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纺织  棉纱  阿克苏  人民币  服装  染料  化纤  环保  丝路柯桥  缅甸  生态  服装定制  皮棉  美棉  降税  染费  不染色  卢比  盛泽  中俄 

2019年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春季调研报告发布

   日期:2019-04-01     来源: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    浏览:22    评论:0    

公共服务平台作为行业发展的一个开放高效的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可以显著地改善创新环境、优化配套资源、降低研发成本,是行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截至2018年底,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共计设立了14个产业集群、5个检测中心、24个研发基地/中心和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有效发挥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资源能力,推动了行业转型升级和产业集聚发展。2月20日至26日,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赴浙江、江苏、安徽等重点产业集群和基地开展春季调研。调研组调研了浙江省长兴县、江苏省仪征市真州镇、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区及16家重点企业。通过座谈交流和现场调研,了解和研究行业发展、人才引进、军民融合、产业升级等问题,探讨行业公共服务平台转型升级模式,宣传和强调集群行业数据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一、总体经济运行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两个产业集群、两个基地和15家重点企业的整体运行和发展情况较好,2018年生产经营情况均有所提升,并且对2019年行业运行与发展预期良好。

1、浙江省长兴县——中国衬布名城

长兴县现拥有现代纺织、新型电池、特色机电等三大支柱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水泥、耐火等传统特色产业,2018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10亿元,其中纺织产业是全县最大的民生产业,现有生产与经营单位近4000户,规上企业292家,纺织机械9万余台,全行业从业人员近6万人;全县共生产化纤长丝机织布70亿余米、印染布16亿米、非织造布11.5万吨、服装(含皮革服装)400余万件,纺织全行业规上工业产值353亿元,占全县规上工业产值的31%。

2、江苏省真州镇——中国非织造布与化纤名镇

2018年,真州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1.1亿元。全镇拥有化纤及非织造布企业共有185家,年销售额32.1亿元,初步形成了高性能纤维材料、非织造布及特种防水卷材三大产业,其中纤维材料企业70余家,年销售额17.5亿元;非织造布企业88家,年销售额6.29亿元;防水卷材企业10家,年销售额6.5亿元。同时,还吸引统麒硅材料、福瑞斯新材料科技等8家其他领域新材料企业落户。

3、中国非织造材料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基地——滁州市琅琊区

琅琊经济开发区是中国非织造新材料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基地,目前已形成医药食品、非织造新材料、电气装备、汽车及零部件等新兴产业。2018年全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89.2亿元,增长14.7%;其中纺织新材料实现产值9.08亿元,增长27.9%。2018年该区正在大力拓展非织造下游产业,共签约落地了天正纸尿裤、蓝精灵、爸爸的选择纸尿裤3个项目。

4、中国产业用防静电纺织品研发中心——浙江蓝天海纺织服饰科技有限公司

蓝天海已经建立了具有研发、检测、培训功能为一体的面料研发检测中心。近几年成功研发出具有防静电、阻燃、亲肤舒爽、防紫外线、散热(降温)、保暖功能的职业安全防护面料,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省部级技术鉴定及各类奖项。2018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12亿元。“蓝翔”防静电及多功能防静电系列产品已销售覆盖国内25个省市自治区,并间接出口至欧美、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9年公司计划重点推动防蚊虫面料的研发,并结合其阻燃功能拓展市场应用开发。

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运行亮点

长兴县、真州镇两个集群和琅琊区、浙江蓝天海两个基地,在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自主创新方面都做出了较为突出的工作,也出现了不少亮点。

1、长兴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水刺非织造材料及其下游制品

长兴县是浙江省唯一授予的转型升级示范区,十分重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作,专门成立了转型升级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2015-2017年非织造布行业转型升级规划,目前长兴县从里衬产业逐步向医疗卫生用领域发展,已拥有金三发、王金、欧丽惠龙(医用敷料)等相关医疗卫生用纺织品企业。其纺织产业已基本形成从纺织原料、织造(非织造)、印染后整理到终端产品的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主要产品有化纤织物、经编织物、涤棉布、家纺、非织造材料、针织服装、棉纱、箱包等品种。同时,长兴县作为“浙江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市县(区)”,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工作。浙江省连续三年对长兴县拨款共计3亿元,用于传统设备改造的配套专项支持资金。金三发、王金等公司均享受到了智能织造专项配套资金。

2、江苏省真州镇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升级

2018年,真州镇深度融入宁、镇、扬一体化发展战略,制定了《仪征融入宁镇扬一体化战略三年行动方案》。化纤非织造产业依托仪征化纤品牌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加大了技术引进与产品创新,加强了与南京江北新区、江宁区以及六合区新材料产业协作、配套,提高化纤非织造、功能纤维、差别化纤维、功能薄膜等为主的新材料产业的技术密集度和产品附加值,实现新材料产业转型升级。

特别是真州镇利用“科技镇长团”请进来、走出去,与相关高校专家教授对接,做了大量的实质性工作。目前全镇拥有化纤和非织造领域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产品26个、研发机构10个,产学研合作项目15项,金鹰纺织、仲兴环保等龙头企业建立了院士和博士后工作站,怡人化纤、易力土工等5家企业建立了省级研究生工作站。

3、滁州市琅琊区承接非织造产业转移卓有成效

琅琊区通过优惠扶持政策积极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进行零增地技改、机器换人技改等。重点支持了滁州金春、宜庭家纺等优势骨干企业技术中心转型升级,创建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并围绕非织造新材料等主导产业成立了招商分局。近两年成功引进天鼎丰长丝纺粘非织造布和金春双组分超纤水刺非织造布两个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25亿元,全部达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近40亿元。2018年该区又加大非织造下游制品类项目招商,共计引进了包括天正纸业、蓝蜻蜓母婴用品等2个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以及爸爸的选择、双孚无纺等一批项目,非织造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

4、浙江蓝天海

2018年,浙江蓝天海公司在坚持主业的同时,推动建立了“蓝翔功能性面料线上交易平台”系统,有力推动了企业销售在线化战略和在线金融化战略的落地。

三、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一)集群存在的问题

1、产业发展缺乏统筹规划,缺乏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清晰的发展思路

浙江省长兴县原有衬布、长丝织造产业发展近几年都遇到较大瓶颈,县委县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产业转型,但转型升级方向不明确,向产业用纺织品领域拓展找不到突破口。仪征真州镇以再生涤纶短纤维和涤纶短纤土工布为主,产品近两年市场出现不同程度的萎缩。镇政府没有充分利用好仪征化纤的技术优势和产品优势,没有利用好上海大众在仪征年产50万辆汽车整装厂的市场优势,以车用内饰为主体的车用纺织品配套企业发展严重不足。

2、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足,专项产业支持政策缺乏

集群地政府普遍将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方面,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严重,两个集群都未建立相应的检测检验、公共性技术转化、技术信息交流、人才培养和资金融通等服务平台,相应的专项支持政策更是很少。集群都存在缺乏技术服务和专业性技能人才等问题,与重点企业反映的技术创新人才缺乏、产品开发力量不足等问题高度重合。

3、集群当地的土地资源严重匮乏,实体企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

长兴县和真州镇都地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土地资源非常紧张。例如仪征市政府正在推行亩定税收考核标准,对于市内各类生产企业进行分类管理,亩效较低的企业都面临转型甚至淘汰,而真州镇的再生化纤、织布和非织造类生产企业普遍难以达到较高标准,不仅未来发展空间受限,连企业生存都会面临严重问题。

4、集群内龙头企业很少,企业规模都不大,市场竞争力明显不足

两个产业集群中,只有长兴县的金三发企业规模较大,其余企业普遍规模较小,难以发挥出龙头带动作用。而且集群内同类企业很多,产品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力较差,特别是市场低迷时容易引发恶性竞争。

(二)企业反映的问题

1、原料价格波动较大,严重影响企业生产和效益。2018年以来,受石油价格大幅波动影响,国内化纤价格大幅波动,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2017年下半年及2018年上半年签订的订单都出现了严重亏损。受国家限制进口废旧瓶片的政策影响,2018年国内回收瓶片价格暴涨,早已超过原生切片,再生涤纶生产企业经营普遍出现很大困难。目前已有不少国内再生涤纶短纤企业将产能部分转移到东南亚、越南。而且国内环保限制要求严格,地方政府在执行环保政策时存在“一刀切”情况。

2、市场竞争明显加剧,企业发展方向不清。如长兴县的两家重点水刺生产企业都有计划继续大幅增加投资,快速提升生产规模,但具体投资什么产品还存在困惑;几家重点的长丝织造企业都有愿望拓展长丝织物在产业用领域的应用,但无从入手。再如造纸网市场竞争恶性化发展,赊账销售现象普遍存在,甚至销售返利、回扣等现象也很严重,严重危及规范性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

3、人才短缺问题严重。集群都地处三四线城市或乡镇,对高端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吸引力,企业内实用型技术人才非常稀缺,技术创新人才和产品开发力量都严重不足。而且企业普遍存在一线工人招工较难和用工成本高等问题。

4、受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影响,企业销售和利润下滑较为明显,生存压力较大。如2018年芜湖华烨的工业输送带产量就出现明显下降,主要是受中美贸易政策影响,出口量比2017年大幅下降了40%。

四、产业发展建议和对策

1、积极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

(1)制定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建议各产业集群、基地所在地政府重视产业发展,依托行业协会、高校等资源,组织制定相关产业用纺织品的专项产业发展规划,寻求战略合作,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2)强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建立市场信息服务平台与预警机制、科技信息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技术人才培育和交流平台、企业资金融通和小额担保平台等等。

2、完善产业专项政策,引导行业转型升级

(1)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装备水平,提升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2)重点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作大规模并发挥大企业的带动作用。同时,重点培育一批专小精特企业,促进产业特色化、差别化发展。

(3)支持中小企业的合理资金需求。对于纳入发展规划的重点专小精特企业提供小额贷款、贷款担保、短期资金拆借等支持。

(4)重点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国际的各种专业展会,提升企业影响力,打造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

3、整合业内科技资源,推动企业技术创新

(1)建立企业创新机制。依托科研院校、协会学会等资源建立创新服务机制或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等,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

(2)推进企业协同创新。引导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及研究资源,共享创新资源,开展协同创新。如建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市场联盟体等。

(3)加强专业技术检测平台建设。依托专业院校、研究机构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建立化纤新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纺织节能减排等行业技术检测平台,提升行业技术服务能力和检测水平等。

4、建立地方行业协会,规范市场有序竞争

(1)引导相关企业健康有序地运行发展,避免盲目发展和市场恶性竞争。

(2)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集群间上下游及大企业与小企业间的协同效应和辐射效应等。

(3)规范集群内部企业的市场竞争行为,维护正常有序的市场秩序。

5、完善统计工作方法,加强信息化智能化建设

(1)加强集群内企业投资与生产经营统计工作,补充和完善行业数据库,为行业运行分析和规划制定等提供决策依据。

(2)围绕企业的产业创新、生产过程控制、企业管理和营销、人力资源开发等环节,加大信息技术推广应用。

(3)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纺织价值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化装备、智能化运营、智能化产品和智能化服务,促进资源能力的优化配置。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1)充分利用当地职业学院等教育资源,加强纺织服装、非织造等专业技术工人的培养。

(2)建设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习培训基地,培养企业的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核心技术人员。

(3)加强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等多种方式,壮大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7、借助行业会展平台,打造集群区域品牌

(1)积极组团参加协会举办的“中国国际非织造材料展览会暨高端论坛”、“中国国际产业用纺织品及非织造材料展览会暨高端论坛”等国内重点展会,提升集群整体形象和市场影响力。

(2)积极组织参加“中国纺织军民融合发展论坛”和“亚欧土工用纺织材料会议(EAGS)”等行业会议,不断加强产业内部的交流合作与互学互鉴。

(3)积极参与协会组织的国际行业展会、国外技术与市场调研考察等活动,了解国际最新技术发展和市场趋势,带动国内产业创新升级。

(4)通过举办区域品牌活动、技术与市场论坛等专业活动,扩大区域品牌影响力,提高集群竞争力。

 
标签: 产业 纺织品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