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国家对疫情的有效防控和对企业复工复产支持力度的加大,目前,纺织行业的供给能力和产业链运转已基本恢复正常,但疫情在全球蔓延对供需两端的冲击使行业企业普遍面临订单不足的挑战,出口订单被取消、延期和压价的情况时有发生,开工负荷显著下降、营收大幅萎缩、现金流紧张使得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危机重重,亟须政策帮扶。
“疫情下,提升中国制造的国际贡献度有很大政策空间,希望政府加大对行业的贸易引导与支持力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孙瑞哲表示。
据海关数据,1~4月,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为666.2亿美元,同比下降10%,降幅比一季度收窄8个百分点。其中,纺织品出口额373.1亿美元,同比增长2.9%;服装出口额293.1亿美元,同比下降22.3%。
4月份以来,存量订单的完成以及各国对口罩、防护服等需求的激增推动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降幅快速收窄,但行业运行依然面临较大压力。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调查,65%的受访色织企业表示,出口订单量不足正常水平的50%;约1/3被调查的印染企业表示,出口订单不足去年同期的50%。在印染协会对49家重点企业的调查中,4月中旬有95.9%的企业遭遇了订单被取消的情况,75.5%的企业实际交货价格低于合同价格。
孙瑞哲表示,后续伴随国内市场消费支撑作用的逐渐恢复和全球疫情防控形势逐渐稳定,行业运行水平将有明显改善,但当前,面对疫情挑战、贸易摩擦、全球价值链“脱钩”杂音等巨大的风险考验,中国纺织工业须加快向产业链高端升级,并迫切需要政策支持力度的加大,保障产业发展安全。
为修复受疫情冲击的产业生态,孙瑞哲建议,加大降税减费政策扶持力度,并在政策落实过程中对抵御疫情冲击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产品深度融入国际供应链的外贸企业、身处重点疫区和贫困地区的企业、对供应链有带动效应但短期资金压力较大的龙头企业给予特别关注,并促进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在保障产业安全方面,积极应对贸易萎缩风险,加力稳住外贸基本盘;应对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维护产业体系和规模优势;应对贸易保护所引发的产业风险,加大对行业海外利益的保护力度,并科学引导生产力布局,避免产业空心化。
为助力外贸基本盘稳定,孙瑞哲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对贸易环境的动态研判与评估,及时研究出台更有效的贸易帮扶政策,纾解企业困难,稳定发展信心;另一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贸易市场结构,推进多双边自贸谈判,为企业营造更好的国际经贸环境。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要以更大力度的财政和金融措施保障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及出口骨干企业(年出口金额超过3000万美元)渡过难关,确保这些市场主体不因第一、二季度的海外订单取消而倒闭,避免大量产业工人失业。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对出口企业给予阶段性的国内生产环节费用减免、国内税收返还、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投入、贴息贷款等支持措施。扩大出口信用险覆盖范围,将客户暂缓交单超过一定时限等情况纳入承保范围,全面降低保险费率。强化各级政府与行业组织的合作,做好公共服务,帮扶企业对接产业资源、市场资源,做好出口转内销工作。发展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扩大国际营销网络,加大对行业国际性展会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开拓多元化市场。
与此同时,要加强分析研判和政策支持,在充分发挥产业链优势的同时,梳理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推动补链强链。政府部门应推动建立疫情下的供应链产能协调多边合作机制,倡导公平包容的全球化贸易机制;加快标准对接与互认,督促解除不必要的海关限制、停航、停运、拒收等管制手段,保障跨境供应链的通畅与安全。统筹制定棉花相关政策,引导行业产能和资本有序“走出去”,鼓励企业在澜湄、非洲等区域开展纺织产业链合作。引导企业优化利用境外已投建产能,与国内产业链协调互动,提升发展效率。扩大国家级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支持纺织服装专业市场建设海外仓、海外分市场。并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保护外资企业在华利益。
贸易保护行为所引发的产业风险也须谨慎应对,要科学引导生产力布局,避免产业空心化,并高度关注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技术脱钩的风险,加大对高性能纤维材料、下游高端产业用制成品及配套装备等目前仍存在技术短板领域的支持,保障产业发展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