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薪资压力正在积聚,即便在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特区以外、在非出口产业也是如此。然而,有关中国即将告别“世界工厂”地位的任何说法,都将是不靠谱的。
即使对劳动密集型产业来说,劳动力成本也可能只是总成本的一个零头。富士康国际(foxconn international)事实上已经为数十万装配线工人加了一倍工资,但该公司的员工成本(包括养老金)仍只有库存成本的7%左右。此外,许多最大型的生产商有足够的空间吸收加薪影响。据野村证券(nomura)估计,1994年至2008年期间,中国工业企业实现了21%的年度劳动生产率增长,而年度薪资涨幅仅略高于13%。换句话说,单位劳动力成本下降了。如今,许多不起眼的中国承包商与它们在发达市场的客户相比,利润要丰厚得多。例如,总部位于浙江的服装企业申洲国际(shenzhou international)是优衣库(uniqlo)和耐克( nike)的一大供应商,其五年平均净利润率达到15%,比日本的迅销(fast retailing,优衣库的母公司)高出一倍,比美国体育品牌耐克高出三分之二。
再进一步说,更高的薪资未必导致利润率滑坡。像富士康这样抢占先机的企业(富士康的加薪计划将在10月1日开始执行)可能会发现,至少有一部分额外成本可转移给商家,这些商家急于在第四季度销售高峰前充实库存。即便企业不能转嫁成本,它们也总是可以选择把生产进一步迁往中国内陆(那里的薪资压力没有这么大),或者甚至把业务转包给孟加拉国。因此,对最大的企业来说,薪资压力似乎是能够承受的,尤其是如果这种压力能推动较大生产单位进一步整合的话。与此同时,薪资上涨将实现实际有效的货币升值,有望刺激国内消费。就目前而言,“中国价格”看上去是保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