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棉纱价格  棉纱 环保 棉花 越南 氨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从媒体报道看“洋品牌”存在的问题及监管对策
时间:2013-08-19 11:14:26  来源:宜宾新闻网  共有条评论


  今年6月,一则《强生召回51次,48次中国例外》的新闻被人民网、中国广播网等媒体广泛报道,引起热烈讨论。有媒体统计,自2005年以来,强生公司因质量瑕疵或因安全隐患发生了至少51次产品召回事件,其中竟然有48次中国不在召回之列。可见,如何有效监管“洋品牌”,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已然成为当前工商部门的重大课题。

  一、“洋品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产品质量问题频出。国际知名品牌能享誉世界,与其独一无二的品牌文化与卓越的商品质量密不可分。但近年来,阿玛尼、ZARA、ESPRIT、H&M等知名国际服装品牌频频被爆出有毒物质超标;继SK-Ⅱ化妆品被查出含有铬和钕之后,倩碧、兰蔻、迪奥、雅诗兰黛也被香港标准及鉴定中心查出其6种粉饼含有铬、钕等违禁物质;全球知名的肯德基、麦当劳等“洋快餐”的质量安全隐患也被央视等媒体大量报道。可见, “洋品牌”同样存在质量堪忧的问题。

  二是服务标准存在地域差异。今年315晚会曝光苹果公司售后服务在国内外采取双重标准,引发了全社会轩然大波,而苹果仅是众多“洋品牌”的一个典型案例。部分“洋品牌”在来到中国之后,仍然保持着“高人一等”的态度,在对待消费者的服务标准上,更是以自我为中心,将国内外消费者区别对待,在外国市场存在的服务条款,在国内市场却直接被简化或者消除,甚至凌驾于我国现有规章制度之上,极大地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正当权益。

  三是知名品牌频频被“山寨”。一方面,仿冒品层出不穷。一些本土企业为了追逐高额利润,在其生产的产品上仿冒或者冒用国际知名品牌的标识,让消费者防不胜防。另一方面,“假洋品牌”泛滥。一些原本就是地道国货的国内厂商,通过虚构品牌历史、“去中国化”等方式,将自身品牌包装成“洋品牌”进入市场。这些产品披上“洋品牌”的外衣,价格也随之翻几倍,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

  二、“洋品牌”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分析

  一是现有法规存在漏洞。《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三包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订立时间较早,部分条款已不能适应当前市场需要,为部分“洋品牌”在中国市场提供“差别对待”以可乘之机,且与其获得的利润相比,违法成本相对较低,惩处力度对“洋品牌”毫无威慑作用。

  二是消费者的大力支持。目前,消费者对于“洋品牌”过度推崇,形成了“洋品牌”巨大的买方市场。据《信息时报》联合搜房家居网对11000余份消费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消费者表示购买家居内墙涂料产品时会首选外资品牌,愿意购买国产品牌涂料的消费者仅占16.7%。而一份由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的《饮料市场消费状况调查报告》也显示,世界知名的“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依然是大众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的首选。外资品牌在我国市场上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可见一斑。

  三是地方政府的过度保护。部分地方政府出于就业、税收等考虑,广泛吸引外资、引入国际品牌,而对“洋品牌”却缺乏有效的监管,甚至出现了地方保护主义,使得行政执法部门常常进不到门、见不到人,宽松的管理方式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洋品牌”的嚣张气焰。

  四是国产品牌发展相对滞后。当前本土品牌的人力、物力资源相对有限,在产品技术和服务上缺乏创新,产品质量停滞不前,无法跟上“洋品牌”的发展步伐;同时,部分国产品牌在经营理念上缺乏远见,采取“傍名牌”等方式追逐短期利益,在阻碍本土品牌长远发展的同时,也极大损害了本土品牌的市场形象,使得国产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强力冲击。

  三、有效监管“洋品牌”的对策建议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一方面,工商部门应将“洋品牌”存在的问题和执法监管的现实需要,通过适当方式向立法机关反馈,争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等法律法规修订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法律法规制度层面上杜绝“洋品牌”对我国消费者实施差别对待。另一方面,应建议立法机关提高相关法规中对市场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增加违法成本,使“洋品牌”在高额的违法成本面前不敢铤而走险。

  二是广泛宣传引导。一方面,工商部门应采取循回宣讲、发放宣传手册、曝光典型案例等形式,广泛深入开展普法宣传活动,使消费者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懂得运用适当的法律手段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并引导其树立理性、科学、健康的消费观念,消除对“洋品牌”的盲目崇拜,避免走入消费误区。

  三是加强市场监管。一方面,执法部门应采取定期抽样检测、格式合同审查、开展假冒伪劣专项行动等方式,加强对流通环节商品市场监管,加大对制售“假洋品牌”、“山寨货”等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并以“曝光栏”的形式在各主流媒体曝光流通环节市场违法经营行为的典型案例,增加违法行为的曝光率,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震慑力度。另一方面,应积极主动将“洋品牌”存在的问题及隐患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争取理解支持,尽力打破宽松的管理方式,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四是扶持国产品牌。工商部门应在自身职责范围内,加大对国产品牌的扶持力度,如制定相关优惠措施,对本土企业采取适当政策倾斜,鼓励本土企业加大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进一步促进国产品牌产品质量的提升,提高其在消费者中的形象和地位,提升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