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阿克苏  纺织  染料  生态  人民币  服装定制  皮棉  盛泽  美棉  化纤  服装  中俄  降税  缅甸  环保  棉纱  不染色  丝路柯桥  卢比  染费 

晋江纺织业再掀“产学研”高潮

   日期:2018-12-12     浏览:1    评论:0    

近日,福建省晋江市华宇织造有限公司迎来了东华大学纺织学院专家,就双方校企联合项目进行了对接。自明年5月起,东华大学将陆续派出纺织专业硕士生入驻华宇织造,加入华宇织造科研队伍。

“希望东华大学科研成果能为我们的产品提高更多的附加值。”华宇织造副总经理严文明表示。此外,该公司还在与泉州纺织服装职业学院洽谈产学研合作项目,此后将会考虑和更多高校联合,开展项目合作。

在原材料狂涨的压力下,纺织在企业压缩成本的同时也在科研创新上下足功夫,产学研合作在沉寂许久之后,再次成为纺织服装业界焦点。如何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怎样使高校科研真正为企业所用?怎么保持长期的项目对接?……这些成为晋江纺织企业产学研合作中的困惑。

现象:

产学研合作促产品创新

产学研合作对晋江的纺织企业来说,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参加工作时就听过产学研的问题,一直到现在。只不过晋江很多面料企业,特别是处于二线的,都在资金和途径上有欠缺,所以很少去触及。”严文明表示,此次华宇织造跨出产学研这一步也是效仿行业中领跑者的做法。

严文明口中的领跑者便是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据公开资料显示,百宏聚纤所拥有的专利项目中不少是受益于产学研合作,在与东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涤纶纤维联合研发合作中心,并建立人才合作基地后,百宏聚纤先后开发了20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开发成功的dty 83/72、baic00l(吸湿排汗),fdy55/72三维超亮光系列纤维等产品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正是看到百宏聚纤通过产学研合作所带来的利益,让华宇织造在与高校的对接上加快了脚步,“我们主动与东华大学纺织学院联系,经过项目上的商讨之后达成协议。一方面他们为我们提供科研成果,另一方,我们也为他们提供实战基地。”严文明表示,这样的“互惠互利”方式让他们的合作很顺利。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邱夷平则表示,涤纶化纤作为学校科研的重点研究项目,也希望能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产业化的实战演练。

面临原材料涨价的压力,更让纺织企业看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在采访中,不少纺织企业也在力图增加产品附加值的诉求下,将产学研合作的想法再次提升日程,作为发展自身科研技术的新途径。“产学研是我们未来发展中一定会涉及的。”南方织造生产部部长王孝卓告诉记者,公司也希望能与高校有产学研上的合作来开发自己的新产品,但是目前仍没有什么途径,但一定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企业,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传统纺织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创新是唯一的道路。创新仅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是势单力薄的,必须借助与外界的联合,整合资源,共同发展。”晋江市胜洋服装织造有限公司总经理蔡加达说道,一味地靠机台设备的更新是远远不够的,在有科研成果和科研人员加入的情况下,机器设备这些“硬”的东西有了“软实力”会有更好的发挥。

困局:缺乏战略规划 产学研合作频遭流产

在看好产学研合作前景的同时,也有不少纺织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实质效果和长久性打上了问号。

“很多企业打着产学研合作的幌子,开展所谓校企合作,无非是想从学校招工,真正的科研从未涉及。”业内人士林先生说道,“尤其是招工越来越难,和高校的合作便成为不少企业的招工途径。”在采访中,有不少纺织企业表示,与学校的合作多数停留在人才输送,科研上的合作是比较少。能通过产学研合作完成人才的培养和输送未尝不可,但只为招工却也违背了产学研合作的初衷。

与此同时,不少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由于缺少项目对接和资金匮乏而遭遇流产。“在6·18上对接过一次之后就没再联系过了。”晋江某面料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公司曾经在产学研合作上有过尝试,希望通过一些展会的契机来对接,但是因为没有后续的项目跟上,所以都是半途而废。记者了解到,多数晋江纺织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都处于以短期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合作,而缺乏以长期战略为目标、基于基础性产业前沿研究的产学研联盟。

采访中,不少企业表示,能够长期合作下去的要么是有足够雄厚资金能承担长期科研压力,要么就是有项目延续进行。然而,长期合作就涉及更多的经营需求问题。“事实上很多大学、科研院所的成果都是脱离企业实际需要的。”上述面料企业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打个比方,大学、科研院所的成果往往是种,但企业实际需要的是苗,从种育成苗这个过程中风险太多,以利润为目标的企业很难愿意来承担这一风险。况且很多种一看就知道很难育成苗的。我们也碰到过一些学校的科研人员找来谈技术合作,但一听介绍我们就知道,他的技术不能说没新意,但基本还停在理论研究的层面,在目前的产业环境下,是不可能变为现实的。”

探索:企业期盼政策引导

“一方面是企业在合作中的态度不够积极,通常是短期项目对接之后就不再联系;另一方面,产学研合作在诞生之初就天然地将政府、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所以长期的合作也需要政府的介入,更多的关注和作为,从中牵线搭桥。”业内人士林先生则表示。

“其实政府既不要做运动员,也不要做教练员,而要做服务者,环境的提供者。”严文明说道,营造环境,包括舆论环境、创新氛围、诚信体系。采访中,不少企业也渴望政府在产学研的推进工作上能给他们指明方向。

“我觉得‘引导’是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职责所在,尤其是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上。”不少纺织企业负责人表示,二线企业更是需要政府在官、资上的多方支持,比如给予资金资助、财税优惠、人才政策等等。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邱夷平则表示,产学研合作的归宿最后还是要落到企业的经营活动上,如果产业引导缺位的话,即便产学研合作结出了果实,在把果实转变为“真金白银”的生产力时也会遭遇困难。

企业是游戏主导者

“不管这背后有怎样的阻碍,从微观的角度讲,晋江产学研合作难延续原因很简单,就是仅靠各方自己的力量不够做成一件事,需要大家合作。”业内人士林先生一语道破产学研在晋江面料企业难生存的关键原因。

而在呼吁多方合作的大环境下,政府引导固然重要,但产学研的主导者仍应是企业主。企业只有在自身实力提升的前提下,才能有吸引科研院校的资本,这时候政府的引导才能起到作用。

产学研合作的游戏规则应该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集合了各种角色、社会资源在内的合作创新网络。这种合作是企业主积极整合资源、不断创新的过程,应该是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是针对企业创新的整体战略规划,是企业创新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而非只是缘于一两个项目的需要。

□他山之石

“常州模式” 将高校企业聚集在一起

在常州科教城,入驻6所高职院校,聚集了153家企业,以及中科院、南京大学等大批高校院所。“产学研”天然地长在了一起。晋江和常州同属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城市,在软实力上,缺少高等院校、研究所和大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也相对匮乏。而常州的产学研模式则让常州的企业近水楼台先得月。

常州科教城一改地方引进高校院所,圈地、盖楼、买设备、“招兵买马”、找市场的程序,而是找市场、找合作企业、“招兵买马”、盖楼的“逆向思维”,把“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的理念和要求演绎得淋漓尽致。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