重质量品质,从来料加工、贴牌生产到建立自主品牌,不断提高品牌贡献率,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上品牌发展之路。
江苏常熟市古里镇集聚品牌优势,提升品牌影响力,服装针织产业中有中国世界名牌1个、中国驰名商标11 个,名牌名品数量在全国乡镇中名列前茅,其中有世界知名的羽绒服装龙头企业——波司登股份有限公司,其波司登系列羽绒服获得“世界名牌”殊荣,其产品获得“全国质量奖”,产品市场综合占有率连续15年全国遥遥领先。
黑龙江兰西县实施公共品牌建设工程,打造区域品牌“兰西亚麻––亚麻兰西”,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亚麻原产地、亚麻绿色用品标识,把亚麻编织产品打上了兰西创造和兰西制造的烙印,加强品牌宣传推介,通过广告宣传、网络宣传、赴外参展等多种形式,推出了“兰亚”、“冰天”等一批业内有影响力的品牌。
出台政策 重视培养引进人才
人才资源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集群地区的企业对人才的吸收引进、培养力度不断加大。就连很多民营企业家们也逐渐改进家族式管理模式,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有的集群地区政府还出台了鼓励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同时也开展了各种人才培训活动,或与国内院校、专业机构合作,共同培养专业人才。
江苏海门市与相关高等院校实施“订单引才”,制定优惠政策实施“政策引才”, 搭建对接平台,实施“载体引才”、筑巢引凤实施“环境引才”等,积极引进家纺专业急需紧缺人才,凝聚了3000多名专业设计研发技术人员,为家纺产业提档升级和增强市场竞争力提供了人才保障。
江苏支塘镇的骨干企业重视人才引进和培育,每年均要招聘一批本科以上学历的学生,还聘请外来技术专家来企业培训一线工人,提高一线操作工的操作技能和水平,在人才培养上做到引、育结合,加快了人才培育步伐。
主动普及 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加强
过去许多纺织产业集群地区政府领导、企业负责人,不明白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也不知道如何建设。现在,不少集群地区和企业认识了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到社会责任对产业和企业持续发展的作用,因而主动加强了企业社会责任相关工作。
浙江海宁马桥镇积极参加行业协会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试点工作,推荐浙江海利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作为试点骨干企业,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该镇的经编产业园每年表彰“社会责任(贡献)先进企业”,如积极参加社会保险、无拖欠职工工资及非法招用童工现象、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等,对得分前十名的企业进行表彰。
此外,还有浙江濮院镇、织里镇、平湖市、绍兴市、江苏省金坛市、福建省深沪镇、石狮市、广东省中山市、开平市、虎门镇等集群积极参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开展的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试点,使一大批集群骨干企业建设了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更多的中小企业人员参加了社会责任普及培训。
服务意识增强 协会组织纷纷成立
根据区域产业发展和行业自律的要求,各集群地区将企业组织起来,成立了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组织。这些行业组织在集群第一线进行工作,开展行业自律学习,组织产学研协作、交流活动,提供技术咨询、信息沟通、人员培训等各方面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密切了政府与企业的联系,加强了企业间沟通与协调发展。
江苏省常熟碧溪镇成立了碧溪镇商会、碧溪镇毛衫商会、碧溪镇服装商会和碧溪、浒浦、东张、吴市四个管理区商会,实现了对纺织产业集群的多层次覆盖。
海门市(叠石桥)家纺协会为当地家纺企业在生产、销售、信息、人员培训等方面提供了诸多服务,帮助企业解决了一系列现实问题,特别是在家纺产业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困难时机,家纺行业协会更是发挥了增强凝聚力、提供参谋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