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战加速外商投资越南,垫高当地劳工薪资及土地取得成本,投资多年的臺商分析,除了成本因素外,劳动力供需、文化隔阂也是隐忧,「在地化」更是经营管理的成功关键。
中国大陆工资、地价上涨、环保要求加严等因素,许多臺商早已陆续转移到越南,美中贸易战引爆后,凸显越南与多国签定自由贸易协定,拥有减免关税的优势,掀起新一波的投资热潮。
不过越南今非昔比,已非当年的处女地,工资和地价飞涨外,部分越南劳工在臺湾企业的适应力不佳,多次罢工事件及台塑越南河静钢厂建厂期间的排华事件,厂区人员遭受攻击、业者被越南政府重罚的情况记忆犹新。
纺织成衣业是臺商在越南投资的主力产业之一,成衣大厂聚阳董事长周理平表示,美中贸易战的关税压力,让想去越南投资的产业明显增加,特别是从中国大陆快速迁移过来。越南地理位置好,加上劳工水準较高,而越南政府与多国签订优惠政策,更吸引外资进驻设厂。
但在投资设厂越南多年后,周理平嗅到越南成本快速上升的隐忧。他指出,短期内越南是聚阳产能最高的地区,占比达37%,印尼占33%,柬埔寨20%,其余才是非洲与中国大陆。聚阳每年总产能成长以10%为目标,但越南将保持在5%,成长力道会放缓,印尼会是未来产能提升的主力地区。
聚阳研究团队分析,越南的基本工资2016年曾上涨10%到15%,这两年约上涨7%到9%;估计在美中贸易战因素下,各产业涌进越南投资设厂,2020年基本工资涨幅可能会更高。
研究团队指出,全越南平均每月工资约150美元到180美元,但聚阳给付含加班费和保险费的月薪约300美元到360美元,虽然仅是中国大陆劳工工资的一半,但以每年工资上调10%的速度,很快就会追上中国大陆的工资水準;如同2009年后中国大陆酝酿工资全面上涨的氛围,许多工厂迁往越南,若干年后可能又要从越南往外迁。
布料及成衣大厂儒鸿财务长罗仁杰也指出,越南政府近年每年都会上调基本工资6%到10%,若要争取素质较佳的工人,薪资调幅再比政府规定多加至少5%,并要负担社会保险及提存煺休金等。至于厂房土地价格,也从十几年前每平方公尺约10余美元,涨至目前的80美元到100美元。
周理平分析,纺织成衣业使用人力较多,越南似乎有点过热,可以预见未来会发生缺工、抢劳工现象,非常不利成衣业发展;在人力需求大于供给下,员工素质会下降,但土地价格、厂房、物流、劳工薪资与物价都在上涨,估计未来成长速度和规模会趋缓,不如考虑加重印尼或柬埔寨的布局。
主要生产加工丝及织布业的力丽集团也曾经想在越南设厂,供应布料给下游成衣厂。力丽集团副总经理陈汉卿分析,南越已有日、韩电子厂和工具机业者进驻,薪水比纺织业好,劳力密集的纺织业再到南越设厂会面临成本高且招工不易的困境。
力丽集团也曾赴中越考察,陈汉卿表示,中越的土地和人工相对便宜,但缺乏纺织产业聚落,产品外送要靠火车或海运,火车速度非常慢,港口腹地小,先天条件不适合。
臺湾製鞋产业布局越南时间已超过20年,运动鞋代工厂丰泰企业自1996年就已到越南设厂,目前是丰泰最大的生产基地,占集团整体出货量52%。丰泰越南厂的厂长不是台干,而是越南人,这是重用当地人、凝聚向心力及在地化的具体实现。
深耕越南逾20年的丰泰表示,不论臺湾本土的工厂,还是中国大陆、越南、印度、印尼的工厂都需要力求深耕,在地化经营只有一步一脚印,融入当地文化,才能成功带领劳工为公司贡献。
丰泰指出,越南厂曾经因为当地物价波动太大,主动提供劳工伙食加给,薪资方面也会定期评估,适时加薪,才能照顾好劳工的基本生活,提升对公司的向心力。
同样是运动鞋代工大厂的宝成工业,为避免生产线过度集中在中国大陆,也早在1994年建立越南生产基地。面对美中贸易战厂商急赴越南设厂,带动越南劳工成本上调,宝成直言,与20几年前的製造环境相比,不仅是越南,包括中国大陆及印尼等地的土地建厂成本、劳工成本均持续增加。
儘管劳动及土地成本不断提高,宝成强调,跨国经营总会面临更加复杂的变数及挑战,必须理解与熟悉当地法令规定,克服语言文化的隔阂。宝成透过长时间的磨合及学习成长,建立适合在地经营的管理模式,也在越南同奈投资设立绿建筑幼稚园区,希望能照顾员工家庭,让员工安心工作。
相对于製鞋、纺织产业的持续深耕扩产,科技厂却有不同的态度,评估上更多了整体产业供应链的考量。
笔记型电脑代工大厂仁宝在2007年一度赴越南建厂,之后因当地的劳工条件与需求有明显落差而閒置多年。这次因美中贸易战造成大陆输美产品关税大幅拉升,仁宝于2018年下半年立即重新启动越南厂,生产网通产品,担起销美的重任,且获得不错成效;在美国将笔电纳入加徵关税名单后,仁宝也规划笔电明年转由越南厂生产出货。
部分臺商认为,目前越南的整体状况仍然适合新的投资,毕竟越南经济起飞的时间较慢,还容得下新的投资。此外,东南亚国家的法治精神还在进步中,人治色彩仍重,很多厂商都有「看不见的成本」要支出。
在越南长年投资的业者建议,在尊重当地政府、制度及风俗习惯的塬则下,业者须熟悉当地法令规定,与员工建立通畅的沟通管道,建立适合在地经营的管理模式,才能避免文化隔阂或观念不同所造成的衝突,影响企业正常营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