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一生那么长。比如在珠海淇澳村有位92岁的老奶奶,爱穿大襟褂子,发梢总绑着红头绳。她12岁时,母亲为她做了香云纱嫁衣。80年过去,此衣犹在。穿这件嫁衣,老奶奶必挑具有仪式感的日子:嫁人、游龙舟、看大戏、守岁……穿上手作嫁衣,老奶奶就想起母亲的模样,那一头美丽的及地长发。她身上能找到母亲的倒影,青春岁月,黑辫子也长及脚踝,手也巧。
见衣如晤,针线有情,会说动人的故事给你听。
这是知名服装设计师马可近来在做的事。从今年8月起,马可和团队到处寻觅有故事的手作衣裳。到深秋,在北京的无用生活空间,她举办了“寻衣问道——找寻最有故事的手作衣裳展”。50多件手作衣裳,自全国各地征集而来,讲述了不同的人生。
“衣服和我们朝夕相伴,关系亲密。每个人从出生穿的第一件衣服开始,经历了一生,到最后离开人世,他还是需要一套衣服。始终都由衣服来陪伴我们整个生命历程。”和马可的对话,从对衣裳的情分开始。她心里,衣所承载的内涵,高于任何日常事物。
“母亲为小孩缝制衣服,没有比这个更直接表达爱的方式。衣服跟人的情感、家庭密切相关。正因为这样的理解,让我特别珍惜衣服,觉得衣服应该被负责任地制作出来,然后被负责任地对待。”
一件香云纱嫁衣可以陪伴一个女人80年,可置于时光洪流,它依然只是一支短暂的插曲。马可的措辞很感性,她说衣裳自有物的命运,最长几百年时间,纺织品终将氧化、分解,不能永久留于世上。以这种视角审视,衣裳也是值得珍惜的。
童年和大自然建立连接,才能成为有根的人
采访马可,是在试营业的“无用真味”二层。楼梯扶手保持木头原本的形状;刷绿漆的木椅和水泥裂纹桌面,颇有几分年代感;麻布窗帘是米白色的,轻轻掩掉外头繁杂的车流;空气里流淌着音乐,隐约还有丝丝粮蔬香。
黄晕的光洒了一桌,热茶水配杏仁,简单温热,恰似寻常人家的周末傍晚。
马可装扮素雅,编了一根长长的麻花辫,围着浅灰与深灰交织的围巾,身穿“无用”出品的浅灰色棉衣。
色调这样清淡,让人很难想到那些光鲜的头衔和履历:本土品牌“例外”“无用”的创立者,首位受邀参加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的中国服装设计师;在巴黎发布惊艳世界的作品“无用之土地”“奢侈的清贫”;贾樟柯以马可和“无用”为主题拍摄的纪录片《无用》,一举拿下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
马可会颠覆你对服装设计师、时尚、商业品牌等名词的印象,每个圈子都装不下她吧。10年前,在“例外”发展如日中天之际,马可和合伙人在经营理念上产生较大分歧,执意出走,转身创办“无用”。通常其他设计师初尝甜头,便在国内迅速扩张、大量开店,但马可不愿意,她自我定位为理想主义者的设计师,而非唯利是图的商人。“按我对品牌发展的设想,它应该始终保持尖端品牌定位,向世界传递中国的理念和精神”。
马可不太关注金钱,可以把物质需求降到很低。读大学时,不想给父母增加经济负担,就把开销控制在最低程度。学习设计兼表演专业的马可,是全班最不舍得花钱买化妆品和衣服的人,不爱逛街,空闲都泡在图书馆读设计类书籍、国外刊物。“当你对精神的需求远远高于物质,就对物质的依赖性不强了”。
对好衣服的理念也与周遭格格不入。大学时代的马可,爱穿宽大的T恤和大头鞋,自在如风。她坚持衣服得让人舒适、自然,不能影响心情。记忆中最糟的经历,是曾被要求穿紧身外套和及膝短裙的职业装、踩着半高跟鞋,“特别难受,手脚都不知道往哪儿放”。
对于服装设计,马可写过一篇文章《我对服装设计师身份的认识》:“这个世界根本不缺乏能够设计出时尚的、优雅的、性感的、漂亮的时装的设计师,但却非常缺乏服装设计师。”她的追求不一样,“让服装回到它原本的朴素魅力中,让人们被过分刺激的感官恢复对细微末节的敏感。今天的时代中,真正的时尚不再是潮流推动的空洞漂亮的包装,而应该是回归平凡中再见到的非凡”。
自然,乡土,民间。马可设计的生命力在这些地方落地生花。童年,她常去乡下姥姥家过寒暑假,为之着迷,一下子找到了人与大自然之间的连接。“这颗种子从小种下,一旦建立起与自然的连接,他就是一个有根的人,有能力感应大自然,从中获得能量。”她迷恋古老手工艺与纯天然材料,艺术回归大地。
很巧,马可接受采访时穿的棉衣,名字叫做“根”。
对外推广中国风韵,梦想一直留在本土
中国传统风韵,是马可服装设计的鲜明标签。
而追溯到一切源头,要说回1994年,马可参加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赛。无心插柳,年仅23岁的她夺得金奖。
在查找资料时,马可看到一本介绍兵马俑的画册,顿时被深深震撼住了。从兵马俑的那些造型,她感受到一种特别博大的大国气质,浑厚,质朴。兵马俑激发了马可的创作灵感。两个月时间,她在湖南农村,用苎麻夏布、蜡绳、棕叶等材料,亲自手缝和踩缝纫机,一点点完成《秦俑》,连染色都靠一己之力。
《秦俑》的成功,给予马可最初的动力,也埋下了意味深长的伏笔。
时隔22年后,上个月,一位设计师朋友去杭州丝绸博物馆参观,意外发现马可当年创作的《秦俑》被陈列其中,立即拍照发来。与往昔重逢,令马可感慨良多。“我说你看那是1994年的作品,现在已经过去了20多年,但当时做的《秦俑》和现在的‘无用’有着多么惊人的相似之处。我现在也都用手织布,用土法做,和当初高度吻合。说明我设计的走向、风格和定位,其实从处女作起就已经定调了,而我始终如一,一直都走在一个方向上,没有改变过。”马可语气里透着浓浓的庆幸。与其说这是个美丽的巧合,不如说她始终执拗于本心的追求,无人能动摇。
马可的本心之坚,有时令周围人都不可思议。
2007年,马可首次参加巴黎时装周,发布作品“无用之土地”,获得热烈反响。马可说,那一次发布并非自己主动争取而来,甚至一开始打算推掉。2006年4月,马可新创建“无用”,正着手做民间手工艺调研的一些规划。6月,巴黎高级时装公会主席专程拜访马可,希望让她代表中国设计师第一次出现在巴黎时装周上。马可满心惦记着自己的手工艺调研,打算婉拒。“我对他讲得很坦白,我是一个中国设计师,而巴黎虽然是全世界设计师都会非常期待进入的舞台、制高点,但那不是我的梦想,我真正的梦想在中国,在本土,我想深入中国乡村。如果我去巴黎,最多也只做一次发布,不会待在那里,我还会回来继续做原来的事情”。
在对方的一再邀请下,马可决定填补中国设计师的空白,走进巴黎时装周,带来“无用之土地”。隔年,马可又登上巴黎高级定制时装周。巴黎小皇宫的林荫道上,42位来自不同国家民族的舞者、内蒙古歌者娜仁其木格,以及两位纺纱、织布的手工艺人,合力展示了一场“奢侈的清贫”。“当今世界,奢侈也不再奢侈,唯有清贫最为奢侈。”马可曾对媒体表示,在她对中国文化的理解里,“奢侈一定不是以价格为标签的,而是以精神价值或者说人格气节作为对高贵的理解”。当年那个爱泡图书馆、崇尚精神高于物质的姑娘,从来都没离开过马可。
时装周舞台光彩照人,马可仍旧要回归,更安静地扎进传统文化的土壤里。远方T台风云入不了眼,濒临失传的技艺才值得追寻。纺纱织布、染布晾晒、田间劳作、民族歌舞……古老封印被一一揭开。
在最近“寻衣问道”展览开幕式上,有观众感叹:“最后3分钟,黑暗中的织布机声音太棒了,尤其是坐在蒲团上听,简直了,那感觉说不出,反正我汗毛都飘起来了,我听到了祖先的声音!”
从服装到生活空间,帮中国人恢复记忆
“昨天有观众说得很好,‘中国人像个中国人一样活着’。你不觉得现在好多中国人活得根本不像中国人吗?生活方式完全西化了,跟本土文化没有任何的关系。我们在做的事情是帮助大众恢复对中国的记忆。”马可说。
触手可及的“恢复”,即是看看“无用”的“家园”空间。在马可的精心设计下,一推开陈旧的木门,你瞬间堕入美妙的梦境。院落一角摞着麻草、蚕茧、生丝,儿童房里摇晃着木马,厨房木架齐列着一队陶罐。许多访客都会讶异,这是多么熟悉的生活场景,却分明失落已久。
“我们活在一个断档的时代。近一百年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差不多丢光了,‘无用’希望帮助社会恢复记忆。恢复有很多手段,可以通过衣服、文字、日用品……中国人原来是怎么生活的?这些东西跟我们现在的生活能不能真正产生关联?”
若说马可做“无用之土地”作品时纯为艺术性表达,那么“奢侈的清贫”就已向生活维度延伸开去。无前人经验,马可和自己较劲儿,一切从零摸索起。“直到2014年‘无用空间’开了,品牌成立8年后,我们终于有了对外说话的窗口。这两年,我们累积了第一批‘无用家人’——真正支持和使用我们产品的人”。
“生活层面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服装。”这句话,像是马可耕耘10年后心境的投射。仅对自己创造的衣裳负责,大概已不能满足她了。马可还想努力唤醒更多东西,比如衣裳背后的亲情、对自然的敬重,亦或是一群人不小心丢掉的共同记忆。
- ·服装设计师马可:一件衣裳能陪一个人 11-07
- ·新疆城建转为高端智能化纺织装备制造 11-07
- ·2016年香港桑麻纺织科技奖在武汉纺大 11-07
- ·规制“双11”价格要加大平台责任 11-07
- ·越来越多的柯桥企业注重社会责任 11-07
- ·天虹纺织集团新疆峰会聚焦纺织业国际 11-05
- ·东华大学纺织材料创新科技亮相工博会 11-05
- ·加拿大近期对中国产万圣节服饰实施召 11-05
-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技术与强优势杂交种 11-05
- ·2016年广东省毛织服装职业技能竞赛圆 11-05
- ·ICE期棉周五收高报每磅68.53美分 11-05
- ·韩国10月份纺织出口减少8.7% 11-05
- ·越南前10个月布料进口85亿美元增加1. 11-05
- ·越南前10个月纺织成衣品出口金额199亿 11-04