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促进产业转移和重点产业布局调整的政策措施。其中,明确要求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在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关键时期,通过加大中西部地区薄弱环节投资力度,改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为其发展提供产业支持,既拓展了我国经济新的发展空间,增强发展的长期动力,又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城乡之间实现梯度、联动、协调发展。
但是,要让这一兼顾多重目标的规划真正实现,相关部门必须在执行中把握好一些基本原则,首要的就是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环境优先、结构优化的原则,让产业转移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警示,是因为目前中西部一些地方政府在产业招商和产业转移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比如,某些地方为增强吸引力,刻意实施着成本高昂的“低成本战略”:以生态环境“低成本”为代价吸引“三高”企业;以压低劳动力价格的“低成本”吸引竞争力较弱的企业;以土地和税收的“低成本”吸引“空壳”企业。将扭曲的低成本作为核心竞争优势,虽在短期内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实际难以持续。以劳动力为例,越南、印度等国家的制造业平均月薪只有1000元人民币左右,柬埔寨和缅甸等国甚至只有约500元人民币。与其相比,我国西部地区也没有优势。从土地和税收成本看,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导致一些企业以投资建厂的名义大量圈地并长期闲置,甚至恶意炒卖赚取暴利,不仅严重影响了正常经济发展,而且造成了大量土地资产流失,这些都不是我们需要的产业转移。
因此,在引导东部地区部分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绝非被动的“接受转移”,成为一些原本应该被淘汰产业的“还魂之地”,而是要真正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对技术、环境及政策演变有更多前瞻性考虑。
一是通过产业集群战略形成专业集群优势。要打破以往相对零散的低关联度投资格局,从较多关注总量规模向更多关注结构质量转型,避免“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做法。只有聚焦长期的集群战略导向,才能逐步形成兼具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优势的专业化产业园区。
二是通过生态开发战略发挥生态经济优势。拥有良好生态环境的中西部地区要充分认识到,制造业发展绝不能、也可以不和环境“作对”。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难以复制和再生的区域竞争优势。依托资源禀赋、切实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用水,通过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当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都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制造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
三是通过全程服务战略建立经济发展良好的“软环境”。少数中西部地方政府人员认为,“缺少知名度”是目前招商难的难题。但实际上,“名声不好”才是导致一些地区招商不易的主要原因。今后,中西部地区的整体“硬件”环境将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当地必须通过实施为外来企业全程服务的战略,建立和改善当地品牌。
- ·产业转移要有更多前瞻性考虑 06-30
- ·国务院进一步加强涉企收费管理 减轻企 06-30
- ·东莞服饰产业再次出发 06-30
- ·印纺织成本优势助华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06-30
- ·用别人的“柔维丝”被判赔偿4万元 06-30
- ·全省环保“零点行动”明天凌晨打响 06-30
- ·国际时装品牌售价差别大澳洲消费者被 06-28
- ·江苏印染业提升节能减排成[腹背受敌] 06-28
- ·安徽省工商局:14种纺织品商品被检出 06-28
- ·六成纺织品抽检不合格 意大莱等名牌上 06-28
- ·纽约期棉周5小涨但本周下跌3% 06-28
- ·纺服专业市场 让电商跟不上实体店的脚 06-27
- ·服装业传统模式成痛点 转思维重定位待 06-27
- ·江西服装学院“新秀杯”创意服装设计 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