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棉纱价格 棉纱 棉花 印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戏服“时装化”或许是新出路
时间:2015-04-04 09:56:59  来源:广州日报  共有条评论


大汉装、斗篷王昭君角色

大汉装、斗篷王昭君角色

贵妃服

贵妃服

董惠兰在专心制作戏服。

  董惠兰在专心制作戏服。

  广州戏服制作师傅董惠兰:

  薪火相承,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面谱”版聚焦这样一批人士,他们或是手工制造者、或是悬壶济世者、或是金融才俊……他们子承父业、传承行业精华。守一份寂寞,留一份绚烂。

  文图:张映武

  广州戏服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融合了“广绣”艺术特色,制作工艺复杂,具有浓烈的南方地方色彩和艺术风格。从事戏服行业几十年的董惠兰,是本土戏服制作的资深师傅,多年来她坚持传承戏服的制作工艺,并带领师傅们在此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制作的戏服深受粤剧艺人和观众的喜爱。

  昔日“戏服一条街”

  现仅剩一家戏服厂

  穿上美轮美奂的戏服,你可以摇身变成器宇轩昂的书生、雍容华贵的富家小姐,也可以是威风凛凛的打虎英雄武松,或者是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光芒四射背后,离不开戏服手工艺者的默默付出。广州“状元坊”长期以来是粤剧戏服制作的聚集地,据记载,自清朝中叶开始,状元坊就已遍布加工粤剧戏服的刺绣作坊,这里出产的戏服图案精美、工艺精湛,深受粤剧艺人和民众的喜爱。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服行业日渐式微,现在的状元坊已很难见到昔日“戏服一条街”的繁荣景象。

  在“状元坊”牌坊旁边,有一家并不显眼的“状元坊戏服厂”,店里摆满了各款古老戏服,不过前来问津的人寥寥无几。许多人都不知道,这已是状元坊的最后一家戏服制作厂了,经营者董惠兰自小在状元坊一带长大,高中毕业后就开始学绣花、戏服设计,至今从事戏服制作已有三十多年,是粤剧戏服设计和制作的熟练手艺人。上世纪90年代,戏服行业经营惨淡,许多师傅坚持不住选择了转行,董惠兰出于对戏服的特殊感情,不顾风险将濒临解散的国营戏服厂承包下来,并出资成立了加工作坊。

  与记者见面时,董惠兰正在作坊里整理她最喜欢的一件刺绣作品“大汉装”,这是粤剧中女主角常用的一件戏服,上面的凤凰、牡丹等花纹都是用手工一针一线绣出来的,戏服由近十个“配件”做成。董惠兰告诉记者,这件戏服是她十年前参与制作的得意之作,她和师傅们花了很多心血才制成,在店里珍藏着一直舍不得卖。

  一件“皇帝袍”

  需三个月时间才能完成

  粤剧对角色服饰有着严谨的规矩,戏行里流行着一句“宁穿破、莫穿错”的谚语,说得就是戏服合适的重要性。董惠兰年轻时师承粤剧界著名的戏服设计制作者黄庆秋,深受传统制作工艺熏陶,提到戏服的制作工艺,她拿来“男大蟒”、“文官袍”、“女披风”、“大靠”等几种戏服,指着上面的花纹说:“广州戏服融合了广绣艺术,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角色,戏服会绣上不同的图案和花纹,使用不同的颜色和色彩,这些细节变化都要手工去完成。”

  记者发现,在董惠兰店里展出的戏服里,有些花纹图案的边缘钉上金色、银色的珠串,使得戏服看上去构图饱满、对比强烈。董惠兰告诉记者,这是广州戏服的一大特色,传统戏服大多会采用钉珠绣,很考验技艺,“传统戏服的制作严格遵循设计、描花、手绣或车绣、缝合等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对制作者要求颇高。”

  据了解,一套戏服至少要七八米布料,还有大量的金线、珠片等配件,这通常需要多位手工艺人来共同完成,比如一套传统的皇帝袍,如果是全手工制作,就需要几位师傅花上3个月的时间来制作。有时订单时间紧,董惠兰就带着师傅们昼夜赶制,一次,他们赶制《贵妃醉酒》的戏服,戏服工艺要求非常精细,光是裙子就有接近五十条带子,衣服上还要装饰一百多个配件,为此,董惠兰和工友们连续多个日夜都在赶工。

  为沈殿霞、郑少秋、李嘉欣等

  艺人制作过戏服

  戏服业发展跟粤剧的兴盛密切相关,董惠兰几十年来见证着戏服行业的兴衰交替,她回忆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粤剧还非常兴盛,“看大戏”是市民常见的娱乐方式,那时不仅是专业的粤剧团,就连街坊阿婆、阿伯们组成的粤剧兴趣小组也纷纷前来购买戏服和各色道具。

  不过近年来,随着戏剧发展不断走下坡路,戏服制作行当也逐渐衰落,很多戏服作坊都陆续倒闭,到最后仅剩下董惠兰这一家,董惠兰为此不断摸索,寻找新的出路。她在生产传统粤剧戏服的基础上,融入了年轻人喜欢的时尚元素,将制作工艺应用到舞蹈服装、生活时装、晚装等,希望可以融入人们的生活,让戏服元素“走上”街头。由于设计新颖,做工精细,他们的作品深受演艺界人士的喜爱,香港著名艺人沈殿霞、郑少秋、李嘉欣等艺人都曾来这里加工过戏服,董惠兰在墙上至今还挂着这些艺人穿着戏服的旧照。

  2007年,西安有两位导演找到董惠兰的戏服厂,希望为他们的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设计制作演出戏服,他们要求制作“使观众看后充满惊喜和回味、气象万千和富丽堂皇、并且要金碧辉煌、富有清晰感和立体感”的戏服。董惠兰信心满满,她结合粤剧传统戏服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大胆构思,充分利用广州是全国服装面料辅料最大的集散市场的有利条件,制作出来的戏服美轮美奂、光彩夺目,彩排效果令挑剔的导演都不禁称好。

  年轻徒弟

  学习劲头很足

  董惠兰的戏服作坊里有几位技艺精湛的老师傅,都是戏服制作的佼佼者,但随着他们年纪的增大,董惠兰不得不考虑这门技艺的传承问题。近年来,她陆续接收了很多感兴趣的年轻学徒,手把手地教他们学习戏服的制作工序。

  戏服作坊里的师傅告诉记者,戏服工艺其实是一种经验的积累,要想培养新人独当一面的能力,一般都要花三五年的时间,董惠兰也是花了几十年时间才掌握了戏服制作的所有流程。“年轻一辈很难沉得下心来学习上几年,加上收益也不高,通常待个一年半载就离开了。”提到这门手艺的传承,董惠兰有些担忧。

  令董惠兰欣慰的是,她的两个年轻徒弟阿婷和阿锋学习劲头很足,阿婷大学毕业后不久就来到了董惠兰的戏服厂,她对传统戏服非常感兴趣,平时在戏服厂帮忙干活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戏服设计和制作;阿锋则经过一年的学习,慢慢掌握了设计、刺绣、车绣等多道戏服的制作工序,技艺越来越娴熟。

  为了寻找新出路,董惠兰和徒弟们做了不少的新尝试,除了将传统戏服用于拍戏、演出外,还不断拓展新用途,比如用于拍照、收藏,在店里开设古装摄影室或者利用大型活动办“戏服展览”等。阿婷告诉记者,“传统戏服其实不止是老一辈钟爱,很多小孩子都喜欢我们制作的戏服,只是缺乏一些培养兴趣的平台。”她表示,目前她和师傅尝试将戏服进行“时装化改造”,期望给古老戏服业注入生机和活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群关注戏服。

  2009年,广州戏服制作技艺首先进入了市级非遗名录,并晋级成为广东省的非遗项目,这门制作工艺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董惠兰表示,往精品化路线发展,这或者是戏服制作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