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上午,海关总署对外公布了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相关情况。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12.1万亿元,同比增长4.1%。其中,出口6.5万亿元,增长6.1%;进口5.6万亿元,增长1.8%;贸易顺差8933.6亿元,扩大45%。
海关总署综合统计司司长李魁文:今年前5个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延续平稳增长的良好态势。面对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有所放缓的大环境,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韧性强、潜力大、后劲足的基本面没有变,特别是稳外贸、稳外资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成效逐步显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这为我国外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对外贸易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
在上海,一个跨境贸易管理大数据平台,把来自生产、贸易、物流、税务、工商、外汇等各方的7亿多条数据汇总,并与“单一窗口”、船公司和港务部门实现无缝对接。
上海海关大数据云中心主任张磊:这个大数据平台汇总了金融信息、货物信息、企业信息等多种信息,我们正是通过这些信息让守法的企业更加便利,货物实现秒放。
通过这种智慧通关新模式,企业不仅能够自主提前申报,还可提前安排提箱计划,实现“优享订舱”和“靠泊直提”。
对外贸易越来越便利,进出口平稳增长的态势也得以巩固。5月份当月,我国外贸进出口值2.59万亿元,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43万亿元,同比增长7.7%,较前4个月加快2%;进口1.16万亿元,同比下降2.5%。
那么,贸易摩擦环境下中国棉纺行业的真实情况又如何呢?
近日,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一行赴广东调研,主要了解中美贸易摩擦升级后市场的变化情况、企业的生存现状以及企业呼声等,走访了纱线贸易商、国际化大型纺织企业、下游织造企业等产业链各个环节,呈现以下特点。
01、纺企库存压力增大,产销节奏放缓
广东作为我国棉纺织行业主要的下游市场,其多个集群的经营状况可视为产业链经营状况的晴雨表,从走访了解的情况看,贸易摩擦升级以来,市场观望情绪从终端不断向上游传导,作为两头受压的纺纱环节,目前经营压力最大,主要表现为三点:一是不同于以往行业遇到困难所形成的两极分化,本次大、中、小型企业受压几乎一致。由于部分大中型企业银行申请贷款相对高于小微企业,自有资金占比相对少,现阶段资金链风险甚至大于小微企业;二是下游布厂纱线备货不积极,以减少库存积压风险,纱厂产销不畅,库存持续贬值;三是虽然中国出口美国纺织品仅占中国出口总量16%~20%左右,但由于纺织行业是一个库存性产业,加征关税造成短时期内信心下滑,供大于求,导致美国以外的几大主要市场放缓下单或趁机压价,这种多米诺式叠加传导效应放大了贸易摩擦对中国棉纺织的直接影响。
02、企业并未放弃,积极应对,稳定员工,静候转机
对于贸易争端而言,中国棉纺织企业并未失去信心,各类型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积极应对,跨国型企业通过与海外其他的生产基地订单的重新匹配来削减贸易摩擦影响,国内企业订单缩减后,通过增加排班让工人轮休工作,只适度降低工资,此举为稳定员工,减少流失,静候转机,为随时满负荷生产做好准备。
03、多家企业呼吁国家及时出台相关措施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调研中企业呼吁,棉纺织产业是国家的传统产业和民生产业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基础工业。我国纺织产业完整的产业链以及引领世界潮流的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超越的,更帮助我国解决了百姓的穿衣和工人的就业两大民生问题。虽然从科技层面不如许多新兴产业及概念产业“高精尖”和聚焦,甚至可能处于我国工业金字塔体系的底层,但对于金字塔而言,底层的基础,决定顶层的高度,基础性工业如果大规模外流,势必会造成工业体系根基和社会稳定的动摇,且具有很大的不可逆性。所以,希望在中美贸易争端的特殊环境下,国家不仅要关注高科技产业,也要多关注棉纺织行业,并建议有关部门及时出台相关举措稳定原料价格,降低企业负担,提振市场信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