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纺织服装行业已渐渐恢复了大半的生产力,市场关注的焦点无非在于,海外疫情还未好转,要不要出口转内销,原油行情走势扑朔迷离,产业链行情会如何发展?终端需求何时能恢复?
然而,每个行业的基础发展都与人才资源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国内劳动力成本的增长,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都出现用工困难的情况,通过各种途径寻求合适的劳动力。
据《扬子晚报网》最新消息报道,江宁某纺织工厂的生产车间负责人发现了厂里新来的一批工人竟是由用工中介李某某组织过来的越南人,他们通过偷越国境的方式,进入中国打“黑工”。原因为何,据了解,2015年5月,江宁某纺织工厂出现了用工紧张,他们通过在网上发布信息等方式联系用工,于是就便有了下文。
小编身边也遭遇了类似的现实,近日记者来到轻纺城物流大厦,在采访陈师傅的过程中了解到,目前纺织厂里的员工已有老龄化的趋势,经常有几个年轻人来打工,但接受不了艰苦的环境和艰辛的工作,几个月后便离职了。在江浙地区的纺织企业里,本地人很少有愿意去工厂上班,外来务工者已占去了半壁江山。
小编了解到,4月21日人社部发布了“2020年第一季度全国招聘求职100个短缺职业排行”,“缝纫工”、“纺纱工”、“纺织染色工”、“缝制机械装配调试工”、“织布工作”、“制鞋工”、“裁剪工”就赫然地排列在全国100个短缺职业榜单其中。
第一,舆论导向决定着一些新手对纺织服装行业避而远之,“一流人才做金融,二流人才搞地产,三流人才干实业”的社会观念使得人人持着“干实业低下卑微”的印象,就不会想进入这个行业,刚离开校园的“新生儿”,宁愿去做地产销售,也不愿意进纺织厂当技术工人。
第二,在纺织业上游,对高端技术人才需求比较大,同时高端人才正紧缺。而在下游迫于工人工资成本上升压力,正寻求合适的劳动力。工人工资和企业效益上涨之间矛盾交加。
第三,纺织服装产业从发达的地区转移到一些中部省份或者发达省份的欠发达地区,工人回流到家乡,重新实现稳定就业,使得发达地区纺织服装企业劳动力短缺。
第四,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是以“户籍属地管理”为依据,将户籍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置于两个不同的管理体系,各自独立运行的管理模式。外地劳务在城市中处于弱势群体,基本享受不到当地与户籍挂钩的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权利,同时又缺少话语权,“同城不同权、同工不同酬”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因为这个户籍门槛的阻挡,个人无法在城里寻找到“家”的归属感,只能游离在城市的边缘。只是“用工荒”形成的制度根源所在。
纺织服装业用工难,其实是整个制造业的一个缩影,“用工荒”过去就已存在,在2020年及以后,如何解决这个顽根,为纺织服装业注入新鲜的血液,是势在必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