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科技网纺织科技网--专业的纺织技术论坛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我国纺织服装类标准约1000多个,与之相关的iso标准约300多个,aatcc标准约100多个,astm标准约300多个,jis标准约200多个。对国际标准的采标率,国内平均水平约为44%,而纺织品的采标率达80%。虽然我国纺织服装标准已成规模,但在实践中仍然与国际标准存在着一些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形成的标准体系不同。iso或国外的国家层面上的纺织标准,主要内容是基础类标准,重在统一术语,统一试验方法,统一评定手段,使各方提供的数据具有可比性和通用性,形成的是以基础标准为主体,再加上以最终用途产品配套的相关产品标准的标准体系,在产品标准中仅规定产品的性能指标和引用的试验方法标准。对大量的产品而言,国外是没有国家标准的,主要由企业根据产品的用途或购货方给予的价格,与购货方在合同或协议中规定产品的规格、性能指标、检验规则、包装等内容。我国现行的纺织产品标准有不少是计划经济体制时的产物,形成的标准体系以原料或工艺划分的产品标准为主,目前主要分为棉纺织印染、毛纺织、麻纺织、丝绸、针织、线带、化纤、色织等,标准中除性能指标外,还包括出厂检验、型式检验、复验等检验规则的内容,形成了各类原料产品“纱线―――本色布―――印染布”的标准链。近年来也有以用途制定标准,但所占比例极小,如《gb/t18863-2002 免烫纺织品》、《fz/t 64010-2000远红外纺织品》等。
其次,标准发挥的职能不同。国外将国家层面上的公开标准作为交货、验收的技术依据,从指导用户购买产品的角度和需要来制定,人们称之为贸易型标准,企业标准才是作为组织生产的技术依据,这种贸易型标准的技术内容规定的比较简明,比较笼统,比较灵活。与之相反,我国大多数的产品标准的职能是用以组织生产的依据,从指导企业生产角度的需要来确定,人们称之为生产型标准,为了便于企业生产,标准在技术内容方面,一般都规定的比较具体,比较详细,比较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纺织产品的新品种不断涌现,决定了简明灵活的贸易型标准更能符合市场的需要。我国的生产型标准范围较窄,覆盖的产品种类较少,造成标准的数量不少,但仍跟不上产品的发展速度。
第三,标准的水平有差距。由于标准的职能不同,标准技术内容也不同,如在考核项目的设置上,在性能指标的水平上等均有一定的差距。国外根据最终用途制定的面料标准,考核项目更接近于服用实际,如耐磨、防火、洗后外观、接缝强力、透气性等。我国大多数的面料标准还缺少诸如此类的考核指标,不能适应人们对服用产品舒适美观性的要求,对服装的考核主要侧重服装的规格偏差、色差、缝制、疵点等外观质量,判定产品等级时忽略了构成服装的主要元素―――面料和里料。我国按生产型标准理念制定的标准,不能适用贸易关系超出生产方和购货方这种情况,例如,按染料类别和工艺制定不同的色牢度等级,在贸易交货验收中确定考核依据较为困难。翻开产品标准,为数不少的标准文本中写有“优等品相当于国际先进水平,一等品相当于国际一般水平”等,实际上仅是个别单项指标水平达到国际水平,但综合性能达不到;还有个别标为采标的标准,其内容与国外标准也有较大差距。
第四,标准产生的作用不同。随着国际间贸易壁垒逐渐减小,各国都在借助于tbt有关条款规定,制造技术壁垒,而制造技术壁垒的有效途径就是法规和标准。随着传统非关税壁垒限制作用的减弱,发达国家借助其先进技术,制造技术标准壁垒,控制进口。大多技术标准的控制权掌握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手中,我国产品标准被国际有关机构认可转化为国际标准的很少,仍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能像发达国家一样充分利用本国标准,保护本国贸易及有效监督进口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