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氨纶 棉纱价格 棉纱 印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大数据+智能鞋业制造 双轮驱动惠州产业转型
时间:2016-12-21 12:37:06  来源:中国鞋网  共有条评论

  大数据对产业的作用,在惠州呈现为不断升级的新动力。与此同时,有着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点的“生产绿色化”,正在成为惠州发展中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的新方向。

  11月底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今后五年,惠州将围绕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这一城市发展定位,着力打造智造高地、区域枢纽、生态名城、文化强市、惠民之州,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更好质量更高水平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

  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奕威在党代会报告中表示:“惠州将着力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始终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和总抓手,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促进创新要素高端聚集、高度聚集、高速聚集。”

  惠州,正在借力“云”端,以“智造高地”为目标,走上生产方式“绿色化”的道路。

  上演“车间革命”

  在德赛西威1万平方米的生产制造车间,AGV自动送料车载着物料正在轨道上自动运转。生产车间的物料都运用二维码来管理。共有9道工序的表面元件贴装生产线只需两人操作:一人辅助做最后环节的放料,一人检查成品。

  “喂料”、监督与检查成为惠州不少企业里工人的主要工作,机器人成为很多生产环节的“主角”。在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的广东伊利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一个“码垛机器人”的机械手能顶上60名熟练工人;在TCL集团,原来一条需要30人的组装线被全自动MMI(人机交互)测试设备所代替,如今每条组装线只需4人。

  生产自动化的实现,依赖于信息化的巨大进步,依托于“大数据”在生产端的应用。在德赛西威的工厂,元件进入生产线后每个工序都有数据记录,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以精确到是哪一秒出现的问题。

  作为惠州唯一一家既是全国首批两化融合贯标试点又是首批通过评定的企业,华阳通用近年来大手笔搞创新研发和信息化建设,自动化车间顺利投产,并成功开发应用机器人近百台,智能制造取得初步成效。华阳通用副总经理徐惠强表示,因为全球化竞争、客户多样化需求以及产品快速更新换代,对企业的技术含金量和“智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久前,惠州出台《惠州市“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2016-2020年)》,把“互联网+先进制造”列为14项重点行动之首,将“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推动惠州制造业向智能化、网络化、数据化方向转变。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政策利好刺激,未来惠州有望更大规模推广应用机器人,智能化工厂建设将成为热潮。

  鞋企“绿色”升级

  12日举办的“中国·惠东第八届鞋文化节”上,一家生产环保型鞋模的3D打印设备的展台吸引了不少鞋企负责人的关注。

  传统的鞋模用“代木”作为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污染较大,而3D打印鞋模所用的材料光敏树脂则污染较小,且成品更为细腻。此外,尽管3D打印机比传统的鞋模制造设备要贵20万-40万元不等,但造出鞋模所用材料的造价更低,长远看终将降低生产成本。今年6月,一家惠东的鞋企已经买下这一设备,3D打印机才终于进入了惠东鞋业的生产线。

  2015年惠州市惠东县产鞋9.5亿双,占全国的6.8%,全球的4.1%,外销欧洲、美洲、非洲等地。然而,按照320亿的年产值计算,每双鞋子只卖30元左右,仍处于全球鞋业产业链的低端。

  如今,这一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以往看来不可思议的3D打印技术来了,必不可少的胶水却从部分鞋企的流水线上“消失”了。

  两只样式相似的女鞋,最大区别在鞋底的连接处,一只是“细线密密缝”,一只是“一体不留痕”。不同的样式背后是不同的技术水平,转变的过程正是惠东鞋业通过技术创新探索“绿色化”发展的缩影。

  在传统制鞋中,胶水是重要原料,“绝对无胶水组合鞋底”却成为惠东县吉隆镇的粤通鞋业最新的招牌产品。该公司负责人表示,用胶水不环保,费用高还增加生产环节,他采用更新设备的办法,从生产设备升级改进生产流程,实现鞋面与鞋底的一体化生产,不仅更加环保,还降低了人工成本,原本一条需要70人的生产线,设备升级后只需要16人。目前,该公司正与德国专业设备研发机构合作,引进德国先进制鞋成型设备进行第二轮升级改造。

  为推动制造业升级,惠州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的实施意见》《惠州市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等扶持政策,从资金扶持、用地指标、规划报建、项目环评等方面,助力企业推动技术改造。惠州还建立了技改投资监测系统和项目库,对各县区开展技改的企业项目实施清单管理,近3年扶持企业技改项目465个,争取各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41.2亿元,带动企业投入76亿元,实现新增销售收入约489.62亿元、利润约40.67亿元、创税约16.33亿元。

  开拓“云”端产业蓝海

  在11月初的云博会上传出消息,全省首只大数据产业发展基金将落户惠州。加之,在今年2月召开的广东省创新驱动发展大会上,提出惠州建设世界级云计算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惠州的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正在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首次参加云博会的广业资产经营公司董事长余志良表示,惠州是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比较早的城市,目前不仅是惠州市的重要支柱产业,也让惠州成为全省电子信息重要基地。“产业应该更多和金融联合起来,做平台,做协同都要有更多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应有新的机制,单靠一个企业是很难做到的,要通过资金这个平台实现技术和利益共享起来”。

  在云博会上,粤数大数据公司还与惠州市政府签署了大数据产业战略合作协议,将以惠州为试点,打造政务数据平台,并进行政府数据公开与应用产品的研发,将惠州打造成为国家级的大数据应用示范基地。

  “惠州大数据的‘地下水’已经形成,我们要通过大数据平台将大数据的‘地下水’整合成‘自来水’,提供给各个领域的应用厂商,支持他们做可乐、雪碧、矿泉水。”九次方大数据公司的负责人王亚川表示,未来5年内在惠州打造基于大数据应用产业、制造业、基础设施等各个领域的大数据产业园,预计明年上半年整合完成,下半年实现平台的相关数据向公众开放,同时还将举行大数据建模的创新创业大赛,以吸引更多人才和资金的关注。

  企业不断聚集之外,更加完善的政策平台也正在搭建。

  根据日前通过的《惠州市促进大数据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到2020年,惠州将实现大数据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广泛应用,引进和培育3家以上大数据龙头企业或骨干企业、20家大数据应用和服务企业,努力打造大数据产业基地和大数据创新孵化基地;各类城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一体化对接、民生服务信息实现共享,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率达100%,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率达90%。

  如今的惠州,正以珠江三角洲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启动建设为契机,加快建设珠江东岸大数据技术和产品制造业带,力争建成全省领先的大数据应用先行区和产业集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