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棉纱价格 越南 棉纱 棉花 印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没有showroom 绝大多数时装设计师都将籍籍无名
时间:2015-04-20 10:38:12  来源: 好奇心日报  共有条评论


  如果没有附加服务,这种传统展会模式会遇到挑战。至少,它在信息沟通上的必要性已经因为互联网大大减弱了。较从前,设计师有更多的渠道找到买手店的联系方式,他们随时可以发去一封电邮,并附上自己的lookbook。最多的时候,蒋昊一天收到了8封设计师的自荐电邮。创立于2010年春季的北京买手店“吾号”,在2013年年底之前隐藏在胡同里的四合院内,之后以举办临时售卖(pop up shop)为主,也经历了一个从“吾号找设计师”到“设计师找吾号”的过程,“现在有相当一部分的品牌及设计师会主动联系我们希望合作。”创始人Virginie Kompalitch说。

吾号

  另一方面,即使参加展会,双方的对接也经常会跳过展会主办方,由品牌和买手提前完成。Match Showroom和project crossover 邀请了自己的主要客户,而不是依赖主办方时堂。杨炯称,时堂确实没有向任何买手发出正式邀请,而是采取注册的形式。尽管雷云略有不满,但她也很清楚,这更多像是借着时装周的一次客户聚会。project crossovers的创始人陈容则说:“需要让客户看到我们在保持品牌活跃度。”

  更成熟的设计师喜欢单独开设showroom,尽管他们也会出现在展会上。薄荷糯米葱(BNC)的买手曾思禹特地去时堂看班晓雪的作品,但他表示,不会在时堂下班晓雪的订单,而会选择去班晓雪在广州的showroom——那里有班晓雪作品的全系列。王海震选择在时堂国际场结束后,在永嘉路设立为期4天个人showroom,他认为第二种方式能带来更多有效人流。

  理论上来说,个人showroom更多地用于老客户的维系以及订单的追踪,大型展会则会让品牌接触到更多新面孔。两者相互补充。但问题是,值得认识的好买手并不多。除了声名在外的几家买手店,设计师很难通过一次展会就了解这些四处散落的新渠道对品牌到底意味着什么。

  Business of Fashion的创始人Imran Amed指出了设计师需要了解买手店的哪些特质:清晰的客户群,水准、风格相符的其他品牌,买手店在销售之外提供的服务,以及买手店会保证支付。这些资讯都在展会之外。如果不去了解,“还是等于在批发”,朱卫明说。只要想象一下上海的七浦路或者北京的动物园,设计师就会意识到,任何一个不小心就让品牌掉价。

  对成长中的买手,展会的意义可能更大一些。“showroom(展会)是面向刚起来的买手店,而非成熟的买手店。”栋梁创始人Tasha说。杨炯估计,加上这些新兴的买手店,中国的买手店有1000多家,而他的微信上就有600多个联系方式。他们需要获取更多的品牌信息,showroom是个不错的方式,它最大的好处是能密集地提供产品实物,而设计师通常“求贤若渴”。

  栋梁和国内的showroom合作很少,作为最早一批发展起来的买手店,他们比国内的showroom更早就认识了设计师。为了跟进新锐设计师、特别是在海外创立品牌的华人设计师的最新动向,栋梁通常在巴黎完成订单。这一时间会早于上海时装周的4月和10月。

栋梁

  上上季,栋梁带着6位合作设计师在上海时装周期间单独举办了“栋梁一日”。今年5月,栋梁会带着自己店里的几个设计师品牌到洛杉矶买手店H.LORENZO做Pop up shop。连卡佛也在创立一个showroom之外的平台。5月,连卡佛将会在香港和上海,分别举办一次“开放日”,设计师们可以带着自己的作品,到这两个地点和连卡佛的买手及创意团队见面。

  对刚起步的设计师品牌,如果你想要找一份“商业实习”,showroom也不是唯一的选择。成熟的买手店也可以作为“试验场”。薄荷糯米葱和栋梁都在发掘新锐设计师,从毕业前做第一个collection 开始就在店铺呈现,他们可以在市场反馈中找到自己需要提高的东西和不足。当然,这是件高门槛的事。“每年我们只能是全力以赴地推荐一到两位新人,就像个whole package 。”Tasha说。而如果只是扣点而非买货的“寄卖”产品,确实要容易得多,但买手店一般不会给予更多的助推。

  通过showroom积累市场经验的一个优势是:showroom面对全国,而买手店有区域性,这可能会让设计师品牌错失远方的机会。“买手店要看店在哪里,showroom是看整个中国。”Alter showroom运营经理贺雅克(Jac van den Heuvel)说。Alter同时是一家在上海运营了5年的买手店,但贺雅克表示,Alter在店铺里出售的品牌和showroom代理的品牌不完全重叠。

  “T的n次方”的创办者朱卫明试图完成一种新奇的对接,带着设计师偏离“设计师—showroom—买手店”的轨道——如果他能成功的话。“买手店还是少,设计不一定要进买手店。”朱卫明说。朱卫明做皮革出身。尽管2014年9月在新天地时尚开设了第一家买手店“N的n次方”,但他更大的兴趣在解决设计师的生产问题,并把设计师产品送入商业产品的分销渠道。

T的n次方

  Christophe Terzian实现了这两点。今年由“N的n次方”代理的法国设计师品牌Christophe Terzian于4月10日在新天地走秀。去年,这个品牌主要在商业品牌店、精品店销售,朱卫明旗下的皮革公司为其提供面料和工艺。

  朱卫明希望通过“T的n次方”找到更多的“克里斯多夫”。他没有向设计师收取租金或服务费,采取了通常用于常年展的“交易提成”模式,但最终证明,这种深度合作不适用于短期展会。“(我听到)有设计师说,如果你不跟他们(T的n次方)走,我给你10%折扣。”朱卫明说,他本来打算在后续跟进,解决设计师的生产问题。如果合作愉快,再连同设计师开发新品牌或者贴牌,做精品批发。

  这是一个让时尚圈听起来“悲喜参半”的计划。我们当然知道,时尚不再“只管好看,不管难受,只管消费,不管生产”。生产是个受到普遍承认的问题环节。在此前和叶琪峥的采访中,他指出了国内设计师品牌的三个问题:定价高,折扣高,起订量高。叶琪峥解释说:“这也和国内的供应链有关系,工厂一般只接大单子,这个只能靠设计师自己去想了。”

  根据朱卫明的说法,他的皮革工厂和意大利面料商伙伴此前为Gucci、Amarni和Chanel服务,现在正帮助超过十位设计师做衣服,每个人不过定一两件(对订单数量没有要求),并参与张娜等设计师的成衣制作。他还提到Masha Ma参观了他在海宁的工厂,“她觉得这样合作,做设计师才有意思”。在展会上,朱卫明展出了面料。“让设计师对面料有概念,这很重要。”朱卫明说

  从上游的优势上来说,朱卫明是背景有点像买手店Seven Days的主理人张龙江。张龙江从1991年开始做面料生意,也为国际品牌供应面料。2008 年,他正式并购了香港的Seven Days。但“N的n次方”没有Seven Days可以参照,朱卫明的经验来自商业化程度极高的精品店。这很可能会让设计师矫枉过正。

  在“T的n次方”上,朱卫明邀请的客户几乎全部来自品牌公司、高端精品店和欧货店。这些人的起订量通常在200万以上,因为海外品牌的精品店效益下降,他们急切地想要转型成为买手店。但很可能,他们对买手店的理解和朱卫明一样:“装修更凹造型”,并且以销售业绩来决定陈列衣架的杆数,而非想着怎么完整地展现品牌系列。

  如果是这样,这个新生的showroom对设计师来说可能不是一件彻头彻尾的幸事。他们得重新想想Imran说的那三条建议:客户群、品牌群和服务——至于保证支付看起来是没什么问题。

  这个时尚界的商业老师还教导年轻的设计师说:“建立、发展品牌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五年、十年都是短暂的,要有耐心,不要急于一时,设计只是时装中的一环,要将设计从二维变成三维的,都不是仅仅用设计就能完成的,加强作品的完整度,提高产能,小心地一步一步地慢慢发展起来。”

  这段话应该也适用于整个时尚产业。


 2/2   首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