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后,台商磨刀霍霍,成立专门内销的公司,或发展内销策略,要在大陆工资高涨、出口倒退的此时,趁机摆脱为欧美品牌代工命运。
ecfa带来货品互免关税,乍看之下对早已布局大陆的台商受益不大,但从台湾进口部分原材料免关税,并扩大台湾商品在大陆的销售范围,企业经营成本应声降低,增加升级转型的筹码。
“现在做内需市场,条件越来越成熟,前景也越来越好。”厦门台商协会会长曾钦照透露,他正筹组一个新公司,预计9月运作,公司将同时进行出口与内销,是曾钦照在两岸签署ecfa后,做的新决策。
曾钦照的多威电子是厦门进出口百强企业,由于电子产品列入早期收获清单,他也开始谋划布局大陆市场。
厦门台商协会常务副会长沈辉雄也认为ecfa签署后,台湾产业会面临完整产业链的转型与升级,“后ecfa时代,台资企业外销转内销是一种长期趋势。”
以沈辉雄公司新凯为例,从事网球拍、安全帽,以前全做外销,但金融风暴导致美国的消费环境改变,新增接单缩水20%.
同样转向内销的有厦门台商协会副会长黄如旭经营的完美服饰,他最近也在北京设立一家工厂,还有五个经销点,初步规划是立足北京,布局华北市场。
黄如旭认为,ecfa签署后,台湾多种原材料进入大陆将享受零关税待遇,企业经营成本降低,撤掉一道贸易障碍。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所副所长唐永红认为,ecfa早收清单中的两岸关税减让,降低台湾商品销售大陆的成本,提升价格竞争力,有利于开拓大陆内需市场。
同时,ecfa早收清单中,大陆向台湾开放11个服务业领域,扩大台湾商品在大陆的销售范围,也有利于台商开拓大陆内需市场。
唐永红表示,台商拓销大陆内需市场,首先是对产品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以前台商多是接欧美订单,市场在欧美,但内销市场在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