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三天收官;前11个月北京市pm2.5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符合预期目标
新京报讯 (记者邓琦)还有三天,《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将收官。环保部昨日召开例行发布会,环保部宣传教育司巡视员刘友宾介绍,专家们分析认为,“大气十条”提出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能够实现。另外,目前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难题正在顺利破解。
前11月京津冀pm2.5下降38.2%
2013年国务院印发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大气十条”,是大气污染防治历史进程中里程碑式的文件,不仅总结了过去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中的进展和问题,也研究提出了解决新时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措施。
“大气十条”里面确定的大气质量改善目标主要有: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下降10%,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还有大家很关注的一个数字:到2017年,北京市pm2.5浓度达到60微克/立方米左右。
刘友宾介绍,2017年1月-11月,全国pm10比2013年同期下降21.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pm2.5分别下降38.2%、31.7%、25.6%,其中北京市pm2.5浓度接近60微克/立方米。
“再过三天,‘大气十条’就要收官了,我和大家一样充满期待。专家们分析认为,‘大气十条’提出的空气质量改善目标能够实现。”刘友宾说。
将评估“大气十条”实施情况
刘友宾表示,虽然“大气十条”目标能实现,并不会因此而沾沾自喜。
他认为,大气污染防治的路还很长,目前取得的成绩与人民群众的期盼还有差距,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三方面:部分地区、部分时段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问题仍然突出;区域进展不平衡,部分省份工作相对滞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转变,污染物排放量大。
他介绍,下一步,将继续认真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全力打赢蓝天保卫战第一仗。委托中国工程院对《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终期评估,总结经验,找准不足,提出对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行动第二阶段指导性文件研究工作,明确打赢蓝天保卫战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秋冬季重污染难题正在破解
今年9月,环保部正式启动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攻关项目,这是用总理基金成立的项目。目前,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的4个专题、28个子课题已经全部启动。
刘友宾昨日介绍,专家分析认为,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重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燃煤排放是冬季首要来源,对重污染期间pm2.5的贡献可高达50%左右。今年入秋以来几次重污染过程,硫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降至约10%甚至更低,表明火电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散乱污”企业整治已取得成效。同时发现,硝酸盐在北京市pm2.5中的占比高达30%以上,表明机动车等排放的氮氧化物对硝酸盐的贡献凸显,需进一步加强管控。
专家们的研究还发现,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成因可概括为本地积累、区域传输和二次转化3种类型。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段三种类型贡献比例不同,相互混合。专家认为,北京市秋冬季pm2.5爆发式增长往往是以上3种污染类型的叠加。
刘友宾表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一直以来是一块“硬骨头”,目前秋冬季大气重污染频发的难题正在顺利破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1月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启动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由于各地及时落实减排措施,联合行动,精准应对,大大降低了重污染过程的影响,主要污染物减排比例在20%左右,成为今年重污染天气应对的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