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全国纺织服装企业免费注册推广
有机 印染 越南  棉纱价格 氨纶 棉纱 棉花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国内新闻
中国服装产业需创新文化 提高产业国际形象
时间:2016-07-29 09:11:57  来源:世界服装鞋帽网  共有条评论

   相信很多消费者,扫一眼商店里的产品,就会下意识地这样说:“这是韩流。”为什么不看品牌的标识,甚至过滤掉品牌自我风格,还能一眼看得出他们的国别所属?

  现实的光芒,总会照耀理论的苍白,曾经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日韩打破理论困境,走进了时尚的聚光灯下。

  反思

  “这是韩流。”

  相信很多消费者,扫一眼商店里的产品,就会下意识地这样说。

  同样的,我们看到很多店面,直觉也会告诉我们,这是日本的品牌

  为什么不看品牌的标识,甚至过滤掉品牌自我风格,还能一眼看得出他们的国别所属?这是因为,这些产品流淌着他们自己民族文化的血液,有着自我区域特点鲜明的文化胎记。

  就如我们一眼看到对面走过来的,是日本人还是韩国人一样简单。

  这是文化的区分,也是文化的胜利。

  很久以来有理论认为,时尚产业的时尚话语权牢牢地把握在欧美人手中。

  他们一方面捷足先登地占领了高端市场,另一方面又在平价时尚有着快时尚优势,尤其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他们保留了时尚霸权,而把成本转嫁给其他国家。

  现实的光芒,总会照耀理论的苍白,曾经顺利承接产业转移的日韩打破理论困境,走进了时尚的聚光灯下。

  三十多年前,我们也接过了产业转移这个接力棒,并且开始把部分产能往外转移,就如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韩。

  今天,我们面临着时代的思考:我们安身立命的支点在哪里?

  显然,产业发展无非两个层次,一是打破现有世界的时尚格局;二是做出自己的特色,而后者往往又是前者的前提。

  那如何做出自己的特色?

  终极答案是:产业文明。

  寻找

  一个现实,也许会让我们感到淡淡的乡愁。一种小昆虫,吐出的丝曾给我们这个国家带来无上的荣光。它穿过沙漠,走过边疆,被异国他乡所追宠,后人把这条路叫为丝绸之路。

  这代表着中国时尚的一个制高点,就如今日的欧美,不容人所忽视。中国丝绸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历史的风霜,我们似乎为人做起了嫁衣。

  相反的,那些靠进口我们丝绸的欧美人,却在这个时代,打起了世界丝绸的名牌。另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农业国家,崇尚道法自然,有着与自然贴近的手工工艺,有着与自然亲近的文化传统。

  但是,我们今天依然没有好好地利用这种中国特有的气质,来打造富有世界潮流的田园式品牌。这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然而多年来,这些文明被忽视、被封存在典章故纸,甚至散落在历史的瞬间。

  历史照耀未来。我们要寻回那些被忽视、被丢失,却依然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明与传承,这是我们曾经的遗憾,也是我们当下义不容辞的担当。

  我们需要回到历史,回到文化,回到起点,去总结和提炼中国文化,取其精华,为产业注入中华产业内涵,强化产业文化建设,打造文化软实力,为时尚产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动力。

  产业文化成为必需。

  创造

  从中华文化切入,是我们合乎其心、顺乎其手的基本工具。

  从本质上讲,文化就是心理运行机制,是思考的模式和规范,是做事的法则和方法。“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只要抓住这个“道”,万物就在你眼前展开:始于一念,而成就全世界。先造理,后造物。

  这个“理”,就是文化的精神和意志,继而延伸提炼出生活的理念,并结合新时代特点,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创造生活方式,最后用现代甚至国际化时尚语言来表达产品之价值。

  由此,设计研发空间广阔,又有标准所依。上下五千年都可选择,万国精华都可采用,设计灵感就此打开。同时,万物归于产品理念,为设计素材选择提供了鉴别之尺。

  而在理念的导引下,中国文化的表达也并非一定是龙凤图腾或是书画泼墨。

  我们更需要的是图腾背后的大国精神,泼墨背后的意境思考,并以此开启我们的创新之旅:从我们天然的思维优势开始,而非舍己之长求他人之极,盲目嫁接,魂不附体,产品也变得拧巴杂乱,缺乏朝气和活力。

  文化成就了产品,产品自然会进一步成就品牌

  通过品牌的运营,价值理念会更加鲜明集中,操作系统会更加完备,品牌会成为一种富有个性化的承诺:以价值观为核心,加强内部管理,以供应链和市场链为核心打造社群经济生态。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的品牌自然是在店面、服务、产品、营销各个环节都有所为、有所不为,都有一以贯之的气质表达,都有一脉相承的精神展现。其中的粘合剂自然是文化。

  文化夯实了品牌力量,凸显了品牌个性,从而成为品牌的基因。

  因此,品牌基因的历练,会让品牌文化会愈加成熟,愈加饱满,愈加开放,愈加富有创造性。文化是做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它有“产品—品牌—文化”闭环发展的深化路径,也有着自我的发展规律。而当一大批中国品牌的文化成长起来时,产业文化奇观就将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