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棉纱价格  棉纱 环保 印花 越南 棉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盛继岭,愿做华舍丝绸传统工艺的传承人
时间:2014-06-23 10:47:43  来源:柯桥日报  共有条评论


  提起“日出华舍万丈绸”这句话,许多华舍人都会感到自豪,今年已70岁的盛继岭就是其中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自己从13岁开始,与丝绸工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见证了华舍手工丝绸的繁荣和衰落。

  如今的华舍手工丝绸工艺已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甚至面临失传的境地,盛继岭老人心里十分着急。如何让有着悠久历史的华舍丝绸工艺得以传承,成了这位老人心中的牵挂。为此,他向本报记者表示,愿意把自己珍藏的200余本有关丝绸技术的书籍无偿捐献给有关部门。

  一辈子与丝绸工艺打交道

  盛继岭家住华舍街道华舍村,从父辈开始,盛家便有2张手工织机,每天父母亲通过手拉、脚踏织造出柔软、精美的丝绸,送往杭州出售。“从小我就帮父母做蚕茧络水、扦经等织绸前的准备工作。”身为长子的盛继岭从懂事开始,就接触丝绸工艺。

  1956年,华舍成百上千家家庭作坊合并成了8家丝绸社,当时年仅13岁的盛继岭进了华舍最大的丝绸社——华舍丝织二社工作,从车间工人、技术人员、到管理员,再到生产厂长,随着时间推移,企业、岗位不断更换,但不变的是盛继岭对丝绸工艺的热爱。

  家里珍藏着200多本丝绸技术书

  盛继岭不仅把手工丝绸工艺看成是养家糊口的本领,而对其更有一种深深的挚爱。《浙江丝绸》杂志是当时业内较为权威的书籍,其中介绍了不少华舍丝绸织造工艺。为了更好地掌握丝绸织造技术,盛继岭在上世纪50年代末就开始订阅《浙江丝绸》。“这些对我事业发展很有帮助,不仅有详细操作技术介绍,还有规格、设计、成本等一系列的知识。”盛继岭回忆说,当时每月一期,一年结束后,他将12本杂志装订成册,像宝贝一样珍藏着,即便是文革期间,也从不间断。

  随着时间的流逝,老盛家拆房、建房、修房多次,不少书籍已被处理,但惟独这批丝绸技术书籍完好无损地保存着。记者在老盛家一楼书房看到,《浙江丝绸》等书籍都被包了书皮,已泛黄的纸质,仿佛在告诉这些书的珍贵经历。如今老盛家里珍藏着从1959年到1993年的《浙江丝绸》杂志及相关书籍,约有200余本。

  愿做华舍丝绸工艺的传承人

  华舍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唐朝就有“日出华舍万丈绸”的美誉。据《浙江丝绸》记载: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的15年间,以生产(丝绸)生货为主的山阴县华舍一带,机户从586户增加到1059户,织机从880台增加到2650台。那时,华舍丝绸名扬浙江,各地客商纷纷来此采购丝绸,华舍因此被誉为“小上海”。

  然而,近年来,华舍传统丝绸工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盛继岭感到很惋惜。“早在4年前,我和朋友想寻找些关于华舍手拉、脚踏的丝绸织机,但最终无果。”老盛说。

  要想传承华舍丝绸工艺,老人觉得靠其个人力量已难以实现了。“但真不想让华舍丝绸被历史遗忘。”老人感叹说。为此,老人决定将其视如宝贝的丝绸技术书籍无偿捐献出来,希望这些书籍能为华舍丝绸工艺保护起到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