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勇接受媒体采访,在总结回顾纺织工业“十二五”时期转型升级成果时表示,从行业运行、结构调整到转型升级,纺织工业在“十二五”时期均有良好表现,有力推进了纺织强国战略的实施进程。
“十二五”以来,纺织工业持续较快发展,纺织纤维加工量、出口额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技术进步成效明显,化纤、棉纺主要工艺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用纺织品成为重要经济增长点;质量品牌有所提升,部分品牌开始走向国际市场。
高勇强调,“十二五”时期,纺织工业“两个结构”的调整取得显著成就。
第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纺织工业早已不是仅仅解决老百姓穿衣盖被问题的产业,在“十二五”期间,纺织产品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如空气过滤、水过滤、油过滤等过滤材料,很多都是纺织加工产品。当前汽车、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向轻量化方向发展,要用到大量的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在现代医疗卫生产业当中,人造血管、人造脏器等高精尖领域,也离不开纺织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总体来说,纺织工业“十二五”时期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用纺织品作为行业发展的新增长点作用进一步发挥,服装、家纺、产业用纤维加工量比重由2010年的51:29:20调整为46.8:28.6:24.6,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10.6%。化纤在全国纤维加工量中占比提高12个百分点,化纤产量占世界的比重提高7.7个百分点。纺织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继续推进,其中新疆是新的投资热点,纺织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进一步加快,骨干企业加快投入建设在周边国家的制造基地,并逐步开始向发达国家产业链高端领域发展。
另一个表现是产品结构的优化和调整。过去,老百姓对纺织品服装的要求主要是保暖,现在则希望纺织品更加舒适、健康、绿色、时尚,且更加功能化、个性化。纺织品服装的细分程度进一步加强,越来越多的老百姓在不同场合开始穿着不同的服装,如户外、休闲、运动、正装、晚装等;纺织品服装的功能性日益加强,如抗菌除臭、吸湿排汗等。产品结构的调整,带来纺织品消费市场的繁荣,市场产品品类的多样化和多元化,很好地满足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和日渐成熟的消费理念。
进入“十三五”,2016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纺织工业将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理念,谋划发展,攻坚克难,实现“十三五”建设的良好开局。
数说纺织“十二五”
1、规模效益稳定增长
2014年,纺织纤维加工量达5000万吨,年均增长4.9%,占全球纤维加工总量50%以上。纺织品服装出口3070亿美元,年均增长9.7%,占全球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37.4%,一般贸易比重由2010年的74.4%提高到76.2%。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7220亿元,年均增长10.3%,利润总额3663亿元,年均增长13.1%。
2、结构调整持续深入
2014年,服装、家纺、产业用纤维消耗量比重由2010年51:29:20调整为46.8:28.6:24.6,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纤维加工量年均增长10.6%。化纤产量4390万吨,全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中化纤占比82.2%,比2010年提高12.2个百分点,化纤产量占世界的比重为65.4%,比2010年提高7.7个百分点。纺织工业向中西部转移继续推进,中西部地区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行业比重由2010年的16.8%上升到22.5%,其中新疆是新的投资热点。我国纺织服装企业海外投资呈提速态势,骨干企业积极打造“中国+周边国家”制造基地,在发达国家开始向产业链高端领域渗透。
3、科技创新稳步提升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多项高技术纤维成套技术和装备取得突破并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化纤、纺织、印染、产业用纺织品关键技术获得进步,连续化、自动化、高速化新型纺织装备得到广泛应用。在线监控技术应用深化,管理系统及综合应用在大中型企业得到推广,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成为行业亮点,服装个性化定制技术开始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已形成若干试点。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51%,较2011年提高0.06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中有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0.66%。规模以上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7716件,是“十一五”末的3.4倍。2014年,棉纺行业无结头纱比例81%,无梭布比例83%,分别较2010年提高11.6、9.2个百分点。“十二五”以来,纺织行业有14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筒子纱数字化自动染色成套技术与装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557项成果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
4、品牌建设有效推进
“十二五”时期,全行业品牌意识大幅提高,国家政策支持、行业协同推进、企业培育管理、社会机构参与等多方共建品牌格局基本形成,包括质量、创新、快速反应、社会责任的品牌价值体系得到广泛认同和践行。行业性品牌培育管理体系与品牌价值评价制度初步形成。目前活跃在国内市场的服装家纺品牌约3500个,全行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00多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跟踪培育的120家服装家纺品牌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许多品牌企业在跨界营销、流程再造、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新进展。2014年,全行业电子商务交易额约2.85万亿元,占全国25%,重点品牌企业应用电子商务比例超过80%。
高速增长的纺织服装电子商务扩大了品牌产品市场影响力,服装家纺网上销售额超过7000亿元。中国纤维流行趋势、面料流行趋势、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研究和发布,以及中国服装大奖、家纺产品设计大赛和创意大赛等活动连续举办,全产业链品牌建设体系逐步形成。
5、绿色发展成效明显
“十二五”时期,大量节能降耗减排新技术获得广泛推广应用。棉纺织行业使用无pva环保染料用量增长10%以上;化纤行业推广重点节能减排技术40多项,废弃聚酯瓶/片清洗中采用膜技术处理污水回用率达90%以上,采用在线添加、原液着色技术生产的有色纤维产量达到330万吨;印染行业短流程低温前处理、少水节能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及回用等节能减排先进技术获得突破和应用,百米印染布新鲜水取水量由2.5吨下降到1.8吨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再利用纤维年产量约600万吨,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由2010年9.6%提高到12%以上。废旧纺织品回收、分捡和综合利用产业链建设开始启动,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已经大量使用再生化纤和废旧纺织品,“旧衣零抛弃”活动推动了旧服装家纺规范回收和再利用进程。
6、人才培养力度加强
“十二五”时期,纺织行业研发人员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全时当量10.4万人年,比2010年增长25.4%,大中型企业研发人员占年均从业人数的1.8%。多层次人力资源培育体系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全国现有纺织服装专业本科大学约185所,高职院校200所,中职院校100所。“纺织之光”基金会加大奖科、奖教力度,“十二五”期间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的获奖人数有4266人。企业重视科研设计人员队伍和机构建设,加大投入培养和引进高端人才,通过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短期培训和自办大学等方式,培养一批企业适用的专业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