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氨纶 锦纶 涤纶长丝 棉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陆亚萍:纺织行业要不断创新,奋斗出自己的幸福感
时间:2018-03-12 10:00:47  来源:中国纺织网  共有条评论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亚萍集团公司董事长陆亚萍是连任三届的老代表,她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让民营企业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尽显身手”的表述,让她倍感温暖。企业也是小家,而自己就是这个家庭的一家之长。国家支持、保护、鼓励民营企业发展的坚决态度,让自己这个家长安心、定心,同时也充满信心。

  “总理说的每一句话都心系我们每一个人的幸福生活。在党中央强有力的领导下,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富强,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陆亚萍表示,她非常感谢组织与人民对她的信任,会尽责履职,多为人民代言,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以感恩之心,用实际行动来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

  作为一名纺织行业代表,陆亚萍还特别强调:纺织行业一定要创新。陆亚萍说,身为多年的老纺织人,深深体会到创新对于传统行业发展的重要性。在新时代的新起点上,纺织企业和纺织人一定要时刻抱有创新意识,跟上转型升级的步伐,并不断开拓出传统行业的新生机。

  陆亚萍表示,从企业家到青年工人都应该向着一个理想去努力和奋斗,要克服浮躁,不急功近利,为社会主义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样也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关于提升我国产业工人整体素质的建议

  2017年2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在党和国家历史上首次就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专门进行谋划部署。然而一年多来,各地在实施过程中,力度不够大,措施不到位,效果不明显。我们知道,在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力资源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振兴实体经济,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目前,我国的情况是,劳动者素质与新兴产业、技术性职业的要求差距较大,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为此,必须着力提升产业工人素质和技能水平,全面推进我国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一、把提升产业工人整体素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各地区各部门应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高度,把建设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和基础保障,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切实加强领导,推动责任落实,形成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政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会、行业协会、企业代表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统筹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推进机制。

  二、构建产业工人职业培训综合体系。健全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紧扣产业变革和市场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更新课程内容,让职业院校真正成为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的摇篮。发挥各地工会职工学校的平台作用,对项目、资金、师资等,进行谋划整合,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强化和落实企业培养产业工人的主体责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培训费用税前扣除的有关规定,鼓励企业加大职业培训投入。

  三、丰富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发挥技能竞赛的引领作用。把各地区重点产业发展需要作为技能比赛的重点,并组织优秀职工参加全国职业技能竞赛,使广大职工在各类职业技能比赛中不断成长成才。深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积极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通过结对帮扶、名师带徒等方式,发挥劳动模范的传、帮、带作用。叫响做实“工匠精神”,培养更多的工匠人才。整合政府、企业和工会等网络平台和信息资源,组织开展网上技术培训、技能交流、创新成果展示以及网上练兵等活动,拓宽产业工人培养渠道。

  四、破解制约提升产业工人队伍素质的体制机制障碍。健全保证产业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安排。要适当增加产业工人在群团组织代表大会和委员会委员中的比例,积极推荐产业工人作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建立和完善统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实现职业技能等级与专业技术职务的有效衔接,畅通产业工人向上流动渠道。鼓励企业建立薪酬水平与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挂钩的分配制度,收入分配向关键岗位和技能人才倾斜,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待遇。

  五、营造“工人伟大、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氛围。要将那些作出突出贡献的产业工人推荐参加“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的评选。组织主流媒体加大对产业工人的宣传力度,组织劳模和技术工匠先进事迹报告团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产业工人成为家喻户晓的“能人”“红人”“名人”。

  关于发展地方特色小镇的建议

  以发展特色小镇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新时代社会的期盼。这几年各地已有这方面成功案例,并已产生示范效应。当地干部群众对此有积极评价。

  可是同时我们需要警惕,有的地方习惯“做过头”,特色小镇似在“一窝蜂”发展。其中有三种情况:一是急谋政绩,急求虚名。在形式上做文章。特色小镇的实体不知在哪,在总结里在介绍时在向上报的材料里,已是有鼻子有眼,成果斐然。二是不顾实际,满天布“镇”。有的地方各个县市、甚至一些乡镇在短期内都规划多个特色小镇,没有特色硬拉扯个特色。有的还下死命令、立军令状。三是作为“标签”,实为房产。少数地方将实际的房地产开发,借以“小镇”,贴标“小镇”,以获得政策利好和“契机”。在这里房地商与地方政府往往共同谋划,各得其所。

  无论是不好好“念经”或“念经”过头,还是“念”歪“经”,都是积极健康发展地方特色小镇的“异音符”、“绊脚石”。现在上述现象或还处在“萌芽状态”,没有大面积构成“劳民伤财”,希望各地在规划审批时提前介入,防患于未然。广大人民群众不希望看到“一窝蜂”发展后的特色小镇即遭棒喝和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