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工程大学教授姚穆。
在西安工程大学金花校区,无论寒来暑往,人们时常能见到一位清瘦的老人,总是一身灰蓝外套、一双解放布鞋,步履匆匆。
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普通的老人,竟和中国人的时代记忆密切相关?
1997年7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雄赳赳跨过罗湖桥,战士们挺拔的身姿让人印象深刻,尤其是穿在驻香港部队战士身上的新一代军服,更是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2003年,“非典”肆虐,一线医护人员身穿紧急研制出来的新式防护服奋战在“抗非”一线,成为那年中国人记忆深刻的画面。
新一代军服、新一代防护服,都饱含着这位老人的心血。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在我国纺织材料领域享有盛誉、人称“纺织百科全书”的姚穆教授。
好学肯钻的全产业链专家
自从1948年考入私立南通学院纺织科,隔年又转学到西北工学院纺织工程系(西安工程大学前身),姚穆就与纺织行业结下不解之缘,穷其心智孜孜以求,即使身处逆境也没有一刻停步。
新中国成立后,百业待举。1952年,恰逢我国第一个自主设计并建造的西北国棉一厂建厂,毕业留校的姚穆一边实习,一边进厂和工人们一起调试机器。工作之余他发奋苦读,短短几年内,自学了几十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不仅熟练掌握了英语和俄语,还能用日语和德语顺利阅读。
当时学校师资缺乏,姚穆一人承担了棉纺织厂设计、空气调节工程、纺织材料学、棉纺学(精梳工程部分)、纤维材料实验和纺纱实验等六门课,还兼任校实习工厂负责人。那时没有现成的教材,姚穆就自己编写,油印发给学生。
英国利兹大学设计学院纺织系高级讲师毛宁涛,至今还珍藏着一本油印的20世纪50年代姚穆编著的《毛纤维材料学》讲义,他说:“即便放到现在,这本讲义都是很经典的。它涉及的领域特别宽,弥补了我在英国研究时没有通用教材的缺憾。”
“文革”中,姚穆被下放到工厂接受“劳动改造”。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他没有抱怨,反而学会了钳工、土木工和挡车工技术,为后来从事纺织机械领域研究打下了基础。其间,他还和一起下放的同事组成技术攻关小组,带领工人们一起搞技术革新,想方设法提高纺机锭转速,研制单晶炉,研究改造梳棉机和车间静电除尘等,干得有声有色。当时他们研制的静电除尘样机,还被推荐到全国巡回展出。
“文革”结束后,回到校园的姚穆开始心无旁骛地在纺织行业深耕。他从不给工作设界,也不给学术设界。由于好学肯钻,又善于将纺织和其他的学科结合起来协同创新,他成为我国少有的纺织全产业链专家,精通产业链的各个具体环节。研究棉毛等天然纺织材料,他是农牧、畜牧专家;研究纺织机械,他就成了机械制造、自动化专家;研究中国古代纺织材料或技术水平,他能学出一个文物专家;研究产业用纺织品,他又成了航天材料专家、国家战略专家……他是学生眼中的“纺织百科全书”、业界眼中的“中国纺织材料大家”、企业眼中的“科技雷锋”。
“姚老师从不迷信国外看似成熟的仪器和方法,总要反复推敲、验证,指导我们研发出更实用、更精准的测试仪器。”全国最大的纺织电子产品研制生产基地——陕西长岭纺电公司总工程师吕志华说。从上世纪80年代第一代国产条干均匀度仪研制,到如今条干仪、棉纤维性能测试仪等多项系列产品的研制生产,无不浸透了姚穆的心血,企业能成长为亚洲最大的纺织电子产品研制基地,姚穆功不可没。
姚穆一直提醒学生,做科研一定要真正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他经常对大家说:“毛主席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事物,也不存在只有缺点没有优点的事物,所以做学问一定要考虑背景和角度。学术上的片面,有可能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这也是他一直秉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以身试“衣”的纺织专家
1978年,西北纺织工学院(现西安工程大学)成立,该校是纺织工业部直属三大高校之一,是西北和西南地区唯一一所纺织高校。重新回到校园的姚穆已年近半百,他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几十年间,在服装舒适性、“军港呢”、“非典服”、纺织原料和产品测试评价、产业用纺织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姚穆是我国服装舒适性研究的开创者。20世纪60年代初,他就着手这一领域的研究。当时国内这方面研究还是空白。他自学了物理学、生理学和心理学基础理论,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联合进行人体皮肤感觉神经细胞分布测试研究,制作人体各部位皮肤切片300余万张。为感知身体的神经密度,姚穆和学生在自己身体上反复试验,终于初步理清了物理作用、生理作用和心理反应之间的关系,编著了《皮肤感觉生理学》等书,找到了与服装舒适性相关的参数规律,建立并验证了生理和心理测试系统。他还组织研制出织物透水量仪、多自由度变角织物光泽仪、织物表面接触温度升降快速响应仪与织物红外透射反射测试装置等一批测试仪器,建立了一系列测试方法。时至今天,姚穆在人体着装舒适性方面的研究,仍然是我国极地服、宇航服、作战服等特种功能服装面料设计与暖体假人设计等方面的理论基础。
香港回归前夕,为展示我驻港部队的英姿和军威,1996年4月,当时的总后勤部交给姚穆一个“特殊任务”——负责研究设计新一代军服系列,要求面料挺括透气,易洗快干,不易褪色。服装缝制要求纽扣两年内不掉落、不能有任何开缝。姚穆带领攻关小组反复试验研究,发明出具有现代高新技术的多异多重复合变形的新型长丝织物——“军港纶”。为保证军服质量,姚穆和组员们24小时轮流值守,确保每一个细节都不出错。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他们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先后动员工厂40多个,从面料研发到服装完成,把所有技术变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经纺、织、染、整等工序,加工出了分别适合于夏季、春秋季和冬季穿着的军服面料及配套的里料、衬料、辅料等,还设计出包括成衣加工在内的整套加工工艺系统,如期高质量完成了任务。
目前,“军港纶”和“军港呢”已注册商标,仅1999年和2000年两年就累计生产面料8600万米,创产值29亿元,利税6亿元。产品广泛用于部队军服和公安、税务、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制服以及民用服装。1998年,该项研究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第十一届国家发明博览会金奖。2001年,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姚穆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3年,“非典”病毒肆虐,大批医护人员感染。为防止病毒侵入,一线医护人员不得不穿着不透气的防毒服,6个小时下来,捂出的汗水能有3公斤。为研制出能隔绝病毒、透气性又好的材料,姚穆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专家们突击试验,仅用了三周就研制出了新型医用防护服,及时送到了“非典”防治一线。
姚穆还是我国多种纺织原料和产品标准的制定者。他研制出的许多测试仪器和测试方法在国内得到广泛使用。他主持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棉花质量公证检验测试系统”的研究,攻克了原棉短绒率测试等技术难题;主持研制出我国第一台直接测试棉花黏性的仪器,有效解决了棉纺织厂的配料和产品质量控制难题。他还多次主持起草有关纺材、纺织品等国家标准、军队标准和部颁标准。他参与研制的YGl32型信号发生器标准规,已成为我国纺织专用仪器计量校准的基准。
2009年,姚穆上书陕西省有关部门,建议“重视产业用纺织品研发,迎接国际增长形势,转变单纯初加工结构模式,提升纺织产业水平”。他分析了全球半个世纪以来纺织业的发展和未来趋势,不遗余力地为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摇旗呐喊。
姚穆说:“今后40多年,产业用纺织品已是纺织行业唯一要大发展的行业,预测到2050年,世界产业用纺织品纤维总用量要提高到10倍。”“纺织产业生产的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是发展航空、航天和国防工业迫切需要的战略性材料,也是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实施严格保密、控制和禁运的重点技术领域。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多方努力下,2015年,陕西省产业用纺织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西安工程大学成立。
院士的“讲究”和“不讲究”
姚穆一生从事纺织材料研究,但他的衣着却永远是人群中最朴素的。灰蓝外套、解放布鞋,是他的穿衣“标配”。他将个人物质生活的需求降到了最低,出差自带干粮,住最便宜的旅馆,加班吃泡面。他时时处处替别人着想,凡事总想着别人方便,不给人添麻烦。而只要校内外的学生或企业来找他,他都会认真答疑,尽力帮忙,认为“能对别人有所帮助,是事业的一部分”。
对生活的毫不讲究和对学术的极其“讲究”,在姚穆身上形成明显反差。生活中他从不提要求、端架子,但在学术上,他认真到近乎“较真”。哪怕是记在小纸片上的笔记,他都要写得工工整整;修改学生论文,“此处空半格”他都会标注出来。凡是要发表的论文,他要求定稿后必定要等几个月的冷静沉淀,再检验修改后才去投稿。他说:“每一篇论文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旦发表就收不回来了,一定要再三思量,要经得起推敲。”
工作就是姚穆的乐趣,争分夺秒地学习和探索是他最大的“养生”。自从献身国家的纺织事业,姚穆一直处于饱满的工作状态,即使年近九旬,他的工作量也毫不逊色于年轻人。在姚穆的时间表里,没有节假日,一年365天,天天都是高效工作日。
每年,姚穆都要承担繁重的科研任务。他不仅要参与国家重大战略的制定、中国工程院项目的调研与咨询,还要参与科技项目的评审和论证、纺织教育的学科设置与课程设计、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技术改造等,整天在全国各地飞来飞去。他抓住一点一滴的碎片时间读书、看资料。飞机上、船舱里,都是他学习、构思的场所。他常常一到目的地就直奔工作场所或课堂。百忙之中,他依然没有忘记身为一名教师的本分,不误一节课,坚持指导学生做科研,逐字逐句为学生修改论文。有时遇上飞机延误,即使凌晨才赶回家,一大早他也会准时出现在实验室。这样的工作状态,姚穆持续了65年。
姚穆严谨执着、忘我奉献的精神,影响、激励着身边的人。姚穆的弟子遍布天下,他们每个人身上,都能清晰地看到姚穆的影子——谦卑、严谨,有韧性、有情怀,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武汉纺织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徐卫林用“仁、忍、韧”三个字形容自己的恩师:“仁者莫大于爱人,忍者能经受住干扰,韧者则执着于事业。”他说:“我很多为人处世的方式,包括做科研的风格和韧性,都源于姚老师的启发。”
提起姚穆,英国利兹大学设计学院纺织系高级讲师毛宁涛感慨地说:“初见姚老师的时候,他40多岁,现在他快90岁了,精神状态、言谈举止,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和认真,和40年前一模一样。他和我们谈论的,永远是具体的科学问题,他是我心目中真正的学者。”
2017年,姚穆动了一个手术,没等康复,他瘦小的身影又出现在实验室、企业的生产车间,奔波在各种报告会、研讨会、认证会之间,每天从早晨5点忙到晚上11点多。熟悉他的人知道,工作是姚穆的“止痛药”,那个步履如飞的姚老师又回来了。
- ·姚穆:织出人生斑斓色 11-14
- ·ICE期棉周一下跌报每磅68.93美分 11-14
- ·欧洲时尚产业稳步发展9月份实现 8.5% 11-14
- ·申洲国际旗下越南工厂面料产能将破20 11-13
- ·纺织成本的上升导致纺织“失业潮”正 11-13
- ·政校企行齐聚广州共同探讨“生态智能 11-13
- ·“双十一”电商成交额创新高 消费升级 11-13
- ·5年来,纺织行业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11-13
- ·ICE期棉周上五涨至每磅69.14美分 11-12
- ·宁波海曙探索“服装+” 攀登时尚产业 11-11
- ·新疆纺织服装业为全疆促进就业作出积 11-11
- ·大纤维时代来势汹汹 新一代纺织革命即 11-11
- ·J.C. Penney上季同店销售增长1.7% 胜 11-11
- ·2017年10月柯桥纺织指数总景气指数评 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