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给了所有人当头一棒。疫情管控使得全国经济陷入停滞,从纺织行业开工率的统计图中可以看出,2月初开工率仅30%,受疫情管控交通封锁等限制,经历了漫长的恢复期,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恢复到2019年的同期水平,供给两端先后受到冲击,对整个纺织行业来说打击巨大。
如今疫情基本落幕,但其对行业的后续影响却挥之不去,下面我们不妨回过头来清点清点疫情带来的战损。
2018-2020年主流地区纺企开机情况
1、原料及纱线长期处于下行区间
三大原料价格走势图
上图是2019年以来的三大原料价格走势图。其实从2019年开始纺织原料就处于下行区间当中。三大原料当中棉花算是较为坚挺的一个,2019年5月开始下跌,年底受中美贸易利好影响,出现一波反弹行情。棉花从年初15369元/吨下跌至13369元/吨共下跌13%,进入2020年截至到5月底,棉花价格从年初的13601元/吨下跌至11807元/吨,同样是13个点,5个月的时间就赶上了去年一年的跌幅。
粘胶短纤下跌势头更是不可阻挡,2019年从13700元/吨下跌至9500元/吨,共下跌30%,并且没有像样的反弹行情。2020年粘胶短纤则表现得较为抗跌,从粘短9500元/吨下跌至8800元/吨共7.4%。
涤纶短纤从2019年7月份开始下跌,2019年从8850元/吨下跌至6900元/吨共下跌22%。2020年受到石油暴跌的影响,涤短开始加速下跌,近期出现企稳势头,截止5月底涤短从6900元/吨下跌至5720元/吨共17%,是今年三大原料中下跌幅度最大的品种。
从整体价格波动来看,三大原料风险都不小。棉花最高下跌29%,涤纶短纤最高下跌40%,粘胶短纤最高下跌38%,对于棉纺织企业来说原料是成本的主要组成,在原料价格下行期间,放进仓库不能迅速转化为产品销售出去的产品,每天都在亏钱,这无疑加大了企业成本控制和生产经营的难度。
三大类纱线价格走势图
常规纱线品种价格同样在下跌,与原料相比相对平稳,但趋势性更强。2019年全棉32S从23200元/吨下跌至20635元/吨累计下跌11%;涤纶32S从13550元/吨下跌至11335元/吨累计下跌16.3%;人棉30S从18350元/吨下跌至14700元/吨累计下跌19.9%。
2020年纱线类产品受需求萎缩影响下跌趋势更明显,全棉32S从20700元/吨下跌至18700元/吨共9.7%;涤纶32S从11335元/吨下跌至9830共13.3%;人棉30S从14700元/吨下跌至12300元/吨共16.3%。
从2019年至今,全棉32S从19年1月2日最高23200元/吨至18700元/吨共下跌19.4%;涤纶32S19年4月12日最高13740元/吨至20年5月9日最低9800元/吨共下跌28.7%;人棉30S19年2月15日最高18480元/吨至目前最低12300元/吨共下跌33.4%。
2、量价齐跌企业亏损面加剧
据中棉行协产量统计,前4个月纱、布产量分别同比下降20.93%、29.07%。纱线类产品中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棉混纺纱,下降了32.98%,其次是产量最大的棉纱,同比下降18.86%,化学纤维纱下降15.09%。布产量下降更多,棉混纺布下降44.25%,色织布下降37.35%,棉布下降28.55%,化学纤维短纤布仅下降13.58%。受消费萎缩影响,整个纺织产业的中上游都处在量价齐跌的过程当中,对于企业来说生存压力可想而知。
2011-2020年纺织服装、服饰业亏损企业数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末,我国纺织服装、服饰业企业数量为13876家,其中亏损企业数为2225家。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服装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亏损企业数量大幅增长。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一季度全国纺织服装、服饰业企业数量为13113家。其中,亏损企业数量4587家,上年同期为2948,同比增长55.6%。由于疫情的全球爆发,疫情对纺织服装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接导致终端消费快速下滑,库存累积严重;纺织服装的订单量是越来越小,疫情期间,国外纺织处于停顿状态,订单大部分取消或延期交付,亏损企业数量大幅增加。
3、内销外贸双双断崖式下跌
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及增速
内销方面,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随后虽然逐渐恢复,4月份同比下降7.5%,但是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消费情况更加严峻。2020年前四个月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总额3057亿,同比下降29%,下降幅度仅比金银珠宝略小。若没有发生此次疫情,根据2019年的增长率计算,2020年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总额大约为4429亿,而实际情况仅有3057亿,仅内销一项整个行业就损失了1372亿。
再来看出口,根据海关总署数据,1-4月份共出口纺纱、织物、制成品及有关产品2631亿,同比增长5.9%,增长部分主要受防疫物品拉动,整体上与去年全年增长率差别不大。1-4月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2125亿,同比下降20.2%。按照2019年服装出口增长率0.3%计算,2020年前4月出口额大约为2673亿,服装出口一项损失约548亿。
此次疫情对行业造成的损失,粗略估计内销与出口合计1920亿。1920亿是个什么概念呢?A股中的纺织制造企业共30家,这30家的市值加起来不过1178亿,影响可见一斑!
疫情就是一场暴风雨,只不过这场暴风雨来得太猛烈了些,有些船被打翻消失不见,有些船被迫改变了航线,但风雨终究会过去…
6月传统淡季来袭,纺织行业仍在痛苦期
进入6月份,市场常规淡季来临,纺纱企业市场信心低落,无论内需还是外贸,企业普遍认为下游市场都将进入淡季,棉纺织行业将再度面临大考。中小纺织企业或将再度面临减产、停机的危机。
内需方面:淡季前奏,中小企业承压
从消费习惯、下游补库时机来看,7、8月份将步入淡季,订单处于青黄不接状态。业内专家表示,6~9月份或许将有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减产、停机、放假甚至关闭的压力。
出口方面:放假前奏,订单较少
欧盟一般在7~9月放高温假,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至少都要放一个月左右,因而6、7月份市场的出口订单比较少,8、9月份后才会重新增多。因此6、7月份的下游市场普遍不被看好,快的话也要到8月市场才有起色。
专家分析
新冠疫情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影响及对策——东华大学 王华
目前随着疫情的逐步控制,全国纺织服装企业除湖北省外复工复产的步伐正在加快,但不管是原材料价格、产品库存还是交通物流和出口订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和新困难。
后疫情时期出口市场如何?是不是还能出现如同2003年非典以后的出口趋势和全年纺织服装出口额不减反增的结果?本文试做分析,以帮助广大纺织服装企业认清市场变化,提高应变和调整能力。
2020年后疫情时期
纺织服装出口市场面对严峻挑战
据中纺联产业经济研究院分析,受外需减弱及贸易环境风险上升影响,我国纺织行业出口形势较为严峻。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9年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金额为2807亿美元,同比减少1.5%,增速低于上年5.3个百分点,但较2019年前三季度回升0.8个百分点。从产品结构来看,纺织品出口金额为1272.5亿美元,同比增长1.4%;服装出口金额为1534.5亿美元,同比减少3.7%。从市场结构来看,对新兴市场出口表现好于传统市场,2019年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出口纺织品服装的金额同比增长3.7%,而同期对美国、日本和欧盟出口金额同比分别减少6.6%、4.6%和4.4%。
我们可以把2003年非典和这次疫情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的影响对比总结一下:
第一,两次疫情爆发的时间点、疫情传播速度、传播范围不同。这次疫情的影响要比非典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大的多;第二,疫情爆发时的出口环境不同。2019年中美贸易摩擦下,美国市场已经是中国出口市场的第三位,日本是第四位,但是目前日本也有疫情爆发;第三,纺织服装出口的内在基础条件不同。中美贸易摩擦,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海外,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消失等等不利因素显现。因此,2020年我们将面对更复杂环境的考验。
此外,在中国发生疫情期间,美国试图提高美国市场准入门槛。这使得中国纺织服装产品出口将会承受压力,竞逐美国市场时将会面临可以享受政府补贴的其它发展中国家的竞争;纺织服装产业链向东南亚、东欧、非洲转移加快。美国下一步还有可能盯上中国的各种产业补贴,发起有针对性的贸易调查,进一步压制相关中国产品在美国市场上的竞争力。随着外贸被挤压,内需可能会面临激烈竞争的一个时期,因此,供给侧改革必须跟上。
疫情对纺织服装和化纤产业产品开发
有什么启示?
我国是纺织制造大国、化纤制造大国,有完整的产业链,虽然疫情开始阶段由于我们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经验和应急储备不足,出现“一罩难求”、“一布(PP熔喷布)难求”,但是目前我国的口罩产能已达日产1.16亿只,完全有能力保障公共卫生防疫等需求,还可以出口到其他发生疫情的国家。但是疫情后我们可能要问:为什么口罩总能被买断货?
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小口罩是大生意,小口罩的科技含量高。一是因为中国市场的口罩市场集中度高。从非典、雾霾再到如今的疫情,口罩市场伴随着公众健康认识的加深而崛起。二是口罩科技含量高(材料、工艺、标准)。防护功能强的口罩在材料贴合性、过滤效率、阻抗性以及模具精密性上都有很高的要求。三是口罩品牌认知度高。品牌认知建立起来后,想让消费者改变已有消费习惯,进而替换新的产品不仅成本巨大也是极其困难的事,换言之,消费者一旦形成消费认知后很难换其他品牌。因此,后疫情口罩市场必然竞争激烈。
我们得到的另外一个启示是:口罩、防护服和卫生用纺织品的商业逻辑变了。从几次国内外比较重大的疫情事件来看,一是口罩的市场定位高了,因为口罩、防护服等纳入各个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二是大众消费者的卫生习惯和防疫认知提升了。口罩、消毒卫生用纺织品等会慢慢从防护用品变成日用品,一个巨大的市场形成了,产业用纺织品大有可为。三是营销模式变了。2003年的非典,令淘宝、京东等平台迅速崛起,线上消费模式更加深入人心。而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也进一步带动了一大批知识付费达人、直播带货网红的涌现,让原本图文表达的单向表达转变为视频与直播的双向娱乐型表达。因此,我们认为防护、卫生用纺织品是大健康背景下新的消费需求,这个行业是可持续增长的朝阳产业。
当下的对策与建议
面对2020年疫情危机,是很多企业的分水岭。企业该如何自救?如何在危机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市场消费发生什么变化?疫情让企业经营的外部环境完全改变,企业在疫情之前所熟悉的商业模式、业务模式在疫情面前,大部分可能不适合,企业承受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快速响应能力都需要提升和创新,甚至产业链也需要重构,模式创新刻不容缓。这次疫情,考验的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免疫力也是一个企业的免疫力、快速响应能力。2020年是5G全面商用之年,而AI人工智能+大数据+5G+区块链,将给很多的行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革。各种及时性敏捷性的去中心化的分布式计算法,将会使整个社会的运营效率大幅度提升。这次疫情将以摧枯拉朽之势,让本该3~5年才能完成的变化,在短时间内席卷而来,这是每一个企业的一次全面大体检,催促企业进行全面调整。
面对疫情下的复工复产和产品结构调整,我们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供纺织服装企业参考:
第一,在各级地方政府层面,要落实好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度的改革开放,以改革为突破口帮助企业落实好国家出台的应对疫情的各项政策。现在中央的政策有了,但问题的关键是把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政策落到实处。要真情帮助企业,分门别类地精准帮扶企业。各地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对接,严格落实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要求,分业态、分形式有序推动纺织服装企业复工复产。要优化减税降费方式,从当前主要针对增值税的减税格局转为降低社保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提升企业获得感,真正让企业得到实惠,从困境中走出来。中小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在劳动力就业方面。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稳就业、稳经济、稳出口,把中央政府的各项政策领会好、落实好,真正帮助广大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扶贫济困。
第二,在企业层面要把握好产业链全球化开始向区域化转变之机遇,充分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布局好企业在国内外的产能和接单机制。中国纺织业也在不断布局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纺织品国际产能合作项目,以色列、约旦、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等国家,都将在未来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纺织产业链中扮演重要角色。随着日韩、中东和意大利的疫情爆发,作为对外贸易最为活跃、体量最大的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必然首当其冲,导致错过内贸春季行情的纺织服装市场压力续增。重大疫情会引发人们消费理念的改变,纺织服装企业要把握好后疫情时期针织内衣行业的需求以及无纺布市场卫生用纺织品的需求。要进一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充分利用目前银行的低息贷款,发展智能化制造,对接产业互联网和物联网。建立企业全球快速响应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在科技创新方面,关键纤维新材料和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产业用纺织品新应用领域的拓展仍然是发展的重点。因此,企业要引进和培养技术人才、产品开发人才和新模式电商营销人才,不断开发新技术和功能性新产品。
第三,目前来看,纺织服装上下游市场实质性转好还需要时间,加之国外疫情的蔓延,或将影响全球消费,短期内市场形势还难以对纺织服装出口增长形成支撑。但是防疫用纺织品在全球会有一个爆发式增长,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个有利的窗口期,以口罩、防护服和其他卫生消毒用纺织品出口为带动,提升我国产业用纺织品的全球市场占有率,弥补其他纺织服装出口下降的缺口,力争全年出口数据与2019年持平不是没有可能。我们不仅要“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还要“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投资有央行助力,中国依靠全产业链制造能力和庞大内需消费拉动,下半年或将出现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东亚,中日韩三国将通过抗疫结成更紧密的联系,东亚局势或将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中日韩自贸区有可能在下半年建立。
习总书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越挫越勇的民族,它的韧性不可想象。经历这一次大疫情的洗礼,中国一定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也相信必然会有一部分企业迈上新的台阶,因为决定一个人、一个企业最终高度的,往往并非是起点,而是拐点,因为机遇都在拐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手拉手肩并肩一起迎接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