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国外客户过来,都要看看全球最细的纱线长什么样。”3月22日,位于佛山市高明区的溢达集团研发中心,何小东刚接待完一批前来参观的客户。类似这样的客户,他已经接待了数十批。
用肉眼看,这根全球最细的纱线跟人的一根头发丝一样细。英支是一个衡量棉纱线粗细的单位,支数越大代表纱线越细、面料越高档。2013年,何小东和他的研发团队攻克8个世界性技术难关,研制出700英支的纱线,比当时最细的纱线还要细212%,不仅创下了全球最细纱线的记录并保持至今,而且由于没有先例,如何鉴定700英支纱线一度还难倒了第三方检测机构。
如果说,330英支纱的大批量生产,已经使溢达站在了“珠峰大本营”,那么700英支纱的成功研发,则让溢达登顶纺纱的“珠穆朗玛峰”。
正是有了众多同何小东一样的“纺织工匠”,溢达才能在最近两年蝉联佛山十大专利富豪榜榜首,才能不断攀登研发新高峰。在这一过程中,从设立600万美元“试错基金”的真金白银投入,到在企业内部营造全员创新氛围,溢达不失为观察佛山制造转型的一扇窗口。
A.昼夜攻关200天攻克8个世界性技术难关
700英支的纱线究竟有多细?何小东打了个比方。一根棉花纤维,直径大概是头发丝的1/7,而700英支的纱线,则是由7根棉花纤维捻合而成。也就是说,一根700英支的纱线,大概就跟人的头发丝一样细。
“用这种纱织出来的布,既有丝绸的手感和光泽,又具有丝绸所没有的‘骨感’。直至目前,溢达仍然保持着全球最细的纯棉色织产品的纪录。”何小东说。
而在溢达集团研发中心总监张玉高看来,在纱线研发上的巨大突破,既源自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也得益于溢达从棉花种植到成衣制造的垂直供应链优势。
在新疆自建长绒棉种植基地,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科学的种植技术,溢达能够获取到最优质的原材料,棉花纤维的长度能够达到行业领先的37毫米,这是其他普通棉花所不能比拟的,这为溢达研制出“最细纱线”奠定了重要基础。
有了好的棉花,何小东带领着纺纱车间的一线技术骨干,还有研发中心、织布厂、染纱厂等分厂工程师组成的研究团队,连续200个日夜奔波于实验室与一线车间之间,攻克了8个世界性技术难关,最终找到了如何将纱线做到“全球最细”的方法。
比如,针对纺纱完成去除含量高达80%的水溶性纤维之后,剩下的20%棉纤维极其松散,根本不适宜后续加工的世界难题,研究团队找到了破解方法。
“当产品标准不断上升到新的层次,一个原本普通的问题就会变成棘手的问题,这时候就需要在新的基础上从零开始研发,难度系数是呈几何级增长的。”何小东说。
这是一个数学上排列与组合充分应用的过程。研发团队利用埃及棉纤维最细但不是最长和新疆棉纤维最长但不是最细的特点,采用适当混合的配棉,以及在纺纱设备上通过双精梳和双粗纱等特殊纺纱工艺,突破了现有工艺限制。
一方面有效降低了棉条短绒和棉结,另一方面又能得到适用于生产超细纱线的粗纱,使生产出的纱线中含有高达80%的水溶性纤维,然后通过并线和适当处理,保证水溶性纤维去除之后剩下的20%棉纤维不会散脱,最终研制出了具有实用性的“全球最细”的700英支纱线,以及用全球最细的纯棉纱制成了色织产品。比之前广泛使用的最细纱线还要细212%。
B.突破纺纱极限 如何鉴定一度成为难题
由棉到纱,由纱到线,再由线到布,每一步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何小东告诉记者,溢达2003年之前在业内就首先研发170英支纱的产品,此后又往200英支、330英支的台阶迈进,再到现在700英支纱的问世,这一路走来,研发团队一直追逐着纺纱技术的极限。
“330英支纱的研发,一共攻克了2个技术难关,用时20天;攻克700英支纱这个纺纱新高度,就要攻克8个技术难关,用时200天,而且每个技术难关的难度都是前者的3倍以上。”何小东掰着手指说道。
值得关注的是,700英支纱研发成功后不久,就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插曲:如何检验新研发的纱线是否确实达到“700英支”,成为了“新难题”。因为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家第三方检测机构有足够先进的方法,能准确进行鉴定。
何小东说,传统检测所使用的一个方法是“称重法”,比如摘取一定长度的纱线,通过称重,再通过相应的计算,从而确定这根纱线是“多少英支”。
然而,新研发出的700英支纱线太细太轻,而且棉纤维分布极不均匀,传统的检测方法已经不足以鉴定它究竟是不是“全球最细”的700英支。
后来,国家纺织品鉴定机构与溢达项目科研团队共同协作,从测试原理出发,改进传统检测方法,并研究出新的鉴定方法,配合显微镜等多种手段进行检测,才最终出具了具有权威性的鉴定报告,并通过了广东省科技厅专家团的成果鉴定,向外界宣告了“全球最细”纱线的诞生。
何小东表示,全球最细的纯棉色织面料可用于制造高档服装,走高端奢侈品的路线。据了解,高档服装面料在市场上出售价格可高达5000元/码(约4500元/米)。若按照每年0.75万码(约合6800米)的年产量,每年可获利润3599万元。
C.追求卓越个人拥有67项专利
对何小东这位“全球最细”纱线的主力研发人员,溢达的同事通常称呼其为“何博”。从2003年研究生毕业加入溢达开始,至今他已经在溢达研发中心耕耘了13年,期间他攻读了博士学位,并已成长为研发中心的高级工程师。
在溢达,上到老总下到普通员工对技术研发人员都称呼其技术头衔,很尊重经验与技术。
对何小东来说,一个“博”字不仅代表了他的学位,而且也是他研发成果的写照。目前,何小东名下已经拥有67项专利。记者了解到,这已超过不少企业所拥有的专利数。
而截至3月21日,广东溢达已申请专利813项,其中477项专利已获得授权,获得授权专利中发明专利达149项。由于在专利方面的杰出表现,广东溢达在2014年及2015年连续两年蝉联佛山十大专利富豪榜榜首,两度超过“创新强企”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从比例来看,广东溢达每100项专利中,就有14项来自于何小东的参与。而何小东所获得的专利,多集中在纺纱和织布等方面。
为何纺纱和织布等环节容易出现创新成果?在张玉高看来,纱和布料在纺织服装产业中属于原材料环节,而原材料的创新对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是许多终端产品创新的重要基石。原材料的革新和新材料的开发既是新型织造技术的入口,也是先进工艺的推手。
手记:鼓励试错“放飞”创新
在溢达,我们采访了许多“纺织工匠”,从针织布料的“行业最新”,到衬衫免烫技术的“全球顶尖”,再到挑战纺纱极限的“全球最细”,以及中水回用技术的“行业最强”,这都透露着一个企业对“工匠精神”的极致追求。
在这背后,支撑工匠层出不穷的是企业真金白银的投入和宽容的试错机制。溢达设立了每期600万美元的“试错基金”,用于支持企业研发人员高风险的创意。
只要员工的创意具备创新性,如市场上没有可及的技术;或创意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或创意旨在解决的是共性问题,即便创意本身具有很高的失败风险,也能获得试错基金的支持。
试错基金自2014年设立至今,已累计支持了34个科研项目,实际花费150万美元,已有5—6个项目成功用于生产中。
此外,从2014年开始,溢达每年年终还有针对“技术创新”的颁奖典礼,企业高管会亲自为取得创新成果的员工颁发证书,并拿出有吸引力的奖金奖给敢于创新的员工。
得益于此,溢达形成了全员创新的浓厚氛围,成千上万人共同在想变革。在此推动之下,溢达仅设备研发中心截至目前共设计生产小配件285款,研发自动车缝设备56个型号,目前推广到整个集团使用的自动设备有1188台,拥有183个专利。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溢达的技术人员与管理层人员相见,技术人员对管理人员不以职位相称,如对刘姓总经理不称“刘总”而称“老刘”;管理人员对技术人员则以技术头衔称呼,如对刘姓博士称“刘博”,对李姓工程师称“李工”。而对于那些同时身兼技术与管理职务的员工,同事一般均以技术职务称呼。
或许正是这种从上到下的对技术的尊重,以及技术岗位与管理岗位平等相处的氛围,让一代又一代的“纺织工匠”能够在溢达默默耕耘,潜心研究,让这家传统纺企不断问鼎“行业最新”“行业最强”乃至“全球顶尖”。
- ·目标价格下调对外盘影响可忽略 03-28
- ·洗衣店“封杀”部分品牌服装 03-28
- ·专家支招纺服出口企业:稳外贸, 质量 03-28
- ·乌兹别克斯坦加快纺织服装业发展 03-28
- ·襄城县外贸服装加工企业稳步增长 吸引 03-28
- ·首届中国(浙江)民族服饰设计展演十 03-28
- ·2015年线上线下服装零售分析 03-28
- ·石狮县域经济转型路径:“要素依赖” 03-28
- ·2016年新疆棉花目标价18600元/吨 比上 03-28
- ·广东省服装产业依靠“互联网+”等新模 03-28
- ·中韩FTA迎生效百天 大幅降税商品出口 03-28
- ·经济现企稳信号:工企利润终结七连跌 03-28
- ·74家服装企业无照无证将被公告 童装绳 03-28
- ·垂直母婴电商再度兴起 这次有什么不同 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