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库存里上千万的货卖不出去,青岛瑞和菲玛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胡正春眼里透出了迷茫,而更让他迷茫的是,在这素有“上青天”之说的三大纺织服装工业基地之一的青岛,女装品牌发展始终是短板,虽经营了20多年女装企业,但相比杭州等企业而言,却始终滞后。“我准备将企业迁到杭州。”胡正春看来,在杭州,虽然有上千家女装企业,但同时也有优秀的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制作女装用的面料和辅料也非常齐全,更有本地商场的支持,而这些在青岛都是不具备的。
一家本土女装品牌的迁移
青岛瑞和菲玛服饰有限公司,虽然算不上大型企业,但在青岛女装企业中,也是一个知名的女装品牌企业,从几个人的小作坊到数百员工的企业,瑞和菲玛在青岛发展了已有20多年,而最终却要选择迁移。
1986年,只有20岁却充满自信的胡正春来到了青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因为青岛是一个重要的纺织城市,从事服装行业门槛又比较低,我们一伙人就选择了服装加工行业。”
在湛山,胡正春租下了一栋只有七八十平米的民房,买来八台缝纫机,瑞和菲玛的前身就正式成立了。胡正春一行10个人开始在青岛打天下,从最初简单地加工服装,慢慢地,他们开始谋划建立自己的服装品牌,员工的队伍也越来越大。
“我们先后在湛山、济宁路、小港、广州路和大港发展,在广州路待了两年,在这里也创造了瑞和菲玛这个品牌。”注册自己的品牌后,企业发展也越来越大,2000年左右,企业搬到了大港,面积达到了3000多平方米,员工人数也达到了100多人。
在大港待了四年,瑞和菲玛离开了青岛,来到了深圳发展,但是因为在青岛已发展了十几年,胡正春最后还是选择返回了青岛,2006年,胡正春带着自己创建的女装品牌在即墨落户,“自己买了地,建起了厂房。”
在即墨,胡正春也进入了事业高峰,2007年开始,员工达到了400多人,公司营业额也一再翻番,尽管从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企业业绩开始出现下滑,员工人数也一再减少,目前只有100多人,但是企业始终在发展中。
从一个小作坊到数千万营业额的企业,胡正春却没有知足,而是对企业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迷茫,“当初差不多同步发展起来的女装企业,在杭州营业额达到了十几亿,相比之下,虽然是成功的,但也不是成功的。”让胡正春感到迷茫的是,青岛本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纺织服装工业基地,为什么女装发展却如此不济。
今年,瑞和菲玛又受到了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上千万的货挤压在仓库,见到胡正春时,他正从青岛各大商场视察回来,销售情况不容乐观。
近况和未来的考虑,让胡正春产生了动摇,“我打算今年把企业迁到杭州去,在那里我应该会发展得更好。”
本土女装企业“外逃”路
在青岛,瑞和菲玛的迁移现象并不是偶然。
从事20多年的女装企业,在女装品牌的发展上,胡正春也是看到眼里、急在心里,“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青岛大概有300多家大点的女装生产企业,到2000年左右,只剩下四五十家,而现在更是屈指可数了。”胡正春说完,笑着摇了摇头。
当然,这些女装企业并不都是迁到了外地,其中有很多企业直接是倒闭的,但是也有不少比较不错的女装品牌企业选择了“外逃”。
撒尔曼尔女装品牌就是从青岛迁到上海的女装企业,青岛撒尔曼尔服饰有限公司创建于1997年,2000年的时候,为进一步发展全国市场,公司迁到了上海,目前上海撒尔曼尔服饰有限公司发展成为了一家集高档女式服饰系列产品设计、制作为一体的中型企业,是全国领先的品牌运营商之一。
“像乙佰乙纳等不少女装品牌都是前几年就迁走了,多数迁到上海、北京、杭州等城市。”胡正春说道。
对于本土女装品牌,青岛阿菁娜服饰有限公司也算是一个“外逃者”,虽然加工、制造等环节都留在了青岛,但是公司主要的研发设计等却主要放在了北京,“北京的研发中心已经成立有四五年了,青岛这边也有,但是主要还是那一边。”青岛阿菁娜服饰有限公司陈鑫向笔者说道。
“每次去杭州、上海等地方考察时,看到人家的发展环境,就想着一定要把企业迁出来,但是回到青岛后,想想又算了,毕竟在青岛发展这么多年了,还是舍不得离开青岛。”在刚刚结束的青岛国际时装周上,一华正红大放异彩,但是发展的背后,其总经理张一华还是向笔者如此说道。
虽然最终没有迁出青岛,但是青岛一华正红服饰有限公司同样也是在北京建立了工作室,“我们主要做的还是定制,近两年开始量产,主要在淘宝商城销售。”张一华说道。
设计、销售人才缺乏是瓶颈
相比于杭州、上海,无论从人工成本还是租地成本,都要比青岛高许多,青岛也有着众多的纺织企业和大型的服装市场,如此情况下,本土女装品牌为什么要“外逃”呢?
人才,无论是瑞和菲玛、阿菁娜、一华正红,还是其他的女装企业,对于优秀的设计人才和销售人才是本土女装品牌发展的一个最大瓶颈。
“招工难在哪里都存在,从2009年开始,员工的平均工资每年增长13%~15%,现在相比2009年已经差不多翻了一番,工资虽然涨得如此之高,但是优秀的人才却是找不到。”胡正春看来,好的女装品牌讲求设计和做工,在青岛,很难找到好的技工和优秀的设计人才。
据胡正春介绍,在杭州、上海,优秀的设计人才却有很多,但是因为青岛女装企业整体发展环境太差,这些设计人才并没有被吸引来。“我招设计人才的时候,说青岛他们还可以,但是一说工厂在即墨,很多都不愿意来。”
也许也注意到设计人才短缺的瓶颈,青岛市在近两年也在注重设计人才的培养,每年也都会评选十大优秀设计师,但是在做设计出身的张一华看来,相比上海、北京等地的设计师,我们的设计师在创新、时尚等方面还是有很多不足。
除了优秀的设计人员缺乏,销售人才也是非常地缺,在女装品牌企业而言,有了好的设计,自然要有好的销售思路,而在青岛,真正懂女装的复合型人才却是少之又少。更要命的是,“不知道为什么,在青岛的商场内,青岛本地的品牌一点也不吃香,反而会遭遇抵制。”青岛阿菁娜服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陈鑫表示,自己公司生产的女装大部分运到了东北地区的商场销售,而在本地商场却很少销售。
“归根结底,还是整体环境的原因,目前青岛也就十几家甚至几家以量产为主的女装品牌企业,自然无法吸引优秀设计人员和销售人员来到青岛。”胡正春说道。
培育女装品牌很急切
2002年时装周期间,市政府就对全市服装企业发出“谁能拿下中国女装名牌或驰名商标,市里每年奖励800万元”的“悬赏令”,此后,更是提出,谁能创造一个女装中国品牌,便奖励2400万元,在这些奖励政策的刺激下,也出现了伊洲、恩玛秀丹、瑞和菲玛、花手箱、一华正红、壹麟、西简、仟玺等十多个本土女装品牌,多数品牌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
看到了成绩,但是在行业发展中,这些女装品牌企业都明显感觉到不足,对于这种奖励机制,他们更希望把钱直接用来打造女装企业整体发展环境,“比如组建一个品牌建设队伍,专门负责各个本土女装品牌企业的品牌发展,进行规划和建设。”张一华说道。
资金固然重要,但是很多女装企业老板看重的还是整体环境的营造,如果能有一个上下游配套完善,人才、代理齐备的环境下,本土女装品牌会出现得更多。
“现在有的女装品牌实力已经悄悄地达到十几个亿资产了,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本土女装品牌出现。”青岛市经信委孙成武处长说道。
还不曾被记起就已被忘记……
生活在青岛,很多事情都那么值得向外人“炫耀”——喝的有青岛啤酒,用的有海尔海信,吃的有红岛蛤蜊和王哥庄大馒头,可您是否曾经想过,或许那天有人顺口问了一句,那你们穿的都是什么牌子呢?这一句话或许能问住大多数青岛人。是啊,低头看看,我们穿的,好的牌子都是“洋品牌”,您先不用管真国外货还是国内贴牌货,大多数人都知道,这些衣服都是来自浙江一带,至于青岛本土服装,尤其是青岛女装,我们或许从来都没记起过,而尴尬的更是,还没被记起,就已经被遗忘了。
您要是说青岛没有服装品牌,那可真错了,青岛有,而且还不少呢,那为什么我们身上没有,商场没有,地摊上也不多见呢?其实想想,也就无非几个原因——一是进商场门槛太高;二是本土服装品牌还比较弱小,知名度不太高;三是本土相关资源不充足,无论是人才还是机制,总有一些力不从心。企业纷纷远走他乡,多少都有点无奈。
事情也不能只怪别人,咱们先看看自己那些品牌,各种花哨而绕口的名字,很多读起来都好像是国外品牌,这基本上先把自己的名字给埋没在众多品牌之中,又有谁能知道这是青岛响当当的本地货?
不如这样,咱先把咱们的位置摆正,既然想打造青岛女装品牌,咱也别整那些绕口的名字了,直接使用“青岛牌”这个牌子不就行了吗?
虽然具体困难还存在,只希望不用多久,在我们青岛人的日常生活中,能响当当地加上一条:瞧,咱穿的衣服可是“青岛牌”,名牌!
- ·人才缺乏瓶颈 青岛本土女装企业“外逃 06-13
- ·中国将采取扩大进口措施促平衡调结构 06-13
- ·服装业发展之道:买得更放心 穿得更安 06-13
- ·山东德州纺企处境艰难 个别企业面临停 06-13
- ·棉价大跌之下 探寻纺织企业的生存情况 06-13
-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与总后签署战略合 06-13
- ·国内首次启动电商监管立法 06-13
- ·美国棉业2012代表团来华访问 06-13
- ·纺织品安全检测重要性日益提升 06-13
- ·服装类企业IPO困局难破(组图) 06-13
-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巩固在纺织方面的合 06-13
- ·新西兰的纺织工业准备削减能源成本 06-13
- ·纺织服装新国标8月出台 婴幼儿服装执 06-13
- ·上中下游迥异 中小型纺织服装企业急需 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