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政策松动带来的利好在多国市场中均有反馈,表现在于纺织服装消费出现了报复性增长,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但当下国内市场是否能依葫芦画瓢?毕竟在2020年8月-2021年7月国内服装消费已经走出了一轮爆发式复苏,恢复直接原因在于最初的粗放式防疫管控政策在取得有效成果后及时调整,整体社会面疫情零星出现,全国进入复工复产状态。所以二次复苏的空间大概率不如首次复苏爆发的效果。
国内消费者对纺织服装的偏好持续降低,这一趋势从2013年至2022年持续将近10年,可见本身市场发展已经出现瓶颈。
针对内销,我们只能给出一个温和复苏的结论,况且外贸形势仍维持疲软。虽然美国服装面料市场在零售端即将迎来主动去库到被动去库的切换——零售商销售额环比增2.52%,同比增6.28%,但整体库存依然偏高,一月批发商库存同比增36.16%。对新疆棉制品的制裁导致中国出口棉制品的市占率在1月下降至21.47%,落后于去年均值21.99%。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7日披露,按美元计,2023年1-2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同比下降18.5%。
外贸形势恶化极大程度遏制了整体产业链的恢复,导致出现在内销数据不错的情况下——1-2月纺织服装社会零售额同比增5.4%,大于社会零售总额增速——棉纺织产业链依然深陷内卷之中的困局。
随着3-4月份金三银四旺季的到来,头部纺织服装上市公司一季度季报披露,如果纺织行业利润恢复不及预期,产业链利润传导问题暴露,宏观资金可能会意识到在押注棉花近月多头上所犯的错误,需求端的分歧将以多头资金的出逃得以暂时解决。而一旦宏观因素出现利空性事件,宏观多头在棉花的配置资金可能加速立场。多头撤退可能带来基差的走强,进而推动点价资源的成交。作为实际需求方的纱厂,也将进一步下调对棉花锚定的心理价位,以求纺纱利润的增加。本年度期货价格多头的支撑位也将进一步松动,产业链利润再分配的运动也将展开。
如何看待潜在的期货下跌机会
我们认为,当前市场存在更大的确定性在于新季棉花抢收而非需求端复苏。尽管需求端复苏也是确定性的事件——产业库存周期的演变一定会带来棉花需求的放大,但欧美终端市场的库存拐点时间难以判断。
反之,抢收事件着重在于两大矛盾的深化:1、新疆棉农种植成本上升与直补政策的目标价格难以提高的矛盾;2、新疆轧花厂过剩产能淘汰缓慢与新疆籽棉产量增速缓慢的矛盾。尽管目前种植季尚未开启,讨论抢收似乎为时过早,但新季作物的分歧将在01合约上徐徐展开。
在供大于求的22/23年度,行情焦点在于如何兑现复苏预期,但在外贸市场尚未复苏之际,无法给予棉花消费更多边际性的利好。而在下一年度,供应端的收缩叠加外贸市场纺织品库存周期的演化,价格更具向上的驱动力。策略建议借助宏观资金的撤退,逢低布局远月01合约多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