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首席记者冯雅对话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
冯雅(右)对话孙瑞哲
孙瑞哲认为,新中国纺织工业70年的发展,最能体现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总体看,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经过了几个阶段:一是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以前,初步建立了产业体系,是“产业初长成”阶段;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以后,是“开放定格局”阶段,这个阶段奠定了纺织工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我国建立了全球最完整的产业链,纺织工业出口额跃升到全球第一位;第四个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纺织业热情拥抱市场,取得了全球瞩目的快速发展。到了2018年,中国纺织工业纤维加工总量占比超过全球一半,出口额占到全球36%,全社会吸纳就业能力超过2000万,单一行业出口净创汇排在全国第一。应该说,纺织工业对国计民生的贡献度非常高,它是最有潜力率先迈入强国的行业。
目前中国的纺织行业在世界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该用什么样的标准,来评判我国是纺织大国还是纺织强国?孙瑞哲说,中国产业之大,已经无人能出其右。目前无论产业整体规模还是产出规模,无论产业配套的完备性还是全产业链的闭环创新,世界上都没人能比。但是如果由此就判定,中国是当之无愧的纺织强国,可能还为时尚早。
至于评判标准,应该说没有绝对的标准。综合来看,可以从科技、时尚、绿色这三个维度来综合考量。一是科技的创新力,二是时尚的话语权,三是对环境的保护程度。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几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科技创新方面,美国、德国、英国等老牌发达国家,他们在科技创新方面依然走在世界前列,在原创性的技术方面,他们依然在引领;时尚话语权方面,法国、意大利等是“当仁不让”地在时尚领域具有绝对话语权的国家,巴黎时尚周、米兰时尚周、纽约时尚周、伦敦时尚周,是世界上四个重要的时尚风向标和重要的时尚策源地;从对环境的保护来说,西方国家也经历过产业发展对环境污染过程,但是他们目前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增强,这对中国来说既是一种借鉴,也是一种压力。
孙瑞哲为此提出,从科技层面,中国的纺织行业要重点解决材料以及智能制造的问题,提高生产效率和柔性化生产能力。也就是说以材料、智能为突破口,形成行业的创新力;从时尚角度来说,中国要形成一种以时尚导向为目标的消费力,通过提升整个产业对时尚产业支撑度和引领性,来提升消费水平;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要以环境倒逼为动力,搞好整个行业的社会责任建设。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生产的服装大量出口,可能只获得很小的利润,大量的利润都被国外的品牌商拿走了。这是我国的痛点。孙瑞哲分析,这个痛点今天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三个“落差”:认知落差,利益落差,能力落差。一是在国民经济体系中,纺织行业的贡献度和所谓主流认知度方面,存在巨大的认知落差,比如一谈到纺织行业,大家往往会给它加一个帽子叫“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第二,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利润分配能否更加合理,是市场话语权的问题,是谁主导市场、谁主动谁被动的问题,我国在这方面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再者,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体系中,中国自身的制造能力和消费需求匹配之间,还有能力落差。
谈到当前我国纺织业人才问题,孙瑞哲说,目前我国纺织业的产业大军超过2000万人,如果从高技术人才所占的比例来说,的确和一些新型的高科技产业有一定的差距,包括院校体系,在全国院校之中,有纺织服装专业的本科教育的200多所,但真正用纺织冠名的就剩下一家:武汉纺织大学。而在最鼎盛时期,有17家高校校名里带有“纺织”两个字。
如何吸引更多人才进入服装行业?孙瑞哲认为接下来要做几个方面的事情。一是聚人气,要让更多人认识到,纺织服装行业是科技行业、时尚行业,是一个有希望的、朝气蓬勃的行业。二是要建立跨学科的新型的教育体系,现在纺织教育不应该继续采用传统的教育模式,而应该建立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现在很多教材依然还沿袭三、四十年以前的,它所描述的生产手段等和现在已经有了巨大的差别。
对于记者提出的“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特别知名的国际大品牌”的问题,孙瑞哲指出,这是纺织服装行业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我们强调一方面要做得好,另一方面要卖得好。我们也有一批成长起来的规模比较大的企业,但如果和西方企业比较,从企业自身看,西方企业无论是ZARA还是阿玛尼、阿迪达斯等,它给你讲的道理一定都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从社会层面看,各个方面都要为纺织服装的品牌建设提供便利。目前,我们无论是企业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在不断改进完善,两个方面正在相辅相成地推动品牌的建设。”
品牌既决定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特别是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孙瑞哲强调,中国的纺织服装品牌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诞生世界级的企业,德就是社会责任,智就是科技,体就是制造能力,美就是时尚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