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棉纱价格  棉纱 环保 棉花 氨纶 越南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校企合作育人的优与忧
时间:2013-05-07 10:24:14  来源:中国纺织报  共有条评论


  资料链接

  4月19日,青岛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举行青岛大学--如意集团 2012级在职攻读工程硕士研究生班开班典礼。来自如意集团的66名学生将会在青岛大学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深入学习获得工程硕士学位。4月20日,山东科技职业学院与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举行成人教育大专学历班2013级新生开学典礼。434名鲁泰专科函授班的学员将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诸如此类的合作办学方式在全国遍地开花,层出不穷。

  其实,早期的校企合作,仅仅是实训上的合作,由企业简单地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工位和指导教师,学生进厂实训,完成动手能力的训练。随着对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合作紧密度的增强,校企合作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的校企合作已经从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高、由点到面、由单项向全方位过渡,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可以这样讲,校企合作已经涉及到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各个方面和每一环节,已经发展到校企共育技能人才的新高度。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不断突破,校企合作培养的人才究竟有何优势?怎么样的合作模式才是最好的,本期的热点剖析将解读纺织院校和纺织企业的联合人才培养模式、优势和现实存在的问题。

  合作育人缘何受追捧?

  首先,校企联合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技术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参与主体包括:作为实施主体的技术本科院校、作为合作主体的行业企业和作为监管主体的政府。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同参与主体具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合作动因,相互作用实现彼此的利益共赢。技术型本科院校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经验,包括:以企业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共建二级学院;以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建立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教师实践背景,构建"双结构型"教师队伍。

  其实,利益共享是校企合作关系得以建立与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代表着教育和经济两个不同的利益体:企业是经济利益的主体,高校是教育利益的主体。学校可以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培养高技术人才;利用企业的资金、设备、生产管理优势,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实习及就业机会;引进优秀的企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加快"双结构型"教师队伍建设。企业能够通过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建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依靠高等技术院校的人才、知识优势,获得优越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天津工业大学纺织学院副院长钱晓明认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有贴近产业、了解行业的教师资源,现在好多教师都埋头科研,对实际生产所知甚少,这样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通过和纺织企业的联合培养,不仅能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也可以让教师的能力得到提升,院校不仅能够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学生,也有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的师资资源,实现良性循环,长足发展。

  合作模式多种多样

  一、组建校企合作型职业教育院校,成都纺专·雷迪波尔服装学院是四川省高职院校首个以企业冠名培养服装类专门人才的学院,学院将借鉴意大利知名服装学院模式,并结合双方实际情况,开展校企"双主体"合作育人,教学团队由学校教师及公司人事部培训高层率领旗下三大品牌督导组成,除学校外,学生还可身处企业的真实环境进行学习,师生按照企业的标准流程开展教学和学习,针对不同学生,教师将帮助学生理性规划职业生涯,并采用"师傅 带学徒"的模式指导和教学,实现人才培养从"士官生"到"将军"的职业教育路径。这一创新举措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院校管理与校企合作模式。该模式促进院校向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化发展,确保校企长期深度合作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学习过程中能与企业近距离接触,就业渠道更趋通畅。

  二、推行"双元制"办学模式。为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能力,纺织高校和众多的纺织高职院校积极鼓励学生在生产中学习,武汉纺织大学"3+1"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让本科学生3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1年到企业一线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达到理论和知识的结合。该培养模式以校企联合为平台,以工学交替为手段,融学校的专业知识培训和在企业的工程实践为一体,旨在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校企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江南大学聘用6名"产业教授",江南大学副校长高卫东认为,产业教授落户学校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将企业技术研究与高校科研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科研平台发展的新力量,在共建研发机构、合作开展项目攻关、优先转化先进科技成果方面加强合作,该模式虽然在国外早已是一种趋势,但是目前,产业教授在国内还是一种试验,试验成功可以推进教育科研体制的改革,实现校企双赢。

  四、校企联合培训企业员工,鲁泰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从2011年开始与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开展在职员工的成人大专学历提升合作,2011年、2012年共选派1031名优秀员工报考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人大专学历,通过全国成人高考共录取784人,探索了山东科技职业学院成人教育与企业合作的成功模式--"鲁泰模式"。

  据统计,我国每年院校和企业联合培养的毕业生和进入院校进行再学习的企业员工多达10万人,"产教结合、教企融合"的合作模式也在不断突破。 加强校企合作是推进院校与企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建立现代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加强校企合作能够实现双方的互利、共赢,也是走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两张皮"的必然选择。

  仍有问题亟待解决

  不对等性。如果说校企合作是一对矛盾,那么企业则是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合作中起主导作用,处于优势地位。目前一部分企业对于技能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校企合作中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也可以获得技能人才。在实践中,有相当部分的企业将参与职业教育与职业院校合作视为直接的损失、间接的利益,近期的投入、远期的收益。由于一方是有积极性没有主动权的院校,一方是有主动权没有积极性的企业,本应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双方,在这这对矛盾中,很难达到对等和均衡。

  脆弱性。由于合作关系上的不对等,只要一方没有了利益驱动,合作就没有了互利,更达不到双赢的结果,合作关系很难长久保持。在全国范围没内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校企合作的成功范例,创建了一些成功的合作模式,但建立长久稳定合作关系的学校,还不足总数的四分之一。在这部分学校中,大多数学校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么是校办企要么是企办校这样的血缘关系,要么是多年的感情或个人的资源,说到底大多是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这种靠感情和人脉关系的合作是很脆弱的,是经不起市场经济浪漫冲击的,甚至会因感情的转移而终止。

  风险性。一方面,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任何一方都可以在不需要付出多大代价的情况下随意退出合作,给对方造成损失。在现有体制和制度的框架下,合作的风险性贯穿于合作的全过程,合作的风险忽大忽小,使得合作双方各自盘算,顾虑重重;另一方面,学生入企实习增大了企业安全生产的工作难度,由于学生的生产经验少,对于操作规程和企业的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增加了安全隐患,易发生工伤事故和纠纷。特别是有些学校通过来料加工的方式进行合作,合作的过程是生产产品的过程,风险性进一步增大。

  缺乏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校企合作是院校培养技能人才质量和速度的决定因素,如果校企合作没有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则会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软肋。虽然现在的校企合作发挥着重要作用,倍受政府、院校、企业、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关注,已经成为评价院校和培训成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至今仍没有完备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保障,缺乏统筹规划、统一布局,整体推进政策引导的强有力措施,从整体上看,合作的层面还比较低。合作的稳定性、长期性还比较差,合作的效能还没有充分发挥。所以这种合作模式还很脆弱,很难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很难形成面的效应,仅能在点上取得突破。

  可见,企业的短期经济功能与高校的长期教育功能的诉求差异决定了其行为方式的差异。因此,只有明确不同主体的合作动力,协调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才能建立校企联合的动力机制,真正实现校企利益的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