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通知》,自2017年起,棉花目标价格由试点期间的“一年一定”改为“三年一定”。春耕大忙季节,棉价波动加剧之时,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让涉棉各方欢欣鼓舞,市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此外,郑棉期货交割基准地移至新疆、国储棉抛售再次开启、“期货+保险”等金融模式诞生也给棉市注入了希望,国内棉花产业进入新时代。
深化目标价格改革利于产业健康发展
上海棉花国际交易中心首席专家姬广波认为,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棉价由原来的“一年一定”改为“三年一定”,虽然只是一个数字的调整,但其对我国棉花产业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的主要内容看,其涉及三个方面。其一,完善目标价格形成机制。棉花目标价格水平按照近三年生产成本加合理收益确定。合理收益具体取值综合考虑棉花产业发展需要、财政承受能力和市场形势变化等因素。其二,合理确定定价周期。棉花目标价格由“一年一定”改为“三年一定”。如果定价周期内棉花市场发生重大变化,那么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即可及时调整目标价格水平。其三,调整优化补贴方式。对新疆享受目标价格补贴的棉花数量进行上限管理,超出上限的不予补贴。按照上述机制,确定2017年至2019年棉花目标价格水平为18600元/吨。
据期货日报记者了解,2014年至2016年,国家在新疆启动了为期三年的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经过三年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农产品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价格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新路子,实现了全国棉花生产布局的战略调整,带动了棉花生产、加工、流通的全产业链发展,提升了国产棉花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实践经验。
不过,改革试点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政策预期不稳定,农民和涉棉企业担心试点结束后是否会继续实施目标价格政策,他们也希望目标价格形成机制更加透明;目标价格“一年一定”过于频繁,不利于稳定各方预期,不利于保持棉花生产稳定;补贴方式还不尽科学合理。
为解决改革试点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推进棉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棉农收入和种植积极性,打造新疆优质棉花生产基地,提升国内棉花产业竞争力,促进棉纺织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棉花目标价格改革,完善有关政策。
“站在农民的角度考虑,棉价‘一定三年’,说明政府支农惠农的政策是长期稳定的,种棉的收益是有保证的,这就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棉花种植环境。另外,这个政策给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有利于农民制定较长时间段的棉花生产计划以及进行农田基础建设,有利于增强农民抵抗自然风险等的能力,有利于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为棉花产业的全面发展打下扎实基础。”姬广波补充说,站在轧花厂、贸易商、纺织企业的角度考虑,这个政策的出台为市场营造了一个稳定的经营环境,减弱了政策对市场的影响,有利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最终会推动我国棉花市场完全市场化。
目前,内地棉花主产区已进入整地育苗阶段,新疆棉花主产区正处在整地备耕与农资采购阶段。新政策出台后,棉花主产区市场各方对此有什么反应呢?
“新疆是我国棉花主产区,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80%左右,虽然新发布的棉花目标价格低于2016年,但整体来看,新政策对棉花产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湖北银丰公司棉花专家刘爽告诉记者,南疆地区预计在清明节过后开始种棉,北疆地区预计在4月10日前后翻地种棉,对于棉花价格的下调,新疆农民是有预期的,基本上不会影响他们的种棉积极性。
刘爽表示,虽然2016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略有下滑,但棉花生长期间天气条件良好,没有出现像2015年那样的低温暴风天气,以至于新疆棉花单产增长幅度较大,总产量达到400万吨,农民种棉具备了增收的基础。与此同时,2016年籽棉收购价格较高,各项支持措施也落实得比较到位,2016年新疆棉农的收入增加不少。现在,又出台了保证市场长期稳定运行的新政策,这让农民种棉的底气更足了。
记者与常年在新疆包地种植棉花以及进行棉花经营的业内人士交流时获悉,新政策的出台令种植棉花的收益更加稳定,其将提高农民种植棉花的性价比,提高棉花与玉米、小麦、番茄等作物竞争中的优势,预计2017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将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另外,棉价“三年一定”,还有利于稳定农民的种植结构,有利于土地的流转,有利于规模化农业的兴起。
“对于我们来说,新政策的出台减弱了‘有形之手’的影响,增强了‘无形之手’的影响,在市场机制决定价格的情况下,国内棉花市场是有规律可循的,这就增加了经营的胜算。”刘爽表示,今后国内棉市的市场风险虽然依然存在,但“政策风险”会削弱不少。
交割计价基准地转移提高新疆话语权
随着产量的进一步提升,未来新疆将成为国内棉花市场的中心。此外,2014年以来,新疆棉纱行业在政策扶持下迅速发展。当前,国内多数大中型纺织企业均已在新疆开设分厂,如华孚、华芳、华茂、如意、天虹等。纺织企业在新疆的投产规模超过1200万锭,年消耗棉花80万—100万吨。市场预期,不久之后,新疆的纺织规模将达到2000万锭,年消费棉花200万吨,这就意味着50%的新疆棉花会就地消化。新疆棉花产业结构由生产为主逐步向产销一体化转变,未来新疆将成为我国最大的棉纺织生产中心。棉花贸易商也越来越重视新疆棉花市场,再加上新疆棉花质量高、数量大,未来我国棉花市场的定价中心势必在新疆。
“产业中心转移、市场价格中心转移,没有‘逃过’郑棉市场的眼睛。”郑棉市场投资者张胜军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郑商所已经创新性地在新疆设立了棉花交割中转库,棉花新疆产、新疆检、新疆注册,棉花中转仓单交割单位、检验方式、检验机构、交割标准、期转现方式、自主配对交割方式、仓单充抵保证金、银行质押等功能均与标准仓单相同。中转仓单要转为标准仓单只剩下从新疆运输到内地的问题,而运输时间由仓单持有人和交割中转库根据铁路运输松紧情况灵活解决。更为重要的是,根据市场的变化,郑棉盘面价格将从以郑州为基准价改为以新疆为基准价。仓单交割计价基准地转移至新疆标志着国内棉花产业新格局的形成,未来郑棉价格将在更大程度上反映新疆棉花市场的发展情况。
记者查阅郑商所公布的涉棉通知、公告等发现,早在2016年11月中旬,交易所就发布了两则有关棉花交割的通告。不过,这两则通告内容较短,并未引起市场的过多关注,很容易就忽略了其对市场的深远影响。其中,一则通告称,经研究决定,对指定棉花交割仓库升贴水进行调整,自2017年9月19日开始执行。从升贴水标准调整情况来看,新疆棉花交割库的升贴水为零,其他各地棉花交割库的升贴水改为900—1000元/吨减去运费补贴。另一则通告称,经研究决定,非新疆生产加工的棉花用于期货交割时贴水200元/吨,取消新疆生产加工的棉花升水200元/吨的规定,上述调整自2017年9月19日开始执行。
姬广波告诉期货日报记者,交割计价基准地移至新疆应引起市场的重视,执行新的升贴水制度后,我们分析国内棉花价格特别是郑棉价格走势时要改变以往固有的方法和模式。
国储抛售重启势必改变市场供需格局
3月以来,国储棉抛售重启,国内期现货棉花价格应声下滑,国内棉市表现出较强的政策性特征。
国储棉抛售对棉花市场的影响究竟如何?永安期货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匡波认为,放眼全球棉市,近年来一直呈现产不足需的格局,全球库存消费比逐年下降,在我国庞大的棉花库存被消化以后,如果产量不能有效放大,那么大级别(可能以长时间缓慢攀升来实现)的趋势性行情是值得期待的。
“从小周期来分析,美棉价格重心仍在攀升。另外,由于美元加息靴子落地,大宗商品开始反弹,在国储棉抛售的阶段性利空被消化后,郑棉将迎来上涨契机,价格预计回到16000元/吨以上。”匡波补充说,市场也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因素,郑棉价格的涨跌还取决于供需关系的变化、棉花种植面积的增减以及主产区的天气情况。
据了解,当前,我国棉市处于产不足需状态,并且这种态势将延续数年。国内棉市的供应缺口,一靠进口棉、进口棉纱来弥补,二靠国储棉抛售来弥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棉价的波动具有较强的“季节性”特征,主要表现为国储棉主导下的价格波动阶段(抛储时期)、进口棉主导下的价格波动阶段(进口棉成本优势明显时期)、国产棉主导下的价格波动阶段(新棉集中上市与国产棉价格优势明显时期)。
匡波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全球棉市总需求正在缓慢提升。消费水平自2006/2007年度到达峰值2700万吨后开始下滑,2011/2012年度降至2238万吨,随后逐步恢复,预计到2017/2018年度可增加至2500万吨。
“国内棉市每年的供应缺口在300万吨,考虑到每年进口棉花100万吨,实际缺口在200万吨。2015/2016年度到2017/2018年度,国内棉市供应缺口一直处在较高水平。”匡波说,当前尚有国储棉来弥补供应缺口,待国储库存被消化,如果我国棉花产量没有大幅提升,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进一步放松进口。
据匡波介绍,2017年国储棉抛售前,国储库存总量在820万吨,2017年的抛售总量与2016年的266万吨持平的话,2017年国储棉抛售结束后,国储库存就剩554万吨。按此节奏推算,2018年国储库存将下降至290万吨。考虑到安全库存问题,未来国内棉市的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
上海伏森纺织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华告诉记者,国储棉抛售重启以后,部分业内人士开始看空棉花价格,他们认为郑棉主力合约将下滑到15000元/吨以下。
“目前,国内棉花价格走势主要由国储棉抛售价格与成交率主导。对比期货仓单棉、现货棉与国储棉的质量可以发现,期货仓单棉在质量上具有优势,随着郑棉价格的下跌,其性价优势更加明显,后市期货价格出现反弹的概率较大。”匡波说。
合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降低经营风险
“政策大力扶持,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日渐深入,我国棉花产业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浙江大地期货研发总监周文科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国内棉花期货上市后,市场规模逐步扩大,众多涉棉企业参与其中,他们通过套保来规避棉花价格波动风险。此外,近年来,多家期货公司又在新疆、湖北等地,针对种棉农民、农业合作社等开展“期货+保险”业务,把新的经营理念、金融工具送到“田间地头”。
实际上,在棉花目标价格改革甚至是农产品价格改革和补贴方式改进方面,国内期货市场一直扮演着好帮手的角色。目前,国内棉花上下游企业均在积极探索合理利用期货、保险等金融工具的模式与渠道。
期货日报记者发现,国内棉花产业在向资源优势地区新疆转移的过程中,产业链上的很多企业都很善于利用期货等金融工具。例如,新疆很多棉花种植大户在种植前、籽棉出售前均要参照郑棉价格制定计划,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扩种、籽棉售价过低的现象。对于部分大型纺织企业来说,增加棉花和产品库存要承受价格下跌的风险,而保持棉花和产品低库存又面临价格上涨与未来可能采购不到原料的风险。此时,企业只要通过郑棉市场进行“基差交易”或“场外期权交易”,就可以应对上述问题。
另据了解,全球棉花市场一体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棉花产业链上的企业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棉花价格波动加剧的情况下,新疆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加强政策扶持,加强产品创新与管理创新,更需要加强市场风险管理。
近年来,为了帮助新疆涉棉企业解决经营风险大、资金紧张、期货人才匮乏的问题,郑商所及有关期货机构在新疆进行了期货业务培训,开展了多项期货服务产业的创新业务,这有利于新疆乃至全国棉花产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