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科技网纺织科技网--专业的纺织技术论坛
107国道虎门段又塞车了往来的货车一如既往的忙碌,贴着各地车牌的小车穿梭其中,尽管连日阴雨绵绵,外需仍不给力。
“这是虎门的特色,不塞车我们还担心呢。”小红白格子衬衣,笔挺笔挺的灰西装,灰中略带墨色的西裤,老谭的衣着总比同龄男士都来得时尚一些。
老谭虎门镇人民政府经济科技信息局局长谭志强,他也是虎门服装业发展的“活名片”,说起虎门服装,他如数家珍:“虎门共有服装服饰生产加工企业2346家,其中,服装类2240家,服饰类106家,规模以上的共126家。”
“我们也想过做房地产,也想过做电子制造业,为什么最终还是选择了服装制造业?”地地道道的虎门人,老谭有着广东人一般朴素的表述方式:“很简单,就是看着你碗里有多少菜,才吃多少饭。”
一个小镇的“主菜”
四十多岁的老谭总喜欢把虎门服装第一次向全国集体亮相挂在嘴边。
1996年的时候,虎门已有数百家服装企业,但全国99.5%的人都不知道虎门服装。那个时候,北京有服装博览会,宁波也有服装节。这种反差,激起了虎门人的雄心要在中国服装界占有一席之地,在全国亮个相。
那个年头,一个小小的虎门,要开“国际服装交易会”,一家外资企业在接到邀请时很不屑地说:“你们没有经验,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料,我们不需要参加。”就连本地的虎门市民都会在茶余饭后议论纷纷:“吃饱了没事干浪费纳税人的钱。”同年,一旁的南海开了个服装展一天就关门,普宁的服装展只坚持了两天,老谭“压力山大”。
大企业看不起就找小企业,外资看不起便找本土企业……这么多年之后,老谭每每说起此事都感慨良多:“还好成功了,展会开了六天,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这一盛景,延续至今。“我们今年有六个活动,五个大赛,三个工程。”掰着手指,对于眼前的“主菜”,老谭非常淡定,“虎门虽然是一个小镇,但是,放眼全世界也不能找到这么一个展会,展会上有七八千个服装制造业的老板可以在你眼前面对面谈生意。”这里还有40个服装市场,1万多的服装商铺,将于今年11月举行的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已经是第18届。
一个企业的“头盘”
第一届交易会的一炮而红让虎门吃下了“服装兴镇”的定心丸,也让一个叫郭东林的服装小作坊老板作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决定那一年,他把自己的东越制衣厂从番禺搬到了虎门。
只有20多台缝纫机、40名工人的东越制衣厂,跟当时虎门大多数服装制衣厂一样,并没有引人关注。直到1999年第四届服交会的时候,郭东林一口气租下了10个展位,却不接一张订单,只为打响一个品牌“以纯”。
郭东林说,他过去做批发的时候,一个月可发卖200万件服装,钱来得很快,但他走得更远,于是选择了打造自主品牌的路子。2005年,“以纯”为虎门拿到了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该镇的唯一一个“中国名牌”,也是这个名字,在2012年为虎门纳税贡献了高达4.1亿元。如今,“以纯”的名字遍布32个省市自治区,员工人数翻了750倍。
如果说虎门服装一直摆的是“雁阵经济”,那么,“以纯”毫无疑问便是那“领头雁”。
老谭经常把“养肥它们”挂在嘴边,这个它们指的是处在金字塔顶尖的服装品牌“以纯”和市场品牌“富民”,“我们还要培养几十家有发展前途的中型企业,树立标杆,推动整个行业发展。”凭着多年的经验,老谭心中清楚,金融危机阴影之下整个市场甚是平静,许多企业在观望。“大家都在等机遇,等方向。政府是时候该做些事情。”老谭思路很清晰,“我们出资让这些标杆企业出手去进攻国内市场,今年内我们会带着这些示范企业去北京去香港参展或者观摩,所有的展位费都是政府出钱。有困难就有机会,有弯道,才可以超车。”
一个老板的“慢炖”
“以纯”在国内销售的成功,让不少虎门的老板们开始顿悟。东莞市虎门衣佳汇制衣厂的总负责人蔡长青羡慕地说,他的公司本是做小礼服、皮衣皮草等出口贸易,小有名气且生意红火,却从前年开始遇冷。“我们是长期做外单的,而且有着固定的外贸公司合作,国际经济不景气,我们越来越没安全感。”老蔡的忧虑,也是虎门所有做外贸同行的忧虑外贸公司欠钱跑路的消息越来越多,就连他相熟的一些公司,一年都跑了好几百万元的订单。
去年下半年,老蔡重新开启内销市场。“2006年的时候我做过内销,不过那会儿不熟悉国内市场,也没放多少心思,亏了不少。”即便这样,他还是鼓起勇气再吃螃蟹。“我重新注册了商标,慢慢学会发展电子商务。我当它就像个小孩子,慢慢开始养。”
一边继续保持外销市场,一边“小火慢炖”国内销售。老蔡在公司里特别加设置了“内贸部”。“国内需求很大,但是南北市场的差异化也很大,这跟外销直接接受订单的做法不一样,我们还在摸索。”他坦言,内销市场不熟便从网商供应商做起,“我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怎么走货的,我再跟着上路。”显然,这个“孩子”寄托着老蔡满满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