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非遗消费 创享美好生活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 高勇
(2020年9月21日)
中国纺织非遗大会已经连续举办三个年份,分别在浙江、北京、云南成功举行,去年十分荣幸入选“中国非遗十大事件”,其影响力得到社会高度关注。今年,第四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首次进入东北在沈阳举行,得到了国家文旅部、工信部的指导和沈阳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得到了辽宁纺织服装协会、盛京满绣文化集团公司和桐视界(辽宁)非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鼎力相助。在此,我仅代表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表示衷心感谢,并对来自全国的各位参会代表表示诚挚敬意。
本届大会的举办时逢许多历史性关口。国内抗击新冠疫情取得全局性胜利,宏观经济走出疫情阴影呈现恢复性增长,国家十三五规划、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以及扶贫攻坚战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以持久战的战略部署,逐步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我国十四五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战略导向。从纺织行业来看,今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经济运行遭遇重创,各项指标呈现大面积下滑,但经过全行业共同努力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二季度开始行业运行触底回升、边际改善,复工复产复市形势趋好,国内线下线上销售回暖,居民消费呈现恢复态势,力争整个行业早日回到健康稳定发展的轨道上来。
纺织非遗事业作为我们行业发展工作的组成部分,其生产和消费很难从行业统计中找到相应份额,而面对今年严峻的形势也受到了严重影响。然而,纺织非遗人没有退缩而是勇于担当、逆势而上,在抗击疫情中彰显他(她)们的特殊奉献,在扶贫攻坚中展现他(她)们的坚守和斗志,在复工复产中凸显他(她)们的创作热情和务实作为,在网络平台带货直播中呈现他(她)们的睿智身影,心系国家、民生之大局,坚守传承发展的使命追求。随着国内经济与社会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纺织非遗的整个传承发展链条也开始了正常运转,行业性非遗工作重新呈现新的生机活力。
今天,我们聚集沈阳召开第四届全国纺织非遗大会,就是为了向全行业、全社会表明:中国纺联作为纺织非遗事业的组织、协调和服务机构,我们将继续秉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精神理念,以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相结合的方式,让纺织非遗在当代生活中继续呈现强大的生命力和消费空间,为纺织产业转型升级增添软实力,为美化人民生活创享璀璨人间。
去年,我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纺织非遗大会上提出了“开创纺织非遗传承发展新时代”的畅想和主题。今年经历了如前所述的诸多历史性节点和社会及经济的剧烈波动,更使我们理性认识到,新时代充满变数,但关注和解决民生、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消费、美化生活应该始终是纺织非遗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为此,本届大会的主要任务是研究探讨“提振非遗消费,创享美好生活”之道,宏观大的方向和战略就不想多说了,尽可能讲得行业一点、务实一点,也涉及一些前瞻性发展,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下面,我重点讲三个方面的问题,供大家参考。
一、为什么要强调提振纺织非遗消费?
纺织非遗主要包括纺、染、织、绣、印和民族服饰,基本上属于传统工艺范畴,民族服饰是纺、染、织、绣、印及相关材料的的集成,使得纺织非遗成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技艺链条和文化体系。无论在历史和现实中,纺织非遗都和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充满和灵动着生活气息,包含着匠心精神和民间智慧,承载着时代和文化的无形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中的宝贵财富。进入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巨大变化,纺织非遗与其他传统工艺同样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和传承考验,必须考虑如何实施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这是纺织行业弘扬和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实现行业转型升级增添文化内涵的重要方略。如何实现转化和发展?显然是要让纺织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带着自己的文化基因和地域性特征,以创新的设计、功能和物质形态通过市场化方式,融入当代人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从经济学角度来看,生活就是精神和物质消费,包含非遗元素的物质产品只有被消费了才能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传统工艺的文化与经济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因此,强调提振非遗消费不是用非遗的物化和商品形态弱化其文化内涵,而是用市场化方式解决纺织传统工艺与当代生活方式相互适应的重大问题。应该承认,当前消费市场对纺织类非遗产品认可度不高,使不少传承人和经营者陷入困境,这次疫情使困难更加严重。从本质上看,这既有对纺织非遗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的问题,也有纺织传统工艺产品生产效率低、成本高、品质差和不够符合当下消费和审美需求的缘故。经济学常识告诉我们,缺乏消费者的认可意味着缺少在市场经济领域中存活的空间,对非遗所有环节的投入和付出也就得不到相应的经济与文化价值的补偿,与此相关的事业包括扶贫和就业也会遭遇困难,非遗的传承发展工作必将是难以为继。因此,强调提振纺织非遗消费是希望能从中挖掘文化内含、吸收时代养分、散发出产业之光和市场活力,这是关乎我们的非遗事业能否与市场经济时代契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二、提振纺织非遗消费的基本点在哪里?
首先要开发多方位、多元化应用纺织传统工艺的消费领域,并且按照创新理念和消费需求设计、产出相关产品。按照行业的基本划分,纺织非遗资源主要可以应用到服装服饰、家居生活、文化旅游、婚庆民俗、艺术创造、影视剧装等,有收藏投资价值的可以进入拍卖市场,有代表国家影响力还可以进行国际交流。根据这些不同领域的消费需求,应该按照创新发展和市场化的思路,在保护传统文化与传统工艺精髓的条件下,更新观念和设计理念,更新技术和技法,也包括材料运用和形态内容的更新,以跨界融合、当代审美来开阔视野、激活灵感、推陈出新,合理使用先进适用的技术手段,提高纺织非遗产品的创新创造力、生产效率和对市场需求的适应能力。过份强调“原汁原味”的保护,只会导致纺织非遗的生命力萎缩甚至消亡。要让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和精湛技艺而又能够满足当下各类消费需求的、有品质的纺织非遗产品,在现代人们的生活中留下记忆、绽放风采。
其次要开通应用各类渠道进行有效的市场推广,让广大消费者真正接受和认可纺织非遗产品。这也是目前从事非遗传承发展事业面临的共同难题。在抗击疫情期间,国家文旅部借文化遗产日之际运用公共网络平台资源举办了“非遗购物节”,这种国家级市场推广给我们提供一个可以借鉴和实施的渠道范式。现在民间的网络直销为纺织非遗传播带货十分活跃,今年我们推出的非遗推广大使中就要这方面的典型,她们带领网络直销团队把开发的纺织非遗成熟产品成功推向海内外市场,还对口帮扶了数千名的绣娘获得收益。这类成功的案例很多,当然也有缺失的现象存在。国内纺织非遗的资源很多都集中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那里受地理交通限制流通半径很小,非遗产品的输出十分困难,迫切需要通过网络渠道把有地域性民族特色的非遗产品送到更多有喜爱偏好的消费者手中。因此,我们期待网络销售在后疫情时期能够成为纺织非遗市场推广的常态。去年,中纺联非遗办和辽宁纺织服装协会、大连服装博览会合作举办了“中国(大连)纺织非遗文创品牌特别展”,这属于线下的展销平台,当时受到了国家商务部、辽宁省领导的关注并给予了充分肯定,这个纺织非遗专业展览也是观众最愿意光顾、成交十分活跃的展览,成为大连服装博览会的一大亮点,这充分说明纺织非遗的线下或实体销售渠道也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如前所述,纺织非遗资源可应用的领域十分广泛,都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探索适合各类消费领域有效的推广渠道和商业模式,有利于纺织非遗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当代的经济规律、生活规律的有机结合,促进纺织非遗经济与文化价值的最终呈现。
三、如何打造纺织非遗品牌创享美好生活?
应该说,这是提振非遗消费,创享美好生活的关键所在。这些年是传承发展非遗事业最好的时机,各级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和支持,文旅、工信部门各类政策措施持续有力,行业组织主动作为,传承人、设计师、企业家和专家学者基本形成了提升传承与创新能力的事业推动群体,他们在市场经济的洗礼下,逐步意识到非遗应该走出被“供养”的状态,只有品牌化即把非遗元素植入品牌或者原创品牌并通过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才能更加有效地进行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世界某顶级奢侈品品牌在国内开设专售中国典型非遗产品的专卖店,其中不乏真丝、刺绣作品和产品,价格高但颇受消费者喜欢;国内一些知名女装品牌把纺织类国家级、世界级非遗项目中的传统技艺创造性地应用到服装设计和制作之中,让工匠主义的极致追求和现代生活、生态的发展美学与无与伦比的面料配合,让每一件服装变成了独具意境的优美画面,打动了不少有品位的消费者。不可否认,这是非遗的魅力,更是品牌的力量。
当今的社会经济越来越依靠消费的拉动,品牌的力量时刻影响着消费者的心理和行为,品牌影响力越大越能使消费者乐于追随、满足需求。因此,打造纺织非遗品牌对于提振纺织非遗在服装服饰、家居生活、文化旅游、艺术作品、对外交流等领域的魅力展现和市场开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需要通过纺织非遗的传承主体和载体分类施策,构造完整的纺织非遗品牌体系。具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非遗项目品牌。必须是列入正式名录的,项目的级别越高,其品牌可挖掘的价值就越高,比如国家级和联合国的项目,目前纺织类的分别有197项和3项,还有列入《第一批国家振兴传统工艺目录》104项,应该是打造纺织非遗项目品牌的重中之重,如此高的荣誉和责任应该具有相应的品牌价值。
二是传承人和设计师品牌。这是强调塑造非遗品牌事业中的“人”的主体作用。传承人尤其是大师级的传承人是熟练掌握非遗传统技艺的权威者,应该是非遗项目品牌的代言人,本身就是品牌并拥有相对应的粉丝群体,而设计师特别是大牌设计师应该主打非遗元素在纺织服装行业的现代化、时尚化应用,致力于成为纺织非遗市场流行趋势的引领者。
三是产品和企业品牌。传承和应用传统工艺的结果必然是将其包含的精神、智慧、艺术和审美物化到产品当中,形成非遗产品,然后被消费者认可、分享并且产生市场影响力就能逐渐形成品牌,如果这个过程超越了个人行为而是由企业主体来完成并且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优势,就会逐步形成企业品牌。形成非遗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需要冲破仅在文化领域“玩”非遗的保守观念,要大力推进非遗的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四是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品牌。纺织非遗资源大多数密集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特征特色受族群文化影响各有不同,是当地生活方式的代表性文化符号,也是谋生就业、创造经济来源的重要手段。纺织非遗界流行的一句话叫“一边带着娃,一边绣着花,一边养着家”,就是少数民族地区绣娘们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但如何形成民族特色和地域性品牌还需要有政府支持、资本介入、企业参与以及有传统文化情怀的商业运作模式。
五是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品牌。纺织非遗传承与发展应该在不断推进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中讲好纺织非遗的“中国故事”,以我为主、兼收并蓄,链接国际时尚潮流,让世界上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有品鉴能力的民族和国家成为接受和喜好中国纺织非遗的强大磁场,以此为基础来进一步打造中国丝绸、中国刺绣、中国民族服饰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品牌,为我国与世界各国文化贸易往来和纺织服装业的合作交流作出重要贡献。
总的来说,当纺织非遗真正形成品牌就会带来市场认可度、美誉度,进而赢得消费者青睐,纺织非遗就能真正融入现代生活,实现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为人民带来美好生活的使命追求。“百姓日用即为道”,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为“提振非遗消费、创享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