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棉纱价格 氨纶 棉纱 棉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班尼路2.5亿卖了 盘点那些年倒下来的服装企业
时间:2016-01-29 11:07:11  来源:红商网  共有条评论


   班尼路,这个曾经红极一时的服饰品牌如今早已过了鼎盛的时期。作为班尼路的母公司,德永佳集团有限公司似乎也急于摆脱这一“包袱”,日前该集团宣布以2.5亿元的价格出售旗下附属子公司上海班尼路服饰有限公司。

  班尼路以2.5亿元出售

  据了解,如今的班尼路起源地香港仅存43家门店,上海留下54家门店,而北京则是56家,虽然在大本营广州会多一些,但这一品牌在如今主流的购物中心、商场中已是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皆是街边小面积的店铺。

  有意思的是,对于此事件,班尼路的上海公司还是其广州总公司的相关工作人员均表示“不知具体情况。”而上海公司则表示:“目前公司运营正常,未接到通知要换东家的消息。”

  从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员工处获悉,此次德永佳转让的上海班尼路在上海的门店几乎都是租用,上海公司的实际核心资产除了其品牌商标外就是一处位于南京东路的零售物业。

  对于这一交易,德永佳在公告中给出的解释是,由于公司目前正在进行重组,出售可以优惠资源,有利于未来策略的发展。而接盘方则为一家名为上海汇业实业有限公司的企业。

  “上海的班尼路其实就是个销售公司。照现在的经营状况来看,几十家店铺卖2.5个亿,(德永佳)不但不亏还是卖贵了。”时尚服饰业零售专家闵光亚认为,新东家想要将这样的“弱势”品牌运营起来得花不少功夫。在他看来,“如今的班尼路已经掉到国内服饰品牌的第三梯队了。”

  知名服装品牌“班尼路”,创立于1981年的香港,1996年香港上市公司德永佳集团有限公司收购了这一品牌,并将其重新包装,凭借清晰的品牌定位及成功的市场营销策略,此后班尼路迅速发展,成为家喻户晓的休闲服饰品牌

  不止是班尼路,就连当年与它齐名的港资服装品牌佐丹奴也难逃没落。然而,就佐丹奴公布的三季报来看,它似乎陷入了行业的寒冬。

  据了解,佐丹奴在全球门店总数为2359家,比去年同期的2479家减少了120家。中国内地去年三季度尚有1003家门店,目前数量已减至913家。其中,自营店由486家减至398家,加盟店数量从517家减至515家。从销售额来看,公司三季度销售额同比下跌3.4%,其中,中国内地地区的销售额同比大跌12%。

  而面对下滑的趋势,佐丹奴选择的自救方式则是降低身价。十年前佐丹奴曾豪言“不会纠缠于低端市场竞争”。然而,佐丹奴却曾推出了定价在29—99元的新品牌Beau Bonde。此举在业内被看作是佐丹奴放弃高端梦想,改走廉价路线的标志。

  那些年倒掉的服装企业

  2015年,产能过剩从房地产行业,工程装备业,钢铁行业,蔓延到纺织服装等制造领域。来自工信部消费品工业司的数据显示,2015年1月至9月,纺织行业亏损企业户数上升6.6%,亏损的同时,部分制造企业或选择关张破产,或选择跑路。

  2015年4月,李宁、特步核心供应商,雅纶制衣资金链断裂;

  2015年5月,东莞厚宏制衣厂老板跑路;绍兴印染大佬五洋印染破产;维斯凯女装老板卷款跑路;

  2015年7月,玛琳海顿服饰老板失联;华东纺织大户宝利嘉破产;

  2015年8月,建厂百年的济南国棉一厂破产,资产进行公开拍卖;浙江红剑集团有限公司正式停产;

  2015年9月,温州市庄吉集团正式宣告破产

  ……

  为什么它们输了?

  其一,最先输给国内本土的一批内资民营企业。

  大约在20世纪末期,江浙一带的民营服饰企业开始崛起。诸如美特斯邦威、森马等休闲服饰品牌速掌握了“前辈”班尼路们的成功经营,凭借自身的完善的零售管理系统以及直营及特许经营相结合的经营模式迅速在市场上占到一席之地。

  以美特斯邦威为例,虽然最早也曾请来与刘德华(班尼路的形象代言人)一样同样为四大天王的郭富城,但在美邦定位人群为在校学生后,迅速替换了更为年轻的周杰伦做代言。事实证明,此后十年里周杰伦在演艺界的发展也确实为美邦带来不少的人气。

  其二,输给快时尚(专题阅读)品牌

  与班尼路、佐丹奴这些品牌关店潮不一样的则是Zara、H&M、优衣库等这类快时尚在加速扩张。如今,快时尚又加快速度布局二、三线城市,继续强化其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和竞争力。业内预测,未来,快时尚在中国扩充产品线的速度会越来越快。

  这些快时尚品牌成为当下年轻人的宠儿,它们发展速度很快,款式新颖。这与班尼路、佐丹奴这些老牌服装很久不上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其三,输给电商。

  服装界流传着一句名言,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虽然一些内地的牌子也是被快时尚打得不行,但至少还是在求转变,比如积极做电商什么的,而你回过头来看这些港资品牌,也不见它们在线上有什么大动作。”时尚服饰业零售专家闵光亚说。

  所以,无论是品牌自身的问题也好,还是外部竞争激烈的结果也罢,摆在我们面前的结果,是当年这些红极一时的几个服饰品牌的黄金时代,的确是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