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我国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
棉花大豆收储政策“谢幕”
1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出台《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俗称“一号文件”),提出,2014年,启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同时继续执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
这意味着,已经实行了5年之久的大豆棉花收储政策正式迎来“拐点”,将走向终结。
据了解,为了保障农产品种植面积及保护农民的利益,在2004年,中国开始对小麦、稻谷实施粮食最低收购政策,自2008年起,对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籽农作物实行临时收储政策。
可是,随着这些托市收购政策的深入,却引发了多重的问题和矛盾,尤其是扭曲“市场价格”及执行中的乱象,更是饱受诟病。
据河南省棉花协会副会长王超介绍,棉花收储政策实行期间,我国以高于市场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了几千万吨棉花,这致使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棉花市场脱节,出现了严重的价格倒挂现象,国内棉花价格较全球基准价格高出40%之多。
不只棉花,大豆亦然。例如,2013年大豆临时收储价4600元/吨,美国大豆进口折算到港成本不到4200元/吨,南美大豆更是低至4000元/吨左右,价格倒挂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受压榨利润驱使,国内大部分的大豆压榨企业大量依赖进口大豆,国内大豆销售不佳,农民叫苦连天。
更为严重的是,实行收储政策所期待的稳定和保障农作物的种植面积,也不断亮起了红灯,不论是大豆的主产区黑龙江,还是棉花的主产区河南都出现了大幅度萎缩,并且呈现连续萎缩的态势,亟待改善。
这一局面甚至让当初支持政策落地的行业协会也始料不及。中国棉花协会副会长高芳在一个行业会议上说:“这不是我们的意图,当我们建议制定政策的时候,没有打算在如此大程度上影响纺织厂。我们没有想到,这个政策执行了这么长时间。”
探路“直补”将定价权给市场
事实上,自2012年以来,有关临时收储政策退出大豆、棉花、油菜籽农产品的讨论频现市场。有分析人士表示,虽然收储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然而,多年实施的收储政策受益者并非农民,而是中间贸易商。农民得到的实惠并不是很多。
这也引起了国家发改委的注意,派出了调研组对收储政策的情况及影响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2013年的7月份明确指出,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重点的粮食托市收购政策,严重扭曲了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尽快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稳定价格措施等,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
而国家2014年的“一号文件”在明确将大豆和棉花已经实施5年之久的收储政策走向终结的同时,祭出了目标价格直补的大旗。
所谓目标价格,即有关部门根据当年的物价水平、粮食生产利润、农民收入增长等因素,确定目标价格。收获后,如果市场价格高于目标价格,农民就按照市场价格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国家将目标价格与市场价格之间的差价,直接补贴给农民。
由“收储政策”到“直补政策”的更迭,在王超看来,这一变化所释放的信号,正预示着国内棉花及大豆价格将进入市场定价模式,随着此前国家对棉花价格“兜底”行为的终结,国内棉花价格将回归市场,对于国内外长期价格倒挂的现象也将有所改善。
据了解,就目前而言,在东北和内蒙古大豆、新疆实行棉农直补试点中,有关直补政策的具体细节还没有敲定,尤其是在直补价格和方式等方面也没有形成统一方案。
对此,有分析指出,伴随着直补政策的落地和执行,2014年国内棉价可能会因向市场靠拢而下跌,这有利于国内纺织业国际竞争力提升,但棉农担心棉价下跌后补贴不够影响收入,另外棉花供给过剩局面可能导致新的“卖棉难”。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一号文件”指出,内地范围内暂不推行“直补”政策,但是执行何种棉花及大豆政策,还尚未可知。这已经引起了内地业内人士的关注,如果没有收储政策的依托,也没有直补政策的保障,将大大挫伤包括河南在内的内地棉农及豆农的利益及种植积极性,进而对整个行业及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 ·棉花收储政策正式迎来“拐点”走向终 01-25
- ·人口红利消失促进包装机器人发展 01-25
- ·武汉海关查获“洋垃圾”4.5万吨 01-25
- ·贸易摩擦今年迎“大考”商务部本月已 01-25
- ·榆林市成全国最大羊毛防寒服生产基地 01-25
- ·国家发改委智库张燕生:转型阵痛需5- 01-25
- ·冬奥会美国队服亮相 凸显“美国制造” 01-24
- ·快时尚圈地近千店“快资本”风险透支 01-24
- ·武汉各大快时尚品牌打折 上演“最后的 01-24
- ·互联网时代的购物选择:感性而又精明 01-24
- ·2014年纺织服装业预期总体仍保持平稳 01-24
- ·中国奢侈品消费增速大幅下滑 LV等被指 01-24
- ·纱布市场逐渐停滞 放假纺企增多 01-24
- ·服装企业自创品牌出口利润大 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