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 棉纱  纺织  阿克苏  人民币  服装  染料  化纤  环保  皮棉  服装定制  美棉  生态  不染色  染费  盛泽  中俄  卢比  丝路柯桥  缅甸  降税 

中国纺织大变局启示录

   日期:2019-06-14     来源:金投网    浏览:27    评论:0    

历史注定要重演,如同人一样,没有更多选择。把时间跨度拉长,回顾近三十年纺织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一部坎坷曲折的发展史。虽然其中原因复杂,但主要还是政策与外部市场相互作用所致。当下,国内纺企再一次站在十字路口上,是在“沉默中爆发,还是在沉默中灭亡”,纺企未来的命运是否仍然掌握在自己手中!

内因驱动,90年代初国企改革大刀阔斧持续深入地推进

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的前进。在近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大变革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当时那场暴风雨来势凶猛。中国棉花网记者查阅相关资料发现,1992年11月3日,重庆市中级人民法院正式宣告重庆针织总厂破产标志了国有企业兼并重组改革的深入推进。1996年全国破产试点城市扩展到56个,1997年达到111个城市,2000年企业破产工作基本全面推开。

历史的车流滚滚向前,在这场国有企业兼并大潮中,纺织企业开始作为主角登场。1998年初,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纺织工业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解困扭亏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正式提出改革目标:从1998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100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20万人,到2000年实现全行业扭亏为盈。政府的压锭计划是分批完成的,1998年东部沿海地区基本完成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480万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60万人、减少亏损30亿元;1999年其他地区基本完成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520万锭;2000年全面完成压缩淘汰落后棉纺锭、分流安置下岗职工的任务。

这轮兼并大潮是在我国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通过存量资产的流动和重组, 对国有企业实施的战略性改组。可以说,这轮重大改革内因是关键,更多的是国企革自己的命,而改革力度是前所未有的。

改革后的纺企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活力日渐增强

在经过了十余年的改革阵痛后,纺织领域逐渐形成了“国退民进”的新格局。根据相关媒体公布的数据,纺织行业国有企业数量从2003年的1754家减少到2008年的1175家,而全国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量从2003年的14863飙升至2008年的33133家,增长超过100%。这时期的大背景是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出口成为中国出口的主力军。如果没有进入WTO,拥抱如此广阔的市场,恐怕民营纺企扩张规模不会这么大、这么快。

行业大动荡,棉价经历了过山车的行情。

当然,随着纺织企业的兴衰更迭,棉价也在不断谱写着上下翻飞的“圆舞曲”。伴随着那轮兼并重组破产大潮,下游消费严重下降,棉价自然下跌。我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来,从92年以后,棉花消费量开始逐步下降,这与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有很大关系。尽管时间太靠前,缺乏系统、专业价格数据做支撑,但从均衡理论出发,供过于求必然导致棉价下跌,可以想象,随着供过于求的持续时间较长,棉价理应长期底部震荡。

当然在经历凤凰涅盘的蜕变之后,中国纺织产业于2000年开始腾飞并一路高歌,在棉花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消费量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棉价开启了一轮长时期的慢牛行情。

外因驱动,国内棉纺产业格局又将迎来一次大调整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在经历了高速发展之后,现阶段我国纺企正遭遇第二次重大考验,只不过与上世纪90年代自己革自己的命不同,这次是外因起了关键作用。

下游消费或将受到长期压制,棉价可能长期维持低位区间震荡。

棉价拉开了下跌的序幕,郑棉主力合约跌至13000元/吨附近才暂时止住颓势。很难想象,棉价在棉纺产业大震荡时期会有上佳表现。因此短期内,甚至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棉价要想有所起色,尤其是回到正常轨道,难度很大。

 
 
更多>同类纺织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纺织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我们的服务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404页面  |  网站地图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粤ICP备100843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