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织造布产业面临着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的双重改变,将实现由依靠投资驱动转向全面创新驱动,由通过规模扩张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直销提升,由单纯追求速度增长转向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员工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在6月5日召开的“2015年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协作创新发展论坛”表示。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表示,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纺织工业的发展重点将集中在数字化智能化加工制造和装备、纤维材料开发、产业用纺织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创新、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等方面,其中,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是整个纺织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李陵申表示,新常态下,中国非织造布产业面临3大新的发展机遇,一是经济社会、人口规模与老龄化推动医疗卫生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二是大气污染与环境治理推动过滤分离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三是“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推动建筑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靳向煜认为,非织造产业应实施质效提升战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能,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造服务化战略,重点针对高效低阻烟气过滤、环境材料及装备、功能性智能化土工合成材料、医卫材料等新材料工业,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及售后服务能力建设。
寻求最佳投资方向
——2015年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协作创新发展论坛精彩内容汇集
■ 本报记者 康佳媛
非织造材料作为产业用纺织品行业中的重要分支,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状态。今年一季度,行业规模以上非织造布企业的产量为92.4万吨,同比增长10.89%;非织造布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8%和15.74%,利润率达到5.86%,固定资产投资42.8亿元,增长23.21%,而亏损企业的亏损额大幅下降近30%,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然而,尽管非织造布产业发展迅猛,且仍旧保持上升趋势,但业内依然存在大量亟须解决的难题。
本期,我们为读者呈现多位业内专家在“2015年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协作创新发展论坛”的精彩观点,希望为企业的投资方向及发展趋势有所引导。
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会长李陵申:
非织造布生产大国应让产品更加具备视觉冲击
现阶段,我国非织造布产业已经建立了涵盖专用纤维、装备、卷材、后整理助剂、制品以及工程服务在内的完整产业链条,成为全球最大的非织造布生产国。
目前,国内非织造材料具备4方面的竞争优势,一是具备个性化的解决方案,面对各类需求的挑战,非织造产品可以提供多种解决方案,其制品在性能、成本、可持续性等方面的优势使其能超过传统纺织材料;二是具备多种复合技术获得性能优势,使用多种纤维原料混合,其成网、固结、整理过程可以有多种工艺技术组合,从而让产品获得特别的性能;三是高效与轻量化的完美组合,实现了生产的高效性和材料的轻量化,效率效益优势下的替代效应;四是具备明显性价比与可替代性,巨大的内需市场和产品的技术特性、成本优势、效率和新原材料的不断成熟,推动了非织造布在更多领域的应用。
总体来看,我国非织造布产业的优势主要集中在规模与成本,而在科技创新、市场与品牌推广和企业精细化管理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此外,我国非织造布产品的应用推广除了与产品本身的性能和成本有关外,与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消费习惯、强制性标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政策密切相关。
如今,中国非织造布产业面临着众多新的发展机遇,即经济社会发展、人口规模与老龄化推动医疗卫生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大气污染与环境治理推动过滤分离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推动土工建筑用非织造产品的发展。以此为前提,我国非织造布产业面临着发展模式和增长动力的改变,即由依靠投资驱动转向全面创新驱动模式、由通过规模扩张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实现质销提升、由单纯追求速度增长转向经济增长、环境友好、员工发展和公平竞争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要实现国内非织造产业的快速升级,需要从技术、装备、市场等多方面进行突破。
技术提升方面,需要加快静电纺丝非织造材料连续化生产与复合技术、PLA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和设备、闪蒸纺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基于生物柴油纯化的分子螯合非织造布基复合膜制备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基于PM2.5空气净化的高效多功能非织造布基复合膜制备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闪蒸纺超细纤维及非织造布产业化生产工艺设计及设备研发、桔瓣型双组份纺粘水刺超纤革基布及其服装革生产技术、聚酯长丝非织造油毡基布加工技术的研发。
非织造布装备方面,应加速非织造成型技术装备开发,加快高速宽幅非织造技术升级,提高熔喷、纺粘及针刺等多种工艺在线复合成型、多层复合成型技术的产业化;提高装备的功能集成化、生产自动化及设备配套水平;加快功能性后整理技术装备开发,研究专用涂层、贴合、定型、分切、卷绕等整理装备。
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方面,应加快改善非织造成型技术,研究高速宽幅非织造梳理铺网技术装备,高性能纤维织造加工中的低损伤高速缠结技术;研发新型纳米级熔喷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多排熔喷高效超细纤维非织造制备技术,差别化小批量纺熔非织造材料加工技术和设备;复合加工技术与装备,突破各种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在线复合以及非织造材料与传统织物、薄膜等材料的复合加工技术。
市场推广方面,国内非织造企业应利用好国际、国内非织造展会这个贸易平台,去展示自己的研发成果、创新成果及品牌建设成果,而非单纯的寻求订单。此外,国内非织造厂商在参展时通常将产品裁成方块进行成列,缺乏形象、生动地展示,而国际知名企业多选择将非织造材料制成终端产品,提升客户的视觉冲击,更易于市场推广。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副会长吕洪钢:
全流程集成设备技术护航非织造产业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的纺织产业正在向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方面转变,面临传统装备制造占比大,高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装备设计制造集成化、模块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不高,产业信息化技术及应用水平急需提升,新型非织造加工技术有待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为国内纺织机械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工业机器人、自动仓储物流系统、智能化控制软件在工业生产上的加快应用,正在推动纺织机械生产制造向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迈进。非织造产品种类多、精度高,对于设备的要求相应较高,对于智能化设备的需求更加急切。
生产自动化通常包括生产过程自动化、制造装备自动化和生产管理自动化,而对离散制造业而言,应当完善“加工+物流=生产制造”整套工艺流程。数字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都属于智能技术,只有根据需要,恰当地组合应用这些技术,形成解决方案,取得实际效果,才能实现预期目的。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发布的《关于开展2015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的通知》,对智能化设备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引导作用。
该项通知指明,以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为方向的流程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以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为方向的离散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以信息技术深度嵌入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品)试点示范项目;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试点示范项目;以物流管理、能源管理智慧化为方向的智能化管理试点示范项目;以在线监测、远程诊断与云服务为代表的智能服务试点示范项目,是纺织智能设备发展方向。
未来的纺织机械,尤其是高精度的非织造设备,应当以创新纺织装备及其高速化与可靠性和稳定性理论为基础,重点发展高端纺织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控制技术,加速突破纺织机械关键零部件和专件制造与强化关键技术,凭借创新纺织装备设计制造技术与手段,发展纺织生产过程全流程集成技术。
此外,应重点关注化纤长丝数字化智能化生产成套装备产业化、智能化纺纱成套生产线、经编智能成衣生产成套设备的研发。
东华大学纺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靳向煜:
技术原料同步创新方能实现质效双重提升
国内非织造产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5方面原因,一是技术与装备发展速度快;二是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需求量加大;三是产业结构优化竞争力提高,同类制品进出口价格缩小15%,新品产值率提高3%;四是标准体系建立与产业链接成效明显,建立以广州纤检院为代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及检测平台19家;五是节能减排明显重视绿色制造,可降解原材料、天然纤维、生物质材料等加工技术突破;天然纤维用量呈“逆增长”。
总体来看,环境治理工程、基础工程、医疗防护3个行业对非织造材料的材料需求量最大,前景最为广阔,但部分难题仍然有待解决。
针刺高温滤料作为袋式除尘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性能纤维成网技术、多梯度低损伤加固技术、氟树脂功能整理、覆膜(PTFE)技术、在线检测技术尽管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在精度改善方面亟须加强。非织造高温滤料用纤维多为非常规纤维,对设备要求较高,目前国内生产的针刺设备的主针刺设备没有问题,但在预针刺方面仍然面对严重的技术壁垒,影响过滤材料的均匀度。设备开发企业应当加强与过滤材料生产企业的技术沟通,即使了解使用单位的工况条件,开发具有针对性的生产设备。
国内土工合成材料的发展受政策环境影响较大,部分突发事件引发基础建设工程停滞,导致土工合成材料需求量下降,“一带一路”政策的出台,对于土工合成材料企业是利好消息。然而,工程建设所需要的聚丙烯长丝土工材料及高强高模量的功能性土工材料,国内企业生产的多数仍不合格。此外,土工合成材料在海洋建设方面的需求量很大,但由于施工单位不愿意公开,这一应用领域很难打开。
国内医用卫生用品整体发展比较健康,但在生物质材料、成人湿巾用品方面推广不够。目前,国际医用非织造材料的开发不仅结合人体工学,同时注重个性化,国内产品与之相比差距甚大。
在非织造产业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应提高装备技术研究,完善自主创新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与原料创新相结合。实施质效提升战略,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产能,淘汰落后产能(能耗标准),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制造服务化战略,重点针对高效低阻烟气过滤、环境(净化)材料及装置、功能性智能化土工合成材料、医卫(生物质)材料等新材料工业,加强工程设计、施工及售后服务能力建设;同时,加强老年护理产品及具有人体工学特征产品。
江苏中联地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柳强:
依据汽车主机厂分布寻求最佳战略分布图
车用针刺非织造材料可以满足吸音、隔音、空气过滤、隔热、减震等方面的要求,也可以增强以及提高乘车人的舒适感和可靠性,且质地轻便、气味轻微,符合汽车行业轻量化、环保化的需求。
整个乘用车市场发展非常迅猛,根据中国汽车信息网的统计,2015年年末,全国的乘用车数量将达到2128万辆。而根据汽车主机厂的预测,2015年~2025年,国内汽车市场的增长率将达到7%~10%。
因此,为了保证市场份额,大量主机厂开始提前布局,在各地建立工厂拓展生产规模。例如,上海通用在3年内建立了4个工厂,2018年生产规模达到500万辆;一汽大众除新建佛山、武汉工厂以外,还在天津、青岛两地开设工厂,预计2018年的生产规模达到200万辆;上海大众目前产能200万辆,2018年生产规模达到2250万辆,;现代2018年将达到260万辆。
以此增长速度来看,配套车用非织造市场的需求量至少将保持7%~10%的增速。
如今,国内的汽车行业已经形成6个比较大的产业集群,分别分布在沈阳、长春、北京、天津、成都、重庆、武汉、上海、广州。为了与整个汽车产业集群配套,降低南北运输费用,提升企业竞争力,在以上地区建立相应工厂是十分明智的决定。
公司目前有8条生产线,配套的车型主要是欧系、法系、日系,对产品性能要求加高。为供应以上市场的需求,公司预计2015年将采购4条针刺生产线,四台进口起绒机、六条不同功能的涂层生产线,重点开发高级别、功能性内饰、发动机减震,汽车顶棚,铺地材料等材料。
公司自2008年开始配置国产各类生产线及专用设备。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我们发现,国产设备基本满足产品加工要求,且其价格定位合理、性价比高,售后服务及时、灵便、快捷。但设备加工精度有待提高、设备材料选择及热处理加工与进口设备存在差距、设备运行稳定性与进口设备有距离、高精度高频率的专用设备尚无法完全替代。
作为下游用户,我们希望国产起绒设备取得技术突破,进而完全替代进口设备;也希望在设备的安全性、可靠性、耐用性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而作为上游原料供应方,我们希望主机厂可以希望明白充分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制备汽车配件的优点,促进国内车用非织造材料的性价比可以再上一个台阶。
- ·非织造产业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06-10
- ·莆田拒绝“洋垃圾”入境 368吨走私旧 06-10
- ·建百家分梳研究站 解“一对一”难题对 06-10
- ·“一带一路”吸引大型纺织企业布局新 06-10
- ·儿童地垫全部存在易燃风险超四成有毒 06-10
- ·广东深圳儿童用品39批次不合格 06-10
- ·国务委员王勇:共推认证认可服务“一 06-10
- ·很多服装品牌安全标准标识混乱 06-10
- ·我国将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 06-10
- ·ICE期棉周二小涨报每磅65.37美分 06-10
- ·Levi’s与谷歌发布智能服装 带你进入 06-09
- ·巴将维持多项激励措施促进纺织业发展 06-09
- ·中国前4月对非洲纺织服装出口增14.56 06-09
- ·越南将成为TPP最大受益国之一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