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醛超标、pH值不合格、色牢度有问题、纤维含量不达标……这些往往都是服装品牌登上质量黑榜的主要因素。服装质量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快时尚品牌频陷“质量门”,成为消费者吐槽的话题。如ZARA、H&M等,其一味追求“新”和“快”,在质量方面往往有所疏忽。快时尚品牌近些年能大行其道,笔者对他们也是又爱又恨,爱它款式独特、品种更新快、价格合理;恨它质量不稳定,往往造成“一次性”。
众所周知,快时尚品牌采用全球统一物流模式和买手制度,这样的方式缺少严格的质量控制环节,以及针对我国标准的检测。部分快时尚品牌从需求调研到设计、生产再到上架销售仅有14天,再加之需要控制成本,质量不理想可想而知。
尽管快时尚品牌表示对其供应商建立了严苛的标准,并会定期审查他们的执行情况,但是仍有代工企业表示,这些品牌只关注加工成本,对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不高。他们经常会选择多家代工厂,代工企业竞相压价,价低者中标。
更有代工企业表示,他们对国际快时尚品牌依赖程度大,与其合作的过程中,这些代工企业几乎没有议价能力。一家企业负责人表示,整个代工行业利润非常低,而近两年随着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上升,为摊销风险,只能控制产品成本。
对质量的检查,快时尚品牌方一般只在交货验收阶段对产品按一定比例抽查。一位业内人士告诉笔者,通常服装检测一次需要3~5天,如果不合格,重检需要7~10天,对于快时尚品牌来说,耽误一天时间就可能导致产品无法上架,影响销售,所以检测员也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由此可见,快时尚品牌的“优势”成为了制约产品质量的一个主因。
然而,快时尚品牌为何敢无视我国法律法规“重复作案”?笔者认为处罚力度弱、违法成本低是一些企业“无所畏惧”的重要原因。依据现行的《产品质量法》,对违法违规企业仅处以货值3倍以下罚款,处罚力度过低,且操作上仍有较大的弹性空间。依据最新修订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购买到不合格产品,对商家主要的处罚措施就是退货,有欺诈行为的,增加货款3倍的惩罚性赔偿。在欧美国家,对于产品质量问题,相关的消费者保护组织有权力组织仲裁,违法企业可能会面临“天价”赔偿,拒不履行义务的企业有可能面临“市场禁入”的严惩。相比之下,我们对质量问题的追究仅仅是“毛毛雨”而已。
- ·网上商城成山寨温床 品牌企业不要盲目 03-18
- ·不能全怪电商 实体店自身生意难做的“ 03-18
- ·探究中国奢侈品消费者:高收入不富裕 03-18
- ·大连服装产业开始布局亚洲 春季时装周 03-18
- ·实体服装企业探索“O2O”模式 自建商 03-18
- ·染费每吨涨了1500 高成本印染时代到来 03-18
- ·印度正通过发展服务业来减少与中国日 03-18
- ·ICE期棉周二跌至六周低点 03-18
- ·越过环保这道坎 小微排污企业迎来发展 03-18
- ·阿玛尼“被曝光”背后:国际品牌副线 03-17
- ·经济增速放缓 棉纺企业运行依旧较为困 03-17
- ·内地企业纷纷入疆采购 北疆棉花更受青 03-17
- ·中俄外贸一周动态:俄将禁止化纤内衣 03-17
- ·Lindex禁止全氟化碳PFCs使用和敦促供 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